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敏

作品数:32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7篇岩溶
  • 7篇
  • 6篇同位素
  • 5篇营养化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富营养化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4篇地下河
  • 4篇岩溶地下
  • 4篇岩溶泉
  • 4篇岩溶水
  • 4篇水化学
  • 4篇水体
  • 4篇碳同位素
  • 3篇岩溶地下河
  • 3篇土壤
  • 3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2篇地下河系统
  • 2篇地下水

机构

  • 3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贵州财经大学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四川师范大学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3篇桂林工学院
  • 2篇贵州茂兰国家...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贵州省地质矿...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桂林市气象局
  • 1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贵州中医药大...

作者

  • 32篇赵敏
  • 17篇刘再华
  • 12篇曾成
  • 7篇杨睿
  • 6篇陈波
  • 4篇李栋
  • 4篇贺海波
  • 2篇周忠发
  • 2篇叶文炳
  • 2篇熊志斌
  • 2篇李航
  • 1篇晏浩
  • 1篇蒋丽娟
  • 1篇陈波
  • 1篇杨娟
  • 1篇杨海全
  • 1篇冉景丞
  • 1篇令狐克鸿
  • 1篇王瑜
  • 1篇国光梅

传媒

  • 3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球化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地球与环境
  • 2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贵州科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2008年全...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利用工业废气CO<Sub>2</Sub>增加水体碳汇及缓解富营养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工业废气CO<Sub>2</Sub>增加水体碳汇及缓解富营养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植浮游和沉水植物共生的水生生态系统;所述水生生态系统是指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的水体中...
刘再华 柳星赵敏 张伊 曾思博
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下的岩溶泉水化学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CTDP300对具有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的贵州普定陈旗和灯盏河两个岩溶泉域的降雨量、泉水位、水温、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一个完整水文年的连续监测,并依据化学平衡热力学原理进行计算,得到连续的水的CO2分压(PCO2)和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结果表明这两个泉的这些水化学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暴雨动态变化。然而,两泉水的这些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土壤分布较多和水田分布在排泄区的陈旗泉而言,HCO3-和PCO2较高,而pH和SIc值明显低于土壤分布较少且水田分布于补给区的灯盏河泉,且变幅较小。此外在暴雨后,陈旗泉pH升高、PCO2降低,而灯盏河泉pH降低、PCO2升高。这些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对岩溶水化学调节作用的差异。灯盏河泉Ca2+、SO2-4、Mg2+和EC较高主要是其流域中石膏和白云岩含量较多的缘故。这些发现说明,pH、电导率、HCO3-、Ca2+、SO42-、Mg2+、PCO2和SIc等岩溶水化学参数可以作为不同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和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
赵敏曾成叶文炳刘再华
关键词:岩溶泉自动化监测
一种增加水体碳汇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加水体碳汇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选择岩溶地区的富营养化湖泊;b、在不同水深的位置均安装沉积物捕获器和水质参数记录仪;c、监测撒入压舱矿物粉末后的水体pH、DO、EC的值,采集撒入压...
赵敏刘再华郎蕤李航贺海波晏浩李栋
云贵高原典型贫营养深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
2025年
浮游植物作为水体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组分,对水环境变化具有指示作用。由于高原贫营养深水湖水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浮游植物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为探究云贵高原典型贫营养深水湖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于2023年的4个季节分别对泸沽湖草海、普洛村、洛水村、达祖村和女神湾湖区(不同湖区对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湖水理化性质和浮游植物种类、细胞密度及群落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泸沽湖水体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湿地近岸的草海湖区总磷(TP)、总氮(TN)、硝态氮(NO_(3)^(-)-N)等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湖区。本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19种,种类数和细胞密度最多的均为硅藻门。浮游植物优势种为5门15种,以硅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其中,脆杆藻(Fragilaria sp.)为春季和秋季关键优势种,锥囊藻(Dinobryon sp.)为夏季关键优势种。各湖区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普遍较低,表明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对外部和内部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较弱。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泸沽湖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TN、TP和NO_(3)^(-)-N;冗余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关键优势种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水温、TN、NO_(3)^(-)-N、氨氮(NH_(3)-N)和溶解态磷(DP);而Mantel检验分析显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与TN、NO_(3)^(-)-N、DP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综上,NO_(3)^(-)-N、TN、TP和DP可能在驱动泸沽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典型高原贫营养深水湖泸沽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能够为该类型湖
鲍乾贺海波唐皓唐小燕李秀双丁洋赵敏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岩溶地下河系统短时间尺度水化学变化周期识别
本文利用2007年10月12日0:00到10月22日14:45(期间未曾发生降水)的贵州省黔南州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寨地下河系统气象以及水文水化学资料,共1020组数据,利用连续功率谱、交叉谱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由于...
