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刚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免疫
  • 3篇黄芪甲苷
  • 2篇遗传学
  • 2篇预后
  • 2篇乳腺
  • 2篇突变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小鼠
  • 2篇临床病理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弥漫
  • 2篇弥漫大B细胞...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分子
  • 2篇分子遗传学
  • 2篇病理
  • 1篇导管
  • 1篇阳性

机构

  • 10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陈刚
  • 3篇闫宁
  • 3篇陈斌
  • 3篇李燃
  • 2篇施伟庆
  • 2篇张智弘
  • 2篇潘敏鸿
  • 2篇张银娣
  • 2篇冀琛
  • 2篇吕中明
  • 2篇缪琛
  • 1篇杨沁怡
  • 1篇李扬
  • 1篇毕志刚
  • 1篇张炜明
  • 1篇李双凤
  • 1篇韩雪

传媒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与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联合对诊断乳腺癌的意义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与乳腺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联合对诊断乳腺癌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FNAC检查,并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单独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FNAC检查及联合诊断的乳腺癌诊断效能[准确率(accuracy,ACC)、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PV)、阴性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PV)]。结果 80例疑似乳腺癌患者,最终病理诊断结果显示,阳性患者48例,阴性患者32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检出阳性患者41例,其中真阳性40例;FNAC检查检出阳性患者40例,其中真阳性39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与FNAC检查联合诊断检出阳性患者49例,其中真阳性47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联合FNAC检查诊断乳腺癌的SPE(93.75%)、+PV(95.92%)与二者单独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联合FNAC检查诊断乳腺癌的ACC(96.25%)、SEN(97.92%)、-PV(96.77%)均较二者单独诊断高(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检测与FNAC检查联合诊断可准确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准确诊出乳腺癌,可降低漏诊、误诊情况,提高诊断效能。
陈刚
关键词:免疫组织
黄芪甲苷对光老化小鼠皮肤中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皮肤光老化的保护机制。方法BALB/c小鼠分为模型组、模型+基质组、模型+黄芪甲苷组、正常对照组。RT—PCR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Ⅱ)、Smad7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观察TGF-βRⅡ、Smad7在小鼠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5688±0.0439、0.5900±0.058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0±4.72)%、(47.50±3.81)%;模型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2588±0.0283、0.8637±0.051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20±5.24)%、(82.06±2.18)%;模型+基质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2653±0.0456、0.8553±0.057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4±2.28)%、(82.62±4.02)%;模型+黄芪甲苷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O.3767±0.0374、0.7131±0.04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4±2.59)%、(64.36±2.62)%。皮肤组织中TGF-βRⅡ和Smad灰度值比值4组小鼠间比较,F值分别为80.98和736.80,TGF-βRⅡ和Smad7的阳性表达率4组小鼠间比较,F值分别为45.36和132.25,P值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RⅡ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mad7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模型组和模型+基质组比较,模型+黄芪甲苷组TGF-βRⅡ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Smad7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值均〈0.01)。模型+基质组TGF-βRⅡ、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黄芪甲苷可以通过上调TGF-βRⅡ表达和下调Smad7表达而改变TGF—β通路的信号转导参与抗光老化。
李燃陈斌闫宁陈刚李双凤毕志刚张银娣
关键词:黄芪甲苷皮肤衰老SMAD
一种免疫组化单项染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免疫组化单项染色方法,涉及免疫组化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1)乳腺癌石蜡标本切片后进行抗原修复;(2)切片室温阻断后进行血清封闭;(3)切片血清封闭后进行COL11A1单抗孵育;(4)室温孵育酶标聚合物...
