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民
- 作品数:17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或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6
- 2019年
- 目的目前地西他滨(DAC)联合预激方案是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文章比较DA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方案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和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不耐受标准化疗的髓系肿瘤(AML、MDS-EB-1或MDS-EB-2)患者48例,其中22例接受DAC联合ATRA组,26例接受DAC联合半量预激组,比较2组患者的总体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ORR分别为86.4%和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中位起效疗程为1个疗程,DAC联合ATRA中位起效疗程为2个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DAC联合ATRA组、DAC联合半量预激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26.2和24.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DAC联合半量预激组3~4级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DAC联合ATRA组(84.6%vs 54.5%,P=0.029)、(76.9%vs 45.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DAC联合ATRA组粒缺时间、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均低于DAC联合半量预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AC联合ATRA和DAC联合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髓系肿瘤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起效更快,前者具有更好的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
- 刘月曹阳谢晓宝顾荃韦玮王飞岳延华林榕榕林艳董伟民顾伟英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滨全反式维甲酸
- 以IBu为预处理方案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11例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分析用大剂量伊达比星(IDA)联合马利兰(Bu)组成的IBu预处理方案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HSCT)治疗低、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以IBu预处理方案(IDA 20 mg/m2,持续静脉滴注,移植前13至移植前11 d;Bu 0.8 mg/kg,6 h 1次,静脉滴注2h,移植前5至移植前2 d)的auto-PBHSCT治疗的11例低、中危AML(低危5例,中危6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记录不良反应和移植相关死亡(TRM)。以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和累积复发率(RR),以Cox回归对DFS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0例患者获造血重建,1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死亡,TRM为9.1%。患者对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中位随访31.6(8.7-52.5)个月,结果7例患者(63.3%)仍然存活,其中6例患者(54.5%)处于持续完全缓解(CR)状态,中位OS及DFS未能获得;3年OS为(57.7±16.3)%,3年DFS为(52.5±17.6)%,3年RR为4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诊断至移植间隔时间、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危险度分组(低危或中危)、移植前疾病状态(CR1或CR2)、回输单个核细胞数对DFS均无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以IBu为预处理方案的auto-PBHSCT治疗低、中危AML的安全性及疗效均良好。
- 吴炜顾伟英董伟民王彪张晓梅郑卓君谢晓宝
-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髓系白血病伊达比星白消安
- 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的Paget骨病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Paget骨病(PD)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的PD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以骨痛起病,呈慢性病程,无原发恶性肿瘤提示,以躯干多发骨质破坏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均依靠骨病理活检明确PD诊断。经对症止痛、唑来膦酸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缓解。结论 P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通过病理活检等方法与转移性骨肿瘤等疾病鉴别诊断。
- 岳延华林艳曹阳董伟民谢晓宝顾伟英
- 关键词:PAGET骨病转移性骨肿瘤
-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初诊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9例在我院诊断的MM患者,分别检测一线治疗前的1周内、确认获得治疗反应的1周内及确认疾病进展的1周内的RDW水平,将患者分为RDW正常组(≤15.5%,n=133)和升高组(>15.5%,n=146),同时收集患者的治疗反应与生存资料等临床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DW的预后价值。结果在获得较好缓解的患者中RDW的水平较基线有明显的变化(P=0.0491),较疾病进展时同样有明显变化(P=0.0314)。在RDW升高组和正常组中位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2个月和46个月(P<0.01),12个月和30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RDW是OS(P=0.0010,HR=2.248,95%CI:1.368-3.694)和PFS(P=0.0000,HR=2.797,95%CI:1.842-4.24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M患者初诊时RDW水平升高提示不良的临床预后。
- 李枫王飞岳延华郭嫣婷董伟民林艳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分布宽度预后
- 辛伐他汀对NB4细胞分化与凋亡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辛伐他汀(SV)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增殖、分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SV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0.5μmol/L处理NB4细胞,取对数生长期各组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测定NB4细胞分化指标CD11b和细胞凋亡指标AnnexinV/propidiumiodide的变化。结果15、10、5}xmol/LSV单独处理NB4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抑制率提高(F=7.15,P=0.000),CD11b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F=3.41,P=0.014),AnnexinV表达水平逐渐增高(F=43.38,P=0.000),其中以15Ixmol/LSV组NB4细胞变化最明显,培养72h细胞抑制率为(0.96±0.02)%,CD11b表达水平(62.41±6.37)%,AnnexinV表达水平(87.38±2.94)%。3组浓度SV联合ATRA对NB4细胞抑制率和AnnexinV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协同促进NB4细胞CD11b表达水平升高。15μmol/LSV联合ATRA处理NB4细胞培养72h,CD11b表达水平为(89.46±9.13)%,较ATRA和SV单药处理组的(71.27±7.27)%和(62.41±6.37)%明显升高(t=2.71,P=0.054;t=4.37,P=0.017),两药合用具有明显交互作用(F=4.093,P=0.025)。结论SV以剂量依赖方式体外抑制NB4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与ATRA协调诱导NB4细胞的分化,提示SV具有协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潜能。
