赵雄飞
- 作品数:28 被引量:147H指数:6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复合皮的设计与应用
- 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发展了培养表皮细胞覆盖创面的应用。但由于缺乏真皮引致种种不足,促使人们进而研制更接近生理特点的“人造皮肤”。我们利用人的真皮组织提取胶原溶液, 添加硫酸软骨素C,冷冻干燥成固体胶原膜。扫描电镜显示:粗...
- 王旭王甲汉吴军赵阳兵赵雄飞
- 关键词:复合皮胶原膜真皮组织
- 文献传递
- DNA指纹技术应用于培养表皮细胞异体移植后的判定
- 1995年
- 我们采用DNA指纹技术,成功地对2例烧伤病人供皮创面移植异体培养表皮后的4个活检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证实培养表皮异体移植后至少可存活28天,提示培养表皮异体移植后存活时间延长。
- 赵阳兵王旭路淑珍赵雄飞黎鳌
- 关键词:DNA指纹皮肤移植表皮细胞异体移植
- 复合皮覆盖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 1996年
- 寻找理想的烧伤创面覆盖物,是当前临床的迫切需要,我们从真皮组织中提取胶原,制备成多孔膜,并在膜的两面分别种植表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复合皮,移植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各类烧伤创面,能起到良好的骨架作用,促进愈合,未使创面再暴露,无论大体观察还是组织形态学检测都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经临床初步应用10例,除3例因感染液化外其余7例全部成活。
- 王旭吴军王甲汉赵阳兵路淑珍赵雄飞
- 关键词:胶原膜皮肤移植烧伤复合皮
- 一种稳定、有效的表皮细胞基因导入方法的确立被引量:3
- 1999年
- 目的:探讨一种表皮细胞基因转染的稳定有效方法。方法:我们用五种方法将报告基因p S Vβ转染培养的表皮细胞,用原位染色方法检测并结合图像分析比较这五种方法的转染后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后24 h 表皮细胞开始表达报告基因,72 h 达到高峰,脂质体结合10% 甘油休克法的转染效率可达到4.2% 。结论:表皮细胞难于转染,脂质体结合10% 甘油休克法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转染方法。
- 杜太超杜太超赵雄飞王旭王旭
- 关键词:烧伤休克表皮细胞基因转染
- 依达拉奉预防颈动脉高度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的脑过度灌注研究
- 目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CAS)后的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是一个罕见但是潜在的导致疾病恶化的并发症。本研究目的在于确定采用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Edaravone是否能防止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的脑过度灌注的发生。方法 41例...
- 赵雄飞姚晓峰张维赵志茹徐家萍任凤龙张芮娟迟路湘刘新峰
- 关键词:脑过度灌注自由基清除剂
- 复合皮的制作与临床应用被引量:70
- 1997年
- 为了寻找理想的烧伤创面覆盖物,利用新鲜尸体制成大的真皮组织,经乙酸提取胶原,NaCl盐析纯化,冷冻干燥成固体胶原膜。该膜由胶原纤维构成立体网架,孔径在18.4~70μm之间。将异体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别种植在膜的两面,放入10%CO2培养箱内常规培养后,移植于10例深度烧伤创面,成活7例,随访一年效果满意。组织学检查证实,该复合皮具有促进表皮细胞贴附与生长,利于创面血管及非炎性结缔组织修复之特点。
- 王旭王甲汉吴军赵阳兵赵雄飞
- 关键词:复合皮烧伤创面修复
- 小剂量环孢霉素A(CSA)与氟氢松醋酸酯(FA)延长同种移植皮片存后期的协同作用
- 赵雄飞黎鳌J.W.Alexander
- 关键词:药物协同作用鼠科同种(异体)移植
- 培养断层真皮作为烧伤创面覆盖物的研究
- 人们在寻找研制烧伤创面覆盖物的不断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真皮的重要性。本实验利用断层真皮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后,真皮附件增殖活跃,表面逐渐表皮化。培养10天左
- 王旭吴军赵雄飞赵阳兵路淑珍
- 关键词:创面覆盖物
- 文献传递
- 人表皮细胞培养与移植的研究
- 1998年
- 创伤、烧伤、整形等创面有皮肤缺损时,植皮封闭创面是关键措施之一。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创面的覆盖常感自体皮源不足,而异体皮不仅存活期短暂且来源也很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表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
- 赵雄飞陈璧王文正
- 关键词:表皮细胞培养烧伤创面异体移植创面覆盖存活期自体皮
- 烧伤后不同类型胶原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观察烧伤后瘢痕形成过程中Ⅰ、Ⅲ型胶原纤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不同时期的瘢痕组织进行Ⅰ、Ⅲ型胶原纤维观察,RIA法对瘢痕组织中的Ⅰ、Ⅲ型前胶原进行检测。结果偏光观察正常皮肤中以Ⅲ型纤维为主,1月以后Ⅰ型纤维明显增加,1年以后的瘢痕组织中几乎全部为粗大的Ⅰ型纤维,极少Ⅲ型纤维。放免结果:Ⅰ/Ⅲ型前胶原比例逐渐增加,但Ⅲ型前胶原的含量仍然较高;晚期瘢痕中Ⅰ、Ⅲ型前胶原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烧伤后瘢痕形成过程中Ⅰ型胶原逐渐增加,Ⅲ型胶原逐渐减少,后期几乎完全为Ⅰ型胶原纤维取代,前胶原的变化与胶原纤维的变化不吻合,不能反映胶原纤维的实际情况。
- 刘策励赵雄飞黎鳌李世荣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前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