缪琛季盼陈刚张炜明
伴脊索样特征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4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伴脊索样特征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ypical teratoid/rhabdoid tumor,AT/RT)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T/RT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FISH、Sanger测序及NGS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3~45岁;病变位于大脑半球1例,小脑2例,颈椎1例。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夜间枕部疼痛、耳鸣、右上肢疼痛等,病程1~2个月,MRI考虑胶质瘤、室管膜瘤、神经鞘瘤。镜下瘤细胞呈弥漫片巢状、条索状排列,均可见间质黏液样变性呈脊索样形态,瘤细胞主要为原始神经外胚层及横纹肌样细胞。免疫表型:瘤细胞INI-1均表达缺失,vimentin均弥漫表达,3例部分表达SMA,均不表达IDH-1、H3K27M、GFAP、Oligo-2、Brachyury、SOX10,ATRX、H3K27me3均无表达缺失,Ki-67增殖指数50%~80%。FISH及Sanger测序未见阳性。NGS检测:例3检测有SMARCB1缺失突变。随访:例1于术后12个月复发转移,总生存期26个月;例2术后12个月死亡;例3放、化疗结束,术后5个月未复发;例4仍处于治疗中。结论AT/RT临床罕见,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发生,易局部复发和沿脑脊髓播散,其显示脊索样特征,需与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脊索样胶质瘤、差分化脊索瘤等鉴别。
李锦豪唐锦玲陈刚杨沁怡潘敏鸿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
H3G34突变型弥漫性大脑半球胶质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H3G34突变型弥漫性大脑半球胶质瘤(diffuse hemispheric glioma H3G34-mutant, DHG-G34)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DHG-G34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行HE、免疫组化染色、ADx-ARMS、FISH、Sanger测序、焦磷酸测序及NGS,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9、24岁。组织学均表现为高级别胶质瘤伴原始未分化小细胞。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GFAP和p53,不表达Olig2,ATRX表达缺失。测序分析均显示H3G34R突变和TP53突变,例2行NGS另检测到ATRX、GATA2、RB1体细胞突变和BLM胚系突变。结论 DHG-G34罕见,确诊需经分子遗传学证实,例2拓宽了该肿瘤的分子遗传学谱系。
杜晓刘陈刚韩雪李扬潘敏鸿
关键词: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
CYB5R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B5还原酶2(NADH⁃cytochrome B5 reductase 2,CYB5R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示价值,为DLBCL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临床验证相结合的策略。首先于TCGA数据库获取DLBCL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数据集,应用DAVID 6.8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关键基因CYB5R2。基于TCGA和GTEx数据库整合分析CYB5R2在DLBCL组织与正常淋巴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基于免疫组化判读分析CYB5R2蛋白在DLBCL和小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差异。进一步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经病理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59例DLBCL患者,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CYB5R2蛋白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包括Ann Arbor分期、细胞起源(cell of origin,COO)分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CD10表达状态等]及治疗反应[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YB5R2在DLBCL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临床队列验证发现CYB5R2在LDH升高病例中的阳性表达高于LDH正常病例(χ^(2)=4.832,P=0.028);在Non⁃GCB亚型病例的阳性表达高于GCB亚型病例(χ^(2)=4.468,P=0.035);在CD10阳性病例中的阳性表达高于CD10阴性病例(χ^(2)=4.468,P=0.035)。生存分析表明,CYB5R2高表达患者的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低于CYB5R2零或低表达患者(χ^(2)=4.799,P=0.028);高表达患者的CR率显著低于CYB5R2零或低表达患者(χ^(2)=4.015,P=0.045)。结论:CYB5R2在DLBCL中呈现特征性高表达模式,其过表达与Non⁃GCB亚型、LDH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显著相关,提示其可为完善DLBCL的分子分型体系及开发靶向代谢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孙书凝龚予希杨野梵甘芠源陈刚肖菁娇张诗婷张智弘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黄芪甲苷乳膏对光老化小鼠皮肤组织MDA含量及SOD、GSH-px活力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研究皮肤外用黄芪甲苷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小鼠光老化皮肤的影响。方法BAC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A)、模型组(B)、模型+基质组(C)、模型+黄芪甲苷低剂量组(D)、模型+黄芪甲苷中剂量组(E)、模型+黄芪甲苷高剂量组(F)。