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烈
- 作品数:84 被引量:157H指数:7
- 供职机构:青海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民族地区乡村空间共同体再生产价值表达研究
- 2025年
- 本文将民族地区乡村界定为一个多维度共同体,提出乡村空间共同体作为包括乡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等在内的总体性载体与发展空间,是理解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本文总结民族地区乡村多功能发展视域下多维度共同体的特征,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内生产生活、乡村组织、农牧民利益与情感多维价值的再生产逻辑,对当下民族地区基于效能诉求的乡村振兴项目化以及规模化、市场化推进取向对乡村组织、利益、情感的价值诉求存在悖离现状,指出亟须厘清民族地区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内生动力。通过阐释民族地区乡村组织载体、利益所在、情感纽带等维度的推进思路,剖析民族地区乡村空间共同体再生产的功能、再生产价值目标,指出通过物理空间的建设与完善、精神空间的阐发与重构、社会空间的再造与联结,在乡村多维度共同体、乡村多功能发展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研究结果为多功能性在民族地区空间上的复杂性这一认知提供证据,并为多功能性地理学做出贡献。
- 陈文烈李庆庆
- 关键词:民族地区
- 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分析
- 2025年
- 【目的/意义】对青海省农牧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政策体系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政府政策所影响的各个变量,旨在为形成绿色有机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制定政策、提升成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采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利用VensimPLE软件构建数量关系模型,对青海省农牧业绿色发展及政策系统进行仿真模拟。【结果/结论】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18—2022年的相关数据和现有文献研究的经验数据,在系统仿真过程中将17项生产要素的增长率均设置为1.02或0.98时,当绿色农业累积衡量机制的复合增长率>1时,当年粮食总产量和当年肉类总产量较上年正增长;反之复合增长率<1时,当年粮食总产量和当年肉类总产量较上年负增长。
- 马睿陈文烈
-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 藏区现代化的演进轨迹:理论、经验与当下实践被引量:1
- 2016年
- 藏区的现代化只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央第六次藏区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当前区情,藏区的现代化不可能只是规模经营基础上的现代化,而必须是以农牧民为主的现代化。藏区将长期保持小规模经营格局。藏区现代化必须首先回应牧民生计系统的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藏区必须同时完成三大基本任务:一是保证畜牧业安全,二是为藏区牧民提供就业收入,三是为藏区现代化提供稳定器。国家政策若能回应牧民的需要,解决牧区经济中存在的牧户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藏区就可以同时完成以上三大任务,从而为藏区整体的现代化提供可靠的畜牧业基础。
- 陈文烈刘畅
- 关键词:规模经营
- 新质生产力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经济学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民族地区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生产力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重点任务、难点堵点、根本途径、理论定位等存在本质差异,必须在国家战略远景式、前瞻性回应的基础上,跳出长期以来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的动能结构,论证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构念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属性,从理论方位、发展阶段及发展要求探寻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涵育方向,并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传统文化、新发展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对民族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动能载体进行阐释。
- 陈文烈王娟
- 关键词:民族地区
-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政府意志与社会变迁悖论被引量:2
- 2011年
- 本文认为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中,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是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认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逻辑起点。同时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制度的变迁存在必然的矛盾关系是我们理解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要线索。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社会逐渐解体、农牧民阶级逐渐消逝的过程。那么,作为传统社会主体的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在完成这种消灭自身的痛苦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生存理性,这是许多从事现代化研究的学者们一度忽略或者不愿涉及的问题。
- 陈文烈
-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意志社会制度
- “结构困境”到“内生聚合”: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被引量:14
- 2022年
- 迫切需要从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层面回答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什么”“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三个层次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困境,剖析、梳理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瓶颈与制约,在内生聚合理论的框架内,对民族地区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回应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一是科学构建基于“结构困境”“工业—生态”杜能圈层结构、“两山理论”的理论框架;二是基于民族地区生态优势与价值夯实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明确民族地区新发展阶段的国土空间发展定位、新发展理念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方案,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路径。
- 陈文烈周明顺
-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转型
-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子分析
- 2024年
-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的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出发,构建了9类27个指标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共计5130个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和障碍度模型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和障碍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发展良好;(2)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空间关联性良好,协调重心以区域东北部为主;(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耦合协调的障碍因子是经济发展。基于此,青藏高原未来应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充分发挥高耦合协调地区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耦合协调。
- 郭云冬孙秉珍陈文烈
-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 欠发达地区家族制企业的现实性分析
- 2005年
- 家族制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关于企业组织形式的探讨中,家族制企业通常被视为是保守、低效率、内部纠纷纷呈的作坊式企业,不少研究者强调,家族式企业迟早要消失。但这一古老企业形态在中国大陆民营企业中的复兴却已是不争的事实,家族制企业具有企业系统、资本积累、经营行为、信誉安排以及企业所有权方面独特的家族共同情感、观念和形式上的现实性和理性。本文就家族制企业的兴起背景,结合欠发达地区经济环境讨论家族式企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说明基于特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和其内在的演进逻辑在家族制企业研究中的重要性。
- 陈文烈
- 关键词:现实性
- 西部大开发框架下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再思考
- 2005年
- 面对特殊的国内外背景,综合客观地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研究制定适当的、合乎青藏高原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推动青藏高原现代化至关重要.
- 陈文烈
-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通过构建“生态价值—生态责任—生态潜力”三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良的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选取了25个指标评价青藏高原2008—2021年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水平。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生态价值效度最高,生态责任效度最低;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阶段发展到良好协调阶段;节能环保支出占GDP比重、污水处理率、区域人口密度等是主要障碍因素。据此提出从提升生态价值、筑牢生态责任和夯实生态潜力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路径建议。
- 陈文烈寿金杰
-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绩效生态价值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