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杰
- 作品数:20 被引量:172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 全球生产网络下国际生产分割新测度及地域特征研究
- 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与人之间受“自利心”鼓励而产生的交换倾向导致劳动分工。劳动的分工将改进生产效率,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很多人乃至国家整体会受到激励在一个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根据自身比较优势逐渐专业化...
- 范子杰
- 关键词:国际生产分割全球生产网络引力模型
- 文献传递
-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对单位GDP能耗影响研究
- 降低单位GDP能耗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的目标,根据国内外经验,单位GDP能耗和各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又受到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外学者关于能源经济二元结构研究相关理论之上,着重利用因素分解方法研究美国产业...
- 范子杰
-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单位GDP能耗实证研究
- 文献传递
-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及福利效应被引量:1
- 2025年
- 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是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构建具备生产率、市场需求、市场进入等多重企业异质性及宏观福利的一般均衡模型,同时考虑中间品与最终品两个市场,在此基础上量化分析了六种区域贸易协定的宏观贸易及福利效应,并分解为微观层面的中国对外贸易利益,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冲击与微观企业贸易表现割裂问题,提供打通宏微观分析的贸易政策评价新范式。研究发现:关税削减对最终品和中间品市场的影响在竞争效应、规模梯度效应、内销损失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投入产出联系会导致关税的供应链传导和两市场协同放大,产生关税溢出效应。六种区域贸易协定下,最终品企业淘汰率和内销损失高于中间品企业,且前者规模梯度效应更明显;贸易利益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和区域内企业;各协定均正面提升中国居民福利,对贸易摩擦负面效应有缓解效果但无法完全抵消。本文揭示了中间品与最终品关税的作用机制,明确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及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贸易增长及福利改善的重要性,为优化开放布局、平衡利益分配、培育外贸新动能提供了政策启示。
- 马野青庄金凤范子杰
- 关键词:区域贸易协定福利效应
- 中国增加值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分析--基于产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分解视角
- 本文根据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借鉴和改进了KPWW和Wang (2013)的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给出了考虑包含产业出口增加值来源的产业出口完全分解公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国内增加值来源,考...
- 张亚斌范子杰
- 关键词:经济增长全球价值链
- 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际贸易秩序演变被引量:47
- 2015年
- 自二战结束以来,国际贸易格局不断分化,集中表现为发展中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与国际贸易的多极化发展。这既促进了WTO(GATT)成员及内容的扩展,也导致了以WTO(GATT)为基本框架的多边贸易规则的弱化。国际贸易的区域化发展,导致不同层级、不同规模、不同紧密程度的贸易区域同时并存,形成"中国套娃"现象。贸易的区域化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双边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兴起,形成所谓的"意大利面碗"效应。双边与区域贸易规则既是对多边贸易规则的挑战,也是对多边贸易规则的补充。随着美国等贸易强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下降,其贸易单边主义日益盛行,对多边贸易规则产生了破坏作用,但我们不能由此而简单判定:美国贸易政策已经由自由主义全面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各个经济体着眼于自身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优势与劣势,力求将自身利益诉求植入国际贸易秩序中,多重博弈将成为一种常态。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是国际贸易格局分化的重要因素,也得益于加入以WTO为基本框架的多边贸易规则,因此,中国应尽力维护这一多边规则;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双边与区域贸易规则的制定,特别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贸易便利化为突破口,强化自身在双边与区域贸易秩序建设中的主导权;进一步深化内部的改革开放,为应对TPP做好准备,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与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货物贸易的转型升级与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 张亚斌范子杰
- 关键词:国际贸易秩序多边贸易规则
- 中国GDP出口分解及贡献新测度被引量:17
- 2015年
-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方法,构建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GDP出口分解框架,分析中国出口对GDP及GDP增长的贡献和变化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出口对GDP及GDP增长的贡献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制造业贡献起主导作用,需要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优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服务业贡献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的变化主要是基于产业增加值出口比重的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 张亚斌范子杰冯迪
- 关键词:GDP价值链
- 中美贸易摩擦的结构效应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主要利用贸易一般均衡模型反事实模拟量化分析中美可能的全面贸易摩擦对两国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美传统出口优势行业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受到的负面冲击比较大,中国出口集中度下降,而美国的变化不大;中美全面贸易摩擦将会导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份额减少,而初级产业和服务业产出份额增加;美国初级产业的产出份额减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出份额增加;受关税冲击较为严重的制造业产出份额的减少会导致相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出份额减少。未来中国要增强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积极利用国际规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同时,从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倪红福范子杰
-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产业结构一般均衡分析
- 中国产业链风险敞口的测度、结构及国际比较——基于生产链长度视角被引量:42
- 2024年
- 保障产业链安全运行一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注重点,也是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然而,跟踪产业链风险的测度指标相对缺乏,且存在概念混淆。鉴于此,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长度视角,并结合国家间双边关系、不可替代程度等因素,提出了全球产业链风险敞口、风险收益比新概念和新测度方法,并进行了实证测算。研究发现:(1)总体上,不同方法测算得到的中国整体产业链需求端和供给端风险敞口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不考虑国家间双边关系、生产环节的不可替代性等因素,或使用传统GVC参与度方法都会低估中国产业链风险敞口。(2)不同行业和不同技术水平产业的风险敞口存在显著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制造业、服务业、农业,高技术制造业近1/3的生产长度暴露在国外,产业链受到外部冲击而断裂的风险较大。(3)中国产业链需求端风险敞口处于中游水平,高于美国,但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所面临的风险大于收益,而世界其他国家在中国的收益大于风险。(4)各国家部门产业链风险敞口总体上具有一定监测预警作用,即某一国家部门风险敞口越大,在不利冲击下(如疫情)其贸易量下降的幅度可能就越大。
- 倪红福倪红福范子杰
- 关键词:全球产业链脆弱性
- 基于上游延伸的中国制造业GVCs地域特征及变化机制被引量:12
- 2016年
- 本文借鉴全球价值链(GVCs)分解方法,构建了反映一国基于上游延伸的整体和行业层面GVCs地域特征综合分析框架,并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刻画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GVCs上游延伸的地域特征和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GVCs的全球化程度日趋提升,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全球性增强的趋势,且向全球性延伸的速度远高于区域性,地理接壤和区域性贸易组织所发挥的作用有所减弱;直接嵌入和产品嵌入是中国制造业GVCs的主要嵌入方式,也是全球性和区域性特征变化的主导因素。
- 范子杰张亚斌彭学之
- 国民英语能力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
- 2025年
- 基于世界经合组织国家间投入产出表1995—2018年59个国家的数据,探究了国民英语能力对于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国英语能力的提高会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然而这一效果存在门槛效应。具体来说,只有当一国说英语人口占比达到32%以上时,英语能力的提高才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于发达国家以及中高英语熟练度国家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效果更为显著,且随着一国全球价值链参与水平的提高,这种攀升效果更为突出。国民英语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以及增加中间品进口种类促进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研究结论揭示了语言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与其他非英语发展中国家突破“低端锁定”从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新的可行思路。
- 廖纯张卫国范子杰
- 关键词:通用语英语能力非正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