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强
- 作品数:102 被引量:889H指数:17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电子电信化学工程更多>>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苏兴陈文强
- 人参皂苷Rb1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自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 乔磊陈文强吕慧霞
-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PCI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将81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负荷治疗组41例和标准治疗组40例,负荷治疗组PCI术前12 h顿服阿托伐他汀80 mg,PCI术前2 h追加阿托伐他汀40 mg。2组术前、术后8和24 h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浆肌钙蛋白(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随访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PCI术前比较,2组PCI术后CK-MB、cTnI和hs CRP均明显升高(P<0.01),但负荷治疗组CK-MB、cTnI和hs-CRP升高水平显著低于标准治疗组(P<0.01)。负荷治疗组心肌损伤标记物升高发生率较标准治疗组显著降低(7.3%vs 32.5%,P=0.003;24.4%vs 47.5%,P=0.030)。负荷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标准治疗组低(2.4% vs 22.5%,P=0.01 61),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2.4%vs20.0%,P=0.0307)。结论 NSTEACS患者PCI术前应用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能减少PCI术对患者造成的心肌损伤及炎性反应,还可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而且安全有效。
- 于兴隆边培敏葛志明耿静吴婷婷申玉文陈文强季晓平张运
- 关键词:抗胆固醇血症药吡咯类庚酸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手术期间
- 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斑块超声显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7
- 2004年
- 目的 研究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炎性因子和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IVUS)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3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和 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可溶性黏附分子sVCAM 1、sICAM 1的水平 ,同时对患者的 4 1支冠状动脉进行IVUS检查 ,对比研究血清学指标与斑块的IVUS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sVCAM 1和sICAM 1水平 (4 7mg/L± 2 6mg/L、789μg/L±6 5 μg/L和 36 5 μg/L± 6 3μ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4mg/L± 1 8mg/L、5 4 4 μg/L±70 μg/L和 2 6 4 μg/L± 5 3μg/L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1)。IVUS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主要为脂质性斑块 6 9 2 % (18/2 6 ) ,而稳定型心绞痛主要为纤维性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13 3% (2 /15 )。与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相比较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斑块具有较大的偏心性和血管外弹力膜面积 (EEMA ,P <0 0 5 ) ,斑块面积 (PA)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LAS)明显大于前者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病变处血管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sICAM 1与血管重构指数 (RI)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4 75 ,P <0 0 5 ) ,CRP与EEMA呈显著的正相关 (r=0
- 陈文强张运张梅季晓平丁士芳陈玉国李贵双李大庆苏海军
- 关键词:心绞痛血清炎性因子超声显像介入性IVUS
- 坎地沙坦酯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变化及坎地沙坦酯对其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8例,高血压组口服坎地沙坦酯8周,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颈动脉扩张性(CD)、Peterson’s弹性系数(Ep)、β僵硬指数,比较用药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IMT、Ep和β僵硬指数增高,CD降低。治疗8周后,高血压组颈动脉内径、IMT、Ep和β僵硬指数降低,CD增加。结论坎地沙坦酯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早期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 朱永锋李静李诺陈文强李继福
- 关键词:坎地沙坦酯高血压颈动脉结构
- 冠脉内支架置入者的人格类型与心理应激
- 杜金玲陈文强
- 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研究
- 目的探讨实时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RT-MCE)评价心肌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杂种犬7只,建立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分级狭窄动物模型,以超声血流计监测LAD血流量。采用低机械指数的RT-MCE技术(GE Vivid 7)...
- 姚桂华张运张梅赵静仲琳张鹏飞丁士芳季晓平陈文强
- 关键词:心肌灌注MCE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LAD
- 文献传递
- 高迁移率族蛋白1和髓过氧化物酶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髓过氧化物酶(MPO)在预测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和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中的作用。方法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分别进行冠脉造影(CAG)和选择性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以判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情况。30例CAG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4组患者血清HMGB和MPO的水平,透视免疫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Gensini评分分析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判断HMGB、MPO及hsC—RP与IVUS结果和Gensini评分的关系。结果AMI和uAP组的HMGB、MPO及hs-CRP血清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AMI组高于UAP组(P〈0.05)。IVUS结果显示AMI和UAP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分别为51.3Yoo(20/39)和46.7Voo(43/92),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脂质斑块仅占17.2%(15/87)。与SAP组比较,AMI和UAP组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增大(均P〈0.01)。AMI组HMGB、MPO水平分别与Gensini评分及IVUs测得的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0.48,均P〈0.05),UAP组HMGB、MPO分别与Geasini评分及IVUs测得的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0.56,均P〈0.05)。结论HMGB和MPO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ACS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HMGB和MPO与斑块的不稳定及破裂关系密切。
- 黄景欢刘洋马冬冬刘同涛陈文强杨发林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C反应蛋白质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自噬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的作用被引量:69
- 2013年
-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自体吞噬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利用Akt抑制剂康士得(20μmol/L)、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10 nmol/L)及mTOR-siRNA(30 nmol/L)体外处理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株48 h后,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自噬体的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mTOR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ELISA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水平。体内实验中,24只雄性新西兰兔给予球囊损伤+1%胆固醇喂养8周,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士得(1.0 mg·kg-1·d-1)组和雷帕霉素(0.5 mg·kg-1·d-1)组,每组8只,干预4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斑块的影像学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斑块中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LC3-Ⅱ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巨噬细胞Akt和mTOR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康士得、雷帕霉素及mTOR-siRNA干预巨噬细胞后,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明显增多,微管相关蛋白LC3-Ⅱ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而Akt及mTO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巨噬细胞分泌的IL-10明显降低,而IFN-γ的分泌显著增加。体内实验:IVUS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康士得组及雷帕霉素组的外弹性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及斑块负荷(PB)明显减少,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巨噬细胞中自噬体增加,组织免疫荧光法示LC3-Ⅱ明显增加,HE染色显示斑块纤维帽的厚度明显增加,内、中膜厚度显著减低,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巨噬细胞RAM-11及p-mTOR染色显著减少。结论:选择性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能诱导巨噬细胞自噬,减少斑块巨噬细胞的浸润,抑制炎症反应进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 王和峰翟纯刚庞文会王晨杨敏赵凯李大庆张运李继福陈文强
- 关键词:巨噬细胞自噬易损斑块
- 斑块稳定性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8
- 2006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和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对28例ACS和13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罪犯”冠脉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结果ACS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71.4%(20/28),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6.9%(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与SA组比较,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04)、斑块负荷重(P=0.048)、以正性重构为主(P=0.013)。ACS组血清hs-CRP、MMP-9、sCD40L含量均高于SA组,TIMP-1含量在ACS组和S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ACS组hs-CRP与MMP-9(r=0.671,P=0.000)、sCD40L(r=0.494,P=0.008)呈正相关。结论冠脉“罪犯”病变处结构性易损斑块是ACS发作基础,CD40L和MMP-9参与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功能性不稳定和不同临床表现。
- 丁士芳张运张梅陈文强陈玉国李继福纪求尚李贵双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斑块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