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庆

作品数:20 被引量:9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面上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卵巢
  • 11篇肿瘤
  • 11篇卵巢浆液性
  • 11篇浆液
  • 11篇浆液性
  • 9篇病理
  • 8篇腺癌
  • 8篇浆液性腺癌
  • 7篇临床病理
  • 6篇卵巢浆液性腺...
  • 6篇卵巢肿瘤
  • 6篇免疫
  • 5篇免疫组化
  • 4篇乳腺
  • 4篇细胞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临床病理学
  • 4篇病理分析
  • 4篇病理学
  • 3篇原发性

机构

  • 18篇南京军区南京...
  • 5篇南京大学
  • 3篇南京市妇幼保...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无锡市妇幼保...
  • 1篇南京市六合区...

作者

  • 20篇郭庆
  • 19篇石群立
  • 11篇马恒辉
  • 10篇余波
  • 10篇陆珍凤
  • 6篇王建东
  • 6篇刘琦
  • 5篇韦玮
  • 3篇刘冲
  • 3篇何燕
  • 3篇章如松
  • 3篇吴春
  • 2篇马捷
  • 2篇周航波
  • 2篇王建军
  • 1篇王海燕
  • 1篇印永祥
  • 1篇彭李博
  • 1篇沈勤
  • 1篇王海

传媒

  • 6篇临床与实验病...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全国肿瘤病因...
  • 1篇第十四届全军...

