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覃冬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管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3篇血性
  • 3篇预后
  • 3篇缺血
  • 2篇丁苯
  • 2篇丁苯酞
  • 2篇动脉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疾病
  • 2篇血管内支架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认知功能障碍
  • 2篇术后
  • 2篇内支架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
  • 2篇疗效

机构

  • 11篇广西壮族自治...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覃冬华
  • 4篇欧世宁
  • 3篇曹炳华
  • 3篇罗彦妮
  • 3篇陈浪
  • 2篇蓝玉
  • 2篇肖开敏
  • 2篇吴振宏
  • 2篇林华
  • 2篇秦超
  • 2篇钟有安
  • 2篇钟良
  • 1篇黎彬如
  • 1篇谭树生
  • 1篇罗纯
  • 1篇李建敏
  • 1篇韦英海
  • 1篇庄小强
  • 1篇韦宁
  • 1篇韦宁

传媒

  • 2篇广西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白求恩军医学...
  • 1篇微创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脑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脑白质病变(WML)对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伴WML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本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不伴WML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或氯吡格雷片75mg/d)及他汀类药物治疗。随访1年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为7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50%(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与计算力、抽象理解、延迟记忆、定向力等方面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预后不良(mRs≥2分)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受损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且预后较差。
罗彦妮覃冬华欧世宁陈浪韦宁玉双成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脑白质病变认知功能障碍预后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最佳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钟有安肖开敏钟良蓝玉吴振宏覃冬华林华
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因之首。高血压脑出血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类型,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由于其独特的创伤小、简单易行操作方便等优点,现已被大宗临床实验证明并肯定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有效。它能显著...
关键词: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治疗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钟有安肖开敏钟良蓝玉吴振宏覃冬华林华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脑血管状况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虽有MRA、CTA等无创的影像学工具,但仍不能完全代替DSA的“金标准”。然而DSA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仍然存在许多操作风险及术后并发症,严重时危及...
关键词: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剂
磁共振波谱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价值
罗纯欧世宁胡瑞婷莫励华韦武鹏覃冬华韦宁罗彦
1.课题来源与背景:(1)课题来源于获崇左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立项合同编号:崇科攻1252404。(2)研究背景: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领域研究迅速进展,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的异常改变,...
关键词: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波谱影像学检查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130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并行支架成形术患者,随访1年,依据其是否再次发生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分为再狭窄组(n=28)和无狭窄组(n=102)。比较两组血清和肽素水平,并分析血清和肽素与血管再狭窄的关系。结果: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再狭窄组血清和肽素水平分别为(19.6±4.2)pmol/L、(25.8±6.4)pmol/L、(20.4±3.9)pmol/L,无狭窄组分别为(19.2±3.5)pmol/L、(25.1±7.3)pmol/L、(12.8±2.6)pmol/L。术前及术后3d,两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再狭窄组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和肽素是颅内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05,95%CI:1.121~8.327,P〈0.05)。结论:血清和肽素是预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再狭窄的可靠血清学指标。
曹炳华覃冬华莫建义农伟东陈浪
关键词:和肽素支架成形术再狭窄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双频超声检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2022年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联合双频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在椎动脉起始段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使用价值。方法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30例,在手术前3 d及术后3 d行TCD和CDFI检查,与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比较CDFI的狭窄率、诊断符合率,观察血管成形术前后血管内径、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CDFI在支架手术前、术后狭窄发生率分别为(79.94±7.74)%、(23.44±6.48)%,使用DSA测的狭窄率为(81.18±6.78)%、(22.12±6.34)%,两者相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CDFI联合TCD检查发现支架术后管腔内径明显增加、椎动脉起始段收缩期峰值血流流速(PSV)、阻力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椎动脉椎间段、颅内段PSV、阻力指数、血管搏动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与CDFI联合应用是一种精确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植入术前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评估术后效果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
冯晓敏秦超陈娅韦馨娴覃冬华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支架植入术
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5年5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附属民族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9例。依据年龄分为<75岁组(17例)和≥75岁组(17例)。比较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并记录临床终点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各置入支架17枚,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手术成功率为100%。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7.6%vs.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岁组患者随访期间共2例(11.7%)发生临床终点事件,1例(5.9%)为脑梗死,1例(5.9%)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5岁组患者也有2例(11.7%)发生临床终点事件,均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随访结束无患者死亡。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高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曹炳华秦超覃冬华
关键词:高龄基底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后
通过脑动静脉循环时间预测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出血性高灌注综合征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循环时间(CCT)预测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出血性高灌注综合征(HPS)的可能性。方法以2007~2011年间在我院行CAS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脑动脉循环时间(CCT),并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 3例发生出血性HPS,2.7s为预测出血性HPS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100%,特异度99%;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CT为预测出血性HPS的独立因素(P<0.001)。结论△CCT可作为CAS术后出血性HPS的一项预测指标。
欧世宁覃冬华
肌筋膜触发点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治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龙佳佳庄小强谭树生黎彬如谢青李建敏言丽燕覃冬华
课题来源与背景: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成为了当下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其中70%~85%为缺血性脑卒中。该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巨大负担,因而该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治疗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其预后分析
2023年
评价丁苯酞+阿替普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的应用及其预后。方法 目标:ICVD患者300例(2019.12-2022.12),分组:随机,对照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行丁苯酞+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间异同,以明确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98.67%,148例)>对照(91.33%,137例)(P<0.05);NIHSS评分,治疗前(P>0.05),治疗后1、7、14d,观察(10.63±3.68)分、(8.38±3.38)分、(6.19±2.37)分<对照(11.67±4.38)分、(9.87±3.15)分、(8.15±3.47)分(P<0.05);BI指数,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对照(P<0.05),脑梗死体积,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对照(P<0.05);CAS程度,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对照(P<0.05);LPO、TpP,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对照(P<0.05);预后情况,观察出血、症状性出现、死亡率均<对照(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行丁苯酞+阿替普酶治疗,疗效明确,效果优良,对机体指标、症状、功能均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且预后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推广意义深远。
覃冬华
关键词:丁苯酞阿替普酶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