- 贺白邱国强江庭秀顾伟英王志林吴浩清华晓莹吴炜董伟民刘佳
- 关键词:白血病辛伐他汀NB4细胞全反式维甲酸细胞增殖细胞分化
-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
- 2016年
- 目的:探讨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D)在急性白血病(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和急变期(CML-BC)患者及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9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79例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例 CML-BC 患者、5例 CML-CP 患者和白血病细胞株 NB4、THP-1、KG-1、Raji、K562中 AID mRNA 的表达,以16名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结果89例 ALL 患者和79例 AML 患者 AID mRNA的中位表达水平分别为3.785(0.006~7463.175)、1.812(0.005~69.107),健康对照组 AID mRNA 的表达水平为1.483(0.146~4.707)。 ALL、B-ALL、伯基特型白血病、Raji 细胞株和 M4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 M3、NB4和 KG-1细胞株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K562细胞株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较 CML-CP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CML-BC、CML 淋系急性变(CML-LBC)和 CML 髓系急性变(CML-MBC)患者的 AID mRNA 表达水平也高于 CML-CP 患者。结论 AID 在 B-ALL、伯基特型白血病、M4中呈高水平,在 M3和 KG-1细胞株中呈低表达,在 CML-BC 中出现表达水平的显著升高。
- 周光全沈应秋王琦岑建农林艳董伟民华晓莹谢晓宝顾伟英
- 中性粒细胞CD64在恶性血液病伴感染诊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0年
-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感染后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感染诊断困难,导致死亡率高。中性粒细胞CD64应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多年,被证实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但是在恶性血液病伴感染的诊断中应用较少,文章就其在恶性血液病伴感染诊断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进行综述。
- 徐茵王玉月徐婷董伟民顾伟英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CD64血液肿瘤
- 地西他滨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髓系肿瘤患者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EC)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髓系肿瘤患者过程中,免疫细胞数量变化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DEC治疗的髓系肿瘤患者84例,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1或MDS-EB-2),其中DEC单药组21例、DEC联合ATRA组24例及DEC联合预激方案组39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免疫细胞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EC单药组及DEC联合ATRA组患者治疗后NK细胞水平明显下降(P<0.05),DEC联合预激方案组患者治疗后CD8;及CD3;T细胞水平明显上升,而CD3-HLA-DR;的B细胞水平下降,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C联合ATRA组及DEC联合预激组的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75%和74.36%,均显著高于DEC单药组的42.86%(P<0.05),而DEC联合ATRA组与DEC联合预激组的ORR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OS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EC单药组及DEC联合ATRA组治疗后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感染率明显低于DEC联合预激组(P<0.05),而DEC单药组与DEC联合ATRA组治疗后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EC联合ATRA方案治疗髓系肿瘤的疗效与DEC联合预激方案相当,其抗髓系肿瘤的作用可能与其对NK细胞及T细胞的调控有关。
- 韦玮刘月商丽梅曹阳王飞郭嫣婷林榕榕林艳董伟民顾伟英
- 关键词:髓系肿瘤地西他滨全反式维甲酸免疫细胞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HSP患儿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免疫球蛋白测定,并以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HSP无肾损害患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LT、IgG、IgM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PV、PDW、IgA均增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SP伴肾损害即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与HSP无肾损害患儿相比PLT明显降低,而MPV、PDW、IgA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与HSP发病和肾脏是否损害及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 王玉芬董伟民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免疫球蛋白
- MIC分型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2突变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2(IDH1/2)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86例初诊AML患者(除外M3亚型)的临床资料,利用LASSO回归筛选出与患者IDH1/2突变相关的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并用列线图实现模型的可视化,应用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共有60例患者在初诊时存在IDH1/2突变,LASSO回归筛选出了9个与IDH1/2突变相关的预测变量,分别是CD7、CD56、CD11b、CD15、CD64、HLA-DR、血小板计数≥50×10^(9)/L、孤立的+8染色体核型以及正常染色体核型,基于上述9个变量绘制列线图及ROC曲线,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1和0.806,内部验证显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MIC分型的预测模型对初诊AML患者是否存在IDH1/2突变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在基因突变检测结果缺乏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陈惠娟沈洋灵郭嫣婷周怡芳缪颖洁董伟民顾伟英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