年份

  • 4篇2014
  • 9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12年
目的:探讨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1例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的病理标本,对其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例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患者(46岁),B超发现双侧盆腔包块,半年前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NLL-M2)。光镜下,可见双侧卵巢及宫颈肿块内中等大小相对一致的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细胞质少,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厚,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间可见少量未成熟嗜酸粒细胞。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MPO、CD43、CD117、Ki-67(30%+)。结论:双侧卵巢及宫颈粒细胞肉瘤十分罕见,形态学易与其他小细胞肿瘤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粒细胞肉瘤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
龙秀荣郭庆余萱玺钱跃民
关键词:卵巢子宫颈粒细胞肉瘤组织学免疫组化
CIP2A、c-myc和p-ERK1/2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IP2A、c-myc和p-ERK1/2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腺癌(ovarian serous adenocarcinoma,OSA)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95例OSA...
郭庆程静王建军余波马恒辉陆珍凤王建东石群立
关键词:CIP2AC-MYCP-ERK1/2卵巢浆液性腺癌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41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erous borderline tumor,S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卵巢SBT(经典型28例,微乳头型13例),比较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经典型和微乳头型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绝经状况、肿瘤最大径及复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微乳头型SBT在高临床分期(FIGOⅡ/Ⅲ)、双侧卵巢发生、腹水中见肿瘤细胞、卵巢表面累及、微浸润、腹膜种植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经典型SBT(P<0.05)。治疗上微乳头型SBT患者多同时行子宫切除术、部分大网膜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且术后常辅以化疗,并采用PT方案。经典型SBT患者常保留卵巢和生育功能。微乳头型SBT常伴乳头状输卵管上皮增生(papillary tubal hyperplasia,PTH)。结论微乳头型SBT与腹膜种植(尤其浸润性种植)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主张进行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完整手术分期。两型SBT预后相似,说明微乳头型SBT只是与预后不良因子紧密相关的经典型SBT的形态学变异。
韦玮郭庆涂频陆珍凤何燕李凤山石群立
蛋白酪氨酸激酶PTK7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与目的:新近发现的蛋白酪氨酸激酶-7(protein tyrosine kinase-7,PTK7)基因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浸润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PTK7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转移和预后等指标的关系,分析PTK7表达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制备3株卵巢癌细胞系(HO8910、SKOV3、A2780)爬片,并收集14例正常输卵管上皮组织,6例良性浆液性卵巢肿瘤,51例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和97例卵巢浆液性癌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PTK7蛋白的表达,结合相关病理指标,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TK7在卵巢癌细胞株HO8910及A2780中呈阴性表达,在SKOV3中成弱阳性表达。PTK7在92.86%(13/14)的正常输卵管上皮、83.33%(5/6)的良性浆液性卵巢肿瘤、45.10%(23/51)的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和28.87%(28/97)的浆液性卵巢癌中阳性表达。正常输卵管上皮与良性浆液性肿瘤、良性浆液性肿瘤与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之间PTK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1,P=0.102)。浆液性卵巢癌与正常输卵管上皮、良性浆液性肿瘤以及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之间PTK7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P=0.048)。PTK7在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淋巴结和(或)腹膜转移情况有关(P=0.038,P=0.038),与其发生部位、年龄无关(P=0.088,P=0.896)。PTK7在卵巢浆液癌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WHO分级、MDACC病理分级有关(P=0.011,P=0.004,P=0.000),与其发生部位、转移情况、肿瘤直径、年龄无关(P=0.326,P=0.524,P=0.588,P=0.584)。卵巢浆液癌中PTK7阳性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7)。结论:PTK7在输卵管正常上皮、良性浆液性卵巢肿瘤、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和浆液性癌中表达呈逐步下调趋势。PTK7表达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的较晚临床分期、高组织分级、预后
王海燕印永祥郭庆韦玮文娟娟彭李博马恒辉石群立时姗姗王建东
关键词:卵巢浆液性癌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reast,PB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PBL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6例PBL均为女性,年龄28~74岁,中位数49岁,≥49岁者19例,占52.7%,肿块位于右侧乳腺者19例(占52.7%),位于左侧乳腺者15例(占41.7%),双侧乳腺2例(占5.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d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22例,占61.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7例,占19.4%;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2例,占5.6%;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 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2例,占5.6%;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3例,占8.3%。结论 PBL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PBL大多是B细胞淋巴瘤,DLBCL最常见,其次是MALT淋巴瘤。PBL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对明确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郭庆沈勤王少华马恒辉陆珍凤余波石群立
关键词:乳腺肿瘤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卵巢浆液性腺癌中FHIT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在卵巢浆液性腺癌(ovarian serous adenocarcinoma,OS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2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ovarian borderline seroustumor,OBST)、14例低级别OSA及58例高级别OSA中FHIT蛋白的表达,分析FHIT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FHIT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在OBST和OSA中阳性率分别为81.48%和47.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在低级别OSA中阳性率78.6%,在高级别OSA中阳性率3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表达与OSA复发、pTNM分期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相关性(P<0.05)。结论 FHIT是重要的抑癌蛋白,其低表达或不表达能促进卵巢浆液性肿瘤病变恶性转化与进展,提示预后不良。
吴春郭庆刘琦余波章如松陆珍凤韦玮石群立
关键词:卵巢肿瘤浆液性腺癌交界性肿瘤FHIT
卵巢浆液性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及其相关基因突变
2013年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腺癌(OS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MDACC分级的适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OSA临床病理资料,分别进行MDACC和WHO分级,结合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直接测序法检测5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OBST)、10例低级别OSA和5例高级别OSA中KRAS及BRAF基因。结果 MDACC低级别14例,高级别58例;WHOⅠ级10例,Ⅱ级16例,Ⅲ级46例。MDACC低级别和高级别患者的平均年龄差异显著(P<0.05),WHO分组3组间差异不显著。MDACC分级与OSA复发、pTNM分期、3年存活期显著相关(P<0.05)。WHO分级仅与OSA复发显著相关(P<0.05)。OBST中检测到1例BRAF基因突变;低级别OSA中检测出1例KRAS基因突和1例BRAF基因突变,后者OSA旁OBST区域也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5例高级别OSA中未检测到这2种突变。结论 MDACC分级在与临床参数的联系上比WHO分级更紧密,且与OSA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在临床运用上有更广阔的前景。
吴春郭庆余波章如松陆珍凤刘琦石群立
关键词:卵巢肿瘤浆液性腺癌基因突变
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5例淋巴瘤患者的年龄4~83岁,平均年龄56.5岁,≥50岁者28例(80%)。发生于睾丸者最多,28例(80%),其次是前列腺3例(8.6%),精索、精囊、阴茎和附睾各1例(各2.9%)。组织学类型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62.9%)、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6例(17.1%)、Burkitt淋巴瘤4例(11.4%)、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5.7%)和浆细胞瘤1例(2.9%)。结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大多是B细胞淋巴瘤,以DLBCL最常见,其次是MALT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和浆细胞瘤罕见,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淋巴瘤的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标记对明确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肯定价值。
张春芳郭庆刘冲马捷马恒辉周航波石群立
关键词:男性生殖系统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
卵巢浆液性腺癌中EphA2和EphB2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EphA2、EphB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ovarian serous adenocarcinoma,OSA)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FIGO分期、病理分级、复发、细胞增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OSA中EphA2、EphB2的表达及细胞Ki-67的增殖指数。结果 (1)EphA2在60例OSA中仅有16例阳性,11例弱阳性,5例强阳性,阳性率为26.7%。(2)EphB2的阳性率为73.3%,其表达与FIGO分期相关,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高于Ⅰ+Ⅱ期组(P<0.001);与病理分级相关,高级别组的阳性表达高于低级别组(P=0.017);与复发无关(P=0.109);与患者预后相关,EphB2阳性组的生存率低于阴性组(P=0.046)。(3)Ki-67增殖指数为60%,EphB2的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呈正相关(P=0.046)。结论 EphB2可能促进OSA细胞的生长增殖,其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戴颖青张洋刘琦余波马恒辉郭庆王建东石群立
关键词:卵巢肿瘤浆液性腺癌EPHA2EPHB2KI-67
乳腺粒细胞肉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乳腺粒细胞肉瘤(G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均因偶然发现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组织学显示,瘤组织由较一致的原始细胞组成,弥散浸润,细胞中等大小,呈圆形、短梭形及不规则形等,部分胞质呈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核不规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MPO和CD43(+),而CD3、CD20、CD30、CK、EMA和E-cad均(-)。随访2例,1例病情稳定,1例死亡,另外1例失访。结论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罕见,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NET)等鉴别。
郭庆王彩霞陆珍凤马恒辉石群立
关键词:乳腺粒细胞肉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