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牧
- 作品数:25 被引量:12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5×10~5个脐血CD34^+细胞单独(单移植组)或与5.0×10~6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共移植组)输入经^(137)Cs 3.0Gy照射后的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移植后6周内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情况。于移植后第6周处死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脾脏及外周血人源细胞(hCD45^+)含量,并分别检测小鼠骨髓中人源淋巴系(CD3/CD19)、粒系(CD33)、单核系(CD14)、血小板(CD61)、红系(CD235a)等各系血细胞比例,比较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对CD34^+细胞植入率的影响。结果移植后3周,两组小鼠外周血象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已达高峰,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两组小鼠的红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骨髓及外周血中人源细胞hCD45^+CD34^+比例分别为(42.66±2.57)%和(4.74±1.02)%,明显高于单移植组的(25.27±1.67)%和(1.19±0.54)%(P=0.006)。移植后6周,共移植组小鼠骨髓内的CD19^+、CD33^+、CD14^+、CD61^+和CD235a^+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移植组(P<0.05),CD3^+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单移植组(P=0.003);CD19^+ B淋巴细胞得到优势扩增,明显高于其他各系血细胞比例(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脐血CD34^+细胞共移植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缩短CD34^+细胞移植后造血恢复时间。
- 郝牧漆佩静李刚孟恒星徐燕李长虹王亚非邱录贵
- 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D34^+细胞造血重建
- IL-12基因不同亚基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克隆并构建含人白介素12(hIL-12)基因p35、p40不同亚基的真核表达载体,瞬时转染真核细胞并诱导IL-12的表达。方法: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和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经DMSO、IFN-γ和LPS诱导后,用RT-PCR及SOEPCR扩增IL-12p40、p35及p40-p35融合基因;并构建pcDNA-p35、pcDNA-p40及pcDNA-IL-12真核表达载体。以3种重组质粒分别瞬时转染COS-7细胞后,通过RT-PCR及ELISA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经诱导后,从HL-60细胞中扩增到IL-12p40和p35基因片段;但从THP-1细胞中只扩增到p35基因片段,未能扩增到p40基因片段;经酶切鉴定、PCR扩增及序列测定表明pcDNA-p35、pcDNA-p40及pcDNA-IL-12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并在COS-7细胞中可检测到IL-12的表达。结论:含hIL-12基因不同亚基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对进一步研究IL-12在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以及作为免疫佐剂改善BCG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郝牧鲍朗张会东高蕾李娅莎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真核表达瞬时转染
- 人IL-12与结核分枝杆菌抗原ESAT-6联合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12
- 2007年
- 人白细胞介素12(IL-12)与结核分枝杆菌免疫优势抗原ESAT-6真核表达质粒联合基因免疫,诱导免疫应答效果观察.近交系BALB/c小鼠,随机分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B组(pcDNA3.1空质粒对照)、C组(BCG对照)、D组(pcESAT-6)和E组(pcIL-12+pcESAT-6).B、D、E质粒免疫组小鼠分别于胫前肌肌肉注射布比卡因(7.5g/L)和质粒的混和物(1:4,100μL,含质粒70μg/次),A组小鼠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和布比卡因的混和物(1:4,100μL),均间隔2周免疫一次,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时,C组小鼠皮下注射BCG菌液,0.3mL/只,含10^6CFU/mL.末次免疫后14d和28d,各组小鼠分别取血分离血清用于总IgG测定,同时分离脾细胞,经TB-PPD刺激后检测脾细胞增殖(XTT比色法)活性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分泌水平.pcESAT-6质粒DNA单独免疫(D组)或与pcIL-12质粒DNA联合免疫(E组),均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且抗体水平在末次加强免疫后14~28d逐渐增加;但pcIL-12与pcESAT-6联合免疫后,特异性抗体水平较pcESAT-6单独免疫增加不明显(P<0.05).c、D、E组免疫小鼠脾细胞体外经TB-PPD刺激后,E组小鼠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FN-γ分泌水平明显强于C组和D组(P<0.05),而IL-4分泌水平相互间未发现明显差异.末次加强免疫后14~28d,E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而C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活性先低后高,D组则先高后低;IFN-γ诱生水平,E组最高,C组次之,D组最低.pcIL-12与pcESAT-6质粒DNA联合免疫后能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和稳定的体液免疫,在动物体内诱发的细胞免疫较ESAT-6或BCG单独免疫时均有明显增加并维持较长时间,此外联合免疫后诱导的体液免疫也较BCG免疫有明显增加.
- 郝牧鲍朗高蕾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结核分枝杆菌ESAT-6
- 抗结核基因疫苗及基因重组卡介苗的免疫效应研究
- 结核病是人类主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结核病人数超过800万,死亡人数约300万,全世界1/3人口受到结核菌感染。近年来 HIV的广泛流行及多重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使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我国结核病疫情...
- 郝牧
- 关键词:结核病疫苗基因重组卡介苗联合免疫免疫效应
- 文献传递
- ompL17基因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构建及筛选鉴定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寻找钩体致病的信号传导通路,分析ompl17基因表达产物在体内相互作用的靶蛋白。方法分别构建诱饵质粒载体和血管内皮细胞cDNA文库,通过顺序性转染转入酵母细胞中,然后进行初步的鉴定。结果PCR和酶切分析证实构建成功了诱饵质粒载体和血管内皮细胞cDNA文库。结论成功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为发现ompl17基因表达产物在体内相互作用的靶蛋白奠定了基础。
- 张会东郝牧鲍朗黄毕高蕾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克隆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典型模式B细胞受体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探讨我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典型模式B细胞受体(stereotyped BCR)的表达情况及其预后价值.方法 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992年4月至2010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116例CL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片段使用情况及突变状态,应用多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W2明确我国典型模式BCR的表达情况,并与CLL患者IGHV突变状态、细胞遗传学异常、生存和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检测初诊CLL患者116例,102例成功测序,检出率87.9%.测序反应共得到73例患者的IGHV互补决定区3(CDR3)序列,19.2%(14例)CLL患者BCR为典型模式.与IGHV突变组相比,未突变组患者中典型模式BCR的发生率更高(40.9%比11.8%,P=0.005).BCR为典型模式的CLL患者中17q-的发生率更高(33.3%比10.7%,P=0.045).BCR为典型模式的CL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较其他组为短(39个月比84个月,p =0.002).结论 BCR为典型模式的CLL患者预后较差.典型模式BCR的存在表明肿瘤细胞曾面临同样的抗原选择过程,提示抗原选择与CLL的发生密切相关.