模拟UV长期照射,造成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给药组照射同时外用黄芪甲苷乳膏。用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皮肤结构改变;以生化分析方法测定MDA含量及SOD、GSH-px活性;测定UVB最小红斑量,计算日光防护系数(SPF)值。结果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MDA含量明显增加,SOD、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1),病理切片呈现光老化状态;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甲苷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MDA含量,提高SOD、GSH-px活性,(P<0.01);随着外用黄芪甲苷乳膏时间延长,最小红斑量不断增高,90d时SPF=25。结论黄芪甲苷乳膏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一方面是黄芪甲苷本身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另一方面黄芪甲苷可以通过提高SOD、GSH-px活力来达到抗氧化的目的。
陈刚陈斌吕中明施伟庆冀琛李燃闫宁张银娣
关键词:黄芪甲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与TNF-α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CRC组织标本194例。采用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ARMS-PCR)法检测KRAS突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在CR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KRAS突变与TNF-α表达的关系以及两者与CR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与KRAS野生CRC组织相比,KRAS突变的CRC多发于直肠,且肿块直径明显大于KRAS野生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KRAS基因突变的CRC组织的TNF-α表达水平低于KRAS基因未突变的CRC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NF-α阳性相比,TNF-α阴性CRC多发于直肠且肿瘤直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RAS突变CRC组织的TNF-α表达水平降低,TNF-α表达可成为CRC患者的治疗的潜在靶点。
陈旭阳陈刚时姗姗缪琛
关键词:结直肠癌KRAS肿瘤坏死因子Α
黄芪甲苷乳膏对小鼠光老化皮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皮肤外用黄芪甲苷对紫外线(UV)照射引起的小鼠光老化皮肤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84只,随机分成6组:模型组(A组)、模型+基质组(B组)、模型+黄芪甲苷低剂量组(C组)、模型+黄芪甲苷中剂量组(D组)、模型+黄芪甲苷高剂量组(E组)、正常对照组(F组),每组14只。模拟日光紫外线长期照射,形成皮肤光老化小鼠模型。C组、D组、E组照射同时外用黄芪甲苷乳膏。用组织切片HE染色、间苯二酚-碱性品红(Weigert)染色观察皮肤结构改变;以生化分析方法测定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与F组比较,A组小鼠皮肤组织HYP含量明显降低(P<0.01),HE染色、Weigert染色病理切片呈现光老化状态;与A组比较,E组小鼠皮肤组织HYP含量升高明显(P<0.01),HE染色、Weigert染色病理切片显示抗光老化改变。结论黄芪甲苷乳膏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
陈刚陈斌吕中明施伟庆冀琛李燃闫宁张银娣
关键词:光老化黄芪甲苷羟脯氨酸
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表达的预后意义
2025年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EBV+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表达在EBV+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34例EBV+DLBCL和同时期198例EBV-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CD30表达情况将34例EBV+DLBCL分为CD30阳性组和阴性组,利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D30表达与EBV+DLBCL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使用卡方检验比较EBV+DLBCL和EBV-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34例EBV+DLBCL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69.5岁(15~83岁)。与EBV-DLBCL组相比,临床上EBV+DLBCL组更易出现B症状(χ2=23.818,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χ2=8.540,P=0.003)、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功能状态评分2~4分(χ2=6.722,P=0.01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χ2=9.953,P=0.002)、结外受累数超过1灶(χ2=6.825,P=0.009)等临床表现,且出现乳酸脱氢酶(LDH,χ2=4.307,P=0.038)、CRP(χ2=5.596,P=0.018)及β2-微球蛋白(χ2=7.008,P=0.008)等增高的频率更高;病理特征上,EBV+DLBCL组更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χ2=12.421,P<0.001),出现CD30阳性(χ2=62.706,P<0.001)、CD10阴性(χ2=8.687,P=0.003)、bcl-6阴性(χ2=11.123,P<0.001)及bcl-2阴性(χ2=22.779,P=0.003)的频率更高。以20%为阈值,CD30阳性组Ki-67阳性指数更高(P=0.045);两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V+DLBCL多见于老年人,常见侵袭性临床表现;CD30表达与EBV+DLBCL预后无关。
龚予希孙书凝杨野梵陈刚张智弘
关键词: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