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南
- 作品数:69 被引量:513H指数:1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前路椎体次全切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3例因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CCF组31例,ACDF组32例。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T1 Slope)、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植入物下沉、融合率、头尾端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结果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ACCF组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均获得100%融合率,植入物下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CCF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各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两种颈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ACDF在出血量及改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等方面优于ACCF。两种颈椎前路术后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
- 甘立猛鲁世保孙文志海涌孟祥龙康南王宇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植入并发症的探讨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问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植入术中、术后的假体植入并发症及其应对策略。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133例行Coflex植入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性62例,女性71例;年龄35~81岁,平均60.8岁。其中出现Coflex植入并发症者13例,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41~71岁,平均58.6岁。分析Coflex植入并发症并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对并发症患者术前、术后、保守治疗后及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及疗效相关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3例Coflex植入并发症及其治疗包括:术中棘突断裂而改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3例;术后复查或随访中发现棘突断裂者2例,其中再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者1例,保守治疗者1例;术前手术节段存在退变性冠状面椎间滑移者4例,矢状面不稳定者1例,术后随访中发现Coflex假体位置上移者1例患者,均有明显的疼痛加重症状并经保守治疗;1例患者术中因Coflex假体植入节段错误而改行椎弓根螺钉内同定融合;1例术后不明原因症状加重行再手术Coflex假体取出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13例患者术后随访20~38个月,平均27.6个月;其中7例Coflex假体植入术后出现腰腿痛症状加重但Coflex假体位置仍可维持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9±0.7、ODI评分为23.2±3.4,较术前的6.1±1.1和58.1±3.0有明显改善(t=8.2和18.2,P〈0.01);2例经再手术椎弓根螺钉翻修的Coflex植入并发症患者,其VAS及ODI评分亦有改善。结论Coflex不宜应用于骨质疏松、棘突间距过小及椎间冠状面滑移或矢状面不稳定的病例;而假体的选择、植入深度及加持固定的力量均应适度。对于出现症状但Coflex假体位置尚能维持者,可行保守治疗;但对于假体�
- 藏磊海涌苏庆军鲁世保张岑山杨晋才关立康南孟祥龙刘铁杜鹏
- 关键词:椎间盘内固定器假体植入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
- 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Coflex治疗的17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单纯Coflex治疗104例,男47例,女57例;年龄27~84岁,平均57.8岁;Topping-off治疗69例,男37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9.4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选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拍摄腰椎站立位的正侧位X片,测量并记录Coflex节段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终末随访时的椎间角度和椎体后缘高度。结果本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1±12.2)个月。单纯Coflex的平均手术时间(92.2±24.6)min,平均出血量(195.5±62.2)ml;Topping-off的平均手术时间(173.7±28.7)min,平均出血量(415.5±80.7)ml。单纯Coflex术后伤口感染2例,术后5年翻修1例;Topping-off术后伤口感染2例,椎管内血肿2例,术后3年Coflex置入节段翻修1例,术后3年融合节段下位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1例。术后1年随访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置入节段术后3个月椎间角度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间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终末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中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Coflex节段的椎间角度及椎体后缘高度术后短期内可获得明显的改善。
- 李冬月海涌孟祥龙杨晋才关立苏庆军康南张希诺
-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疾病COFLEX
- 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的随访,随访2年以上者20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15例)。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以每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为应变量,以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而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节段及其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2138,P>0.05)。结论: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近中期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 孔超鲁世保海涌王庆一康南藏磊王宇袁一
- 关键词:临床疗效影像学
- 谈骨科临床实习生临床思维的培养被引量:8
- 2013年
-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应该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骨科专业性很强,实习教学任务重,在教学中更应该明确临床思维的重要性,并将其贯穿在临床教学始终,理论联系实践,从加强骨科基本功的训练到教学查房的分析,从临床小讲课的串联到考核的反馈,将临床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临床工作各个环节,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 刘铁苏庆军康南海涌
- 关键词:骨科实习生临床思维
- 腰椎间盘造影在选择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的指导意义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是脊柱外科的新技术,它可以恢复脊柱原有的的生物力学特性.置换有病变的椎间盘不仅可以保持此间隙的功能,治疗下腰痛,同时能预防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从理论上讲,这是治疗椎问盘源性腰腿痛的一项有前途的方法.但是...
- 康南
- 关键词:椎间盘造影术腰椎椎间盘假体
- 文献传递
-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步探讨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评价低温等离子刀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2月应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0~52岁,平均40岁。局部麻醉,在C型臂引导下操作。共46个椎间隙:单间隙42例,双间隙2例。术后随访近期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4个月。VAS评分术前(8.40±0.50)分,术后1周(2.60±0.53)分,末次随访(2.80±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59.00±1.90)分,术后1周(30.00±1.80)分,末次随访(34.00±1.50)分。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术后两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80%,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皮低温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技术简单、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 康南海涌鲁世保苏庆军关立杨晋才
- 关键词:髓核成形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融合端椎选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7年
- 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是指成年后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不对称性退变引起的椎体侧方滑移、旋转以及半脱位,形成冠状面Cobb角〉10°的脊柱畸形,顶椎常为L2/3、L3,4椎间隙。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DLS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并成为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症状(如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及进展性畸形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脊柱冠状面弯曲和矢状面失平衡圆。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常合并腰椎管狭窄和骨质疏松等。
- 侯东坡海涌康南
- 关键词:退变性脊柱侧凸节段固定退变性腰椎侧凸腰背部疼痛放射性疼痛
- 轻松摆平“低头综合征”
- 2008年
- 从事科研、编辑、写作等工作的人因长期低头工作,很容易引起颈肩部疼痛发生,俗称为“低头综合征”。长期低头工作或学习,颈、背、肩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引起头昏、头痛、眼花、耳鸣、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骨质增生。目前“低头综合征”有低龄化和发病率高两个特点,该如何防治呢?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锻炼,使颈、肩、背部肌肉得到有效运动,每天抬头、左右转颈50次,并做扩胸、耸肩各25次。
- 康南
- 关键词:低头综合征疼痛发生肩部肌肉骨质增生背部肌肉颈肩部
- 腰椎后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38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8例,女30例;年龄52-78岁,平均6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术前Cobb角为23.5°±8.5°;腰椎前凸角(LLA)21.4°±10.8°;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距离,即矢状位平衡(SVA)为(6.9±5.5)cm;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CSVL)为(7.2±5.6)cm。所有患者采用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进行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2.5-4.8年,平均4.2年。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和腿痛VAS评分、Cobb角、LLA、SVA和CSVL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SF-36评分结果评价疗效,优22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34例患者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损伤1例,伤口脂肪液化1例,肺部感染2例,内固定钉棒松动1例,交界性后凸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有限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段,可获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 孟祥龙海涌康南刘玉增鲁世保苏庆军
- 关键词:腰椎脊柱侧凸椎间盘退行性变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