- 于珍李增军易树华周可树郝牧李长虹齐军元邱录贵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预后
- 分泌表达人IL-12基因重组卡介苗菌株的构建和筛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筛选获得分泌表达人白介素12(IL-12)的基因重组卡介苗菌株。方法采用PCR反应从pORF-hIL-12载体中扩增得到人IL-12基因的完整序列,克隆入大肠杆菌-分枝杆菌(E.coli-BCG)穿梭载体pMV361中,构建含人IL-12基因的重组质粒rpMV-IL-12。将纯化的rpMV-IL-12电穿孔转化卡介苗(BCG),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基因组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再经热休克诱导表达后,分别收集培养上清液和细菌沉淀,进行SDS-PAGE分析,筛选得到IL-12基因重组BCG(rBCG-12)。结果成功构建含人IL-12基因的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质粒rpMV-IL-12,测序结果与GenBank收录序列一致,未发生突变。rpMV-IL-12电穿孔转化BCG,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及基因组DNA的IL-12目的片段PCR扩增筛选得到rBCG-12重组菌。rBCG-12热休克诱导表达后的SDS-PAGE电泳,从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70×103的蛋白质条带,而细菌沉淀中未见到特异性条带。结论分泌表达人IL-12蛋白的重组BCG菌株构建、筛选成功。
- 郝牧鲍朗高蕾张会东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
- 赖型钩体毒力相关基因ompL17的克隆表达及产物的体内分布
- 2009年
- [目的]观察ompL17基因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以及该表达蛋白在动物模型中的分布情况。[方法]提取钩端螺旋体017株基因组DNA,扩增出ompL17基因,与表达载体pGEX-4T-1重组,诱导表达OMPL17蛋白,免疫动物获得相应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该蛋白在动物模型组织当中的分布。[结果]PCR和酶切分析证实构建成功了表达载体,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证实诱导表达出OMPL17蛋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到了该蛋白在动物模型中的分布情况。[结论]成功表达出ompL17基因的蛋白,观察到豚鼠动物模型中该蛋白的分布情况,为赖型钩体的分子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 张会东郝牧鲍朗张英黄毕高蕾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克隆
- 不同培养体系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扩增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SCF、FL和TPO,质量浓度50ng/ml的SCF、质量浓度100ng/ml的TPO和FL),并于接种0d添加质量浓度20ng/mlIL-3;B组(HSC+MSC)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C组(HSC+MSC+CK)CD34+细胞接种于含MSCfeeder的培养瓶,加入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加入早期作用因子FST组合首剂添加IL-3(剂量同A组)。在培养后4、7、10、14d计数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结果0~14d培养后MNC细胞扩增数C组(HSC+MSC+CK)>A组(HSC+CK)>B组(HSC+MSC),P<0.01。3组间CD34+细胞比例B组(HSC+MSC)>C组(HSC+MSC+CK)>A组(HSC+CK),P<0.01。CD34+细胞绝对数也出现了明显增加,其中C组(HSC+MSC+CK)增加最为明显,其次是A组(HSC+CK)。其中A组(HSC+CK)培养4d较0d(14.68%)CD34+CD38-细胞有明显增加(62.71%,P<0.05),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也略有增加(23.99%);培养7d时,A组(HSC+CK)、C组(HSC+MSC+CK)CD34+CD38-细胞数明显下降,分别为4.44%和1.38%,而B组(HSC+MSC)CD34+CD38-细胞上升为18.92%,与0d时比较P<0.05,与A组(HSC+CK)、C组(HSC+MSC+CK)比较P<0.05。结论MSC和细胞因子的联合应用,一方面使得总MNC细胞得到大量扩增,同时还使扩增后细胞保持CD34+免疫表型,培养体系中加入MSC能更有效/特异地扩增CD34+造血干细胞群。目的探讨不同培养体系对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其表型的改变。方法新鲜分离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NC),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HSC),计数富集得到的CD34+细胞,平均分为3组,每组含CD34+细胞2.2×105:A组(HSC+CK)CD34+细胞接种于StemlineTMⅡ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
- 郝牧邱录贵吴瞳李斯丹孟恒星
- 关键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
- 赖型钩体毒力相关基因OmpL17表达纯化及其产物的趋化作用
- 2008年
- 目的研究钩体017株外膜蛋白新基因ompl17与钩体肺大出血的相关性。方法提取钩端螺旋体017株基因组DNA,扩增出ompL17基因,与表达载体pGEX-4T-1重组,诱导表达OMPL17蛋白,然后纯化得到活性表达产物,并建血管基底膜,分析该产物的趋化活性。结果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证实诱导表达并纯化得到OMPL17蛋白,趋化作用分析证明该基因表达产物具有趋化活性。结论成功表达纯化出ompL17基因的蛋白,观察到该基因表达产物具有趋化活性,为赖型钩体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奠定了基础。
- 张会东郝牧鲍朗黄毕高蕾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