曾成赵敏叶文炳刘再华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地下河系统
文献传递
土壤厚度对岩溶洞穴滴水水文类型划分和水化学特征的作用
2025年
岩溶地区的复杂性加大了洞穴滴水研究的难度,土壤厚度状况对洞穴滴水水文类型和水化学特征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遵义市清江洞内6个滴水点开展了一个水文年监测,采用Smart-Friendrich分类系统进行滴水分类,探讨土壤厚度对水文、水化学特征及先期方解石沉淀(PCP)的影响。结果表明:(1)清江洞滴水点可分为渗流、包气带流和季节流三种滴水类型,滴速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呈现出雨季大旱季小的变化特征,上覆土壤较薄的渗流类滴水点滴速全年稳定性较好,不易断流;(2)滴水水化学季节变化明显,其中二氧化碳分压(pCO_(2))、电导率(EC)、Ca^(2+)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渗流类滴水点因上覆土壤较薄而数值最小,另外两类滴水点因上覆土壤较厚,水化学数值和变幅较大;(3)滴水点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与水化学特征变化类似,渗流类滴水点因上覆土壤较薄,其δ^(13)C_(DIC)更偏正,包气带流和季节流类滴水点δ^(13)C_(DIC)则相反;(4)土壤厚度影响滴水点的干湿状况和水化学特征,进而也对PCP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发现证明了土壤厚度是影响滴水水文、水化学和δ^(13)C_(DIC)的重要因素。
黄正周胡运迪周忠发胡德勇赵敏张宇超范宏岱王登超尚运张晴
关键词:土壤厚度滴水水化学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土壤CO_(2)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岩溶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植被恢复伴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控制性实验,以土壤、岩溶含水介质初始条件相同,仅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贵州普定沙湾模拟试验场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土壤CO_(2)浓度和通量数据,研究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的排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CO_(2)的浓度和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季节下的土壤CO_(2)通量呈现昼夜变化规律,温度和降雨影响着土壤CO_(2)的排放,前者可促进排放量,后者可抑制排放量,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受影响的程度不同;(2)耕作活动也会影响土壤CO_(2)的排放,耕作使得土壤变得松散,加上岩溶区下伏基岩的溶蚀作用,增加了土壤CO_(2)向含水层的扩散,导致春季耕地表现为负通量;(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O_(2)的年排放量不同,具体为草地(897.53 tC km^(-2)a^(-1))>灌木地(258.15 tC km^(-2)a^(-1))>耕地(207.66 tC km^(-2)a^(-1))>裸土地(92.68 tC km^(-2)a^(-1)),究其原因,主要受不同土地利用下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4)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为草地(29.33 g/kg)>灌木地(23.31 g/kg)>耕地(22.08 g/kg)>裸土地(19.00 g/kg),鉴于这些土壤的初始性质相同,研究发现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除无植被的裸土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小外,其余有植被的类型均有增加,且增加的程度和植被覆盖的程度有关。综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以通过影响上覆植被的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控制土壤CO_(2)的排放,而排放强弱与温度、降雨和耕作活动有关,可以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储碳。
胡运迪赵敏鲍乾李栋李栋马松曾广能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
贵州典型岩溶流域水循环驱动的岩溶碳汇通量及其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利用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自动记录仪,对地处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的贵州省黔南峰丛洼地区的板寨和黄后,以及位于黔中高原面上丘原区的后寨3个岩溶流域进行了为期6年半(2007年5月至2013年10月)的连续监测。结合流域出口水中主要化学组分的野外滴定与室内分析实验,建立了水中碳酸氢根、钙和镁等主要离子与电导率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进而获得了高时间分辨率的水中CO_2分压、方解石饱和指数和岩溶碳汇通量等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1)板寨、黄后和后寨岩溶流域的多年平均岩溶碳汇通量分别为29、33和39 t-CO_2km^(-2)·a^(-1);(2)岩溶流域出口水中碳酸氢根离子具有化学稳定性行为,流量是流域岩溶碳汇通量的主控因子。
曾成赵敏杨睿刘再华
关键词:岩溶流域岩溶地下河
茂兰保护区板寨河头原生林与小七孔卧龙坝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比较被引量:1
2010年
研究了茂兰保护区板寨河头原生林与小七孔卧龙坝次生林的物种多样性,分别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1)、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原生林的物种丰富度为12.3209,Shannon-Wiener指数为6.2311,均匀度为0.8804;人为干扰后的卧龙坝次生林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值比原生林高,分别为15.3087、6.6161、0.8966,其中乔木层与灌木层起的作用较大。利用群落优势度(λ)衡量了两个群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板寨原生林的群落优势度高于卧龙坝次生林。而卧龙坝次生林群落,由于阳性树种的入侵,已经占据群落顶层,一些阴性乔木待恢复,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是生态系统对外界轻度干扰的一种适应,是恢复生态系统稳定的一种对策。
熊志斌令狐克鸿覃汉标赵敏曾成刘再华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原生林次生林
高寒冰雪覆盖型和湿润亚热带型岩溶水系统碳汇强度对比被引量:7
2011年
以岩性相近但气候和土地利用迥异的两个具有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数据的岩溶水系统——湿润亚热带以土质坡地为主的岩溶水系统(贵州普定后寨岩溶水系统)和高寒冰雪覆盖下以石质坡地为主的岩溶水系统(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岩溶作用碳汇强度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后寨岩溶水系统的[HCO3-]年均值为222mg/L,而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的[HCO3-]年均值仅为131mg/L,表明湿润亚热带岩溶水系统具有较高的[HCO3-]特征。然而,湿润亚热带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60.82t/(km2·a))与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59.06t/(km2·a))相当。冰川岩溶水系统同样具有较高岩溶作用碳汇强度的原因主要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退缩加剧,冰川固体水库水量释放增多,致使冰川岩溶水系统径流量显著增加效应超出因稀释作用而产生的[HCO3-]降低效应,进而使得山岳冰川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增大。这也暗示着随着某些冰川融化,径流量逐渐减小将使岩溶作用碳汇强度降低。
曾成赵敏杨睿刘再华Vivian GremaudNico Goldscheider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