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玺 作品数:96 被引量:1,601 H指数:22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河西走廊绿洲杨树防护林内玉米营养生长的变化及其成因 2010年 对河西走廊绿洲杨树防护林(南北走向)内13个位置的玉米在营养生长阶段叶面积和株高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方位和不同距离上玉米营养生长受影响程度不同。杨树抑制了东、西两面与其毗邻玉米的营养生长;杨树东面玉米的营养生长比中部和西面迅速,其中东面5 m处玉米营养生长期末单株叶面积达到0.43 m2,营养生长显著加强。从玉米生理生态参数变化方面对以上变化成因进行分析,表明防护林内气温空间变化是导致玉米叶面积和株高增长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上午杨树西面温度低、东面温度高,导致前者玉米叶面积较小、后者则显著增大;而中午气温的空间变化则直接造成了杨树西面玉米植株较矮、东面较高的生长规律。 丁松爽 苏培玺关键词:杨树 玉米 营养生长 叶面积 空气温度 黑河流域及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及对策 被引量:12 2005年 针对黑河流域及绿洲的水资源短缺、时空动态分布差异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演变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并就其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对策与方法等,试图有所创新和发展。研究显示,本区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于理念更新、人口合理调控和水的适度高效利用,并在生态系统维系及环境整治上,理性地面对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李启森 赵文智 冯起 苏培玺关键词:可持续利用 加强若尔盖湿地和黄河源区多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为保护黄河“水塔”提供科技支撑 2025年 建成了以若尔盖湿地草原为重点、辐射整个黄河源区的能量—水分—碳循环综合观测网络,揭示了高原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从叶片—群体—生态系统—区域尺度碳循环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建立了基于高原草毡层退化的草地生态监测和恢复技术,显著降低了生态治理成本并增强了其可持续性。厘清了冻土—积雪—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过程与机理,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HUD(Simulator of Hydrologic Unstructured Domains)水文模型及其软件工具包,改进了青藏高原陆面—生态—水文模拟,深化了对黄河源区生态恢复水文效应的认识。提出了青藏高原强局地陆面大气耦合过程是维持高原午后对流降水的机制,为开展高原午后对流降水预报和区域气候与生态系统协同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孟宪红 孟宪红 李照国 尚伦宇 舒乐乐 李照国 赵林 王少影 张宇 吕世华荒漠植物叶片水分和功能性状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57 2013年 选取黑河流域中游荒漠区14种优势植物,测定了8个叶片水分与功能性状指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总含水量(TWC)、相对含水量(RWC)、干重含水量(DWWC)、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水势(LWP)、比叶面积(SLA)、比叶体积(SLV),探讨荒漠植物叶片水分与功能性状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反映荒漠植物适应严酷环境的典型叶性状特征。结果表明:C4植物珍珠猪毛菜、梭梭、沙拐枣的δ13C值变化范围在–18‰~–15‰,其余的C3植物变化范围在–29‰~–24‰,其中花棒的δ13C值最小,为–28.34‰,红砂最大,为–24.63‰;对C3荒漠植物叶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SLV与LDM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TWC、DWWC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LA与LDMC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2),δ13C与LWP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LV可以作为反映荒漠植物叶性状特征的重要指标,叶片水分及功能性状之间所呈现的特征及其对生境的响应都综合表现出荒漠植物的生态应对策略和适应途径。 李善家 苏培玺 张海娜 周紫鹃 解婷婷关键词:荒漠植物 叶片 含水量 功能性状 集群栽培对棉花种内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检验假说"1穴3株集群栽培方式改变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的种内关系,从而使得经济产量显著提高",通过分析在集群和传统栽培方式下棉花各器官的生长特性,阐明集群栽培下不同穴距对棉花种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1穴1株种植相比,集群栽培方式下随着穴距的减小,棉花的茎秆生长显著降低,在穴距为28 cm时,叶片生物量最大且籽棉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相对邻体效应(RNE),发现穴距对棉花茎秆、叶片和籽棉产量的RNE影响都极为显著;同时,随着穴距的减小,茎秆RNE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为负值,负效应强度在穴距为28 cm时最小。叶片和籽棉产量的RNE值均为正值,且在穴距为28 cm时正效应强度最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集群栽培改变了棉花的种内关系,且在穴距为28 cm时,对棉花籽棉产量的助长作用最大。 解婷婷 苏培玺 周紫鹃 单立山 李善家关键词:棉花 助长 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 被引量:98 2014年 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作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种,它对于维护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了沙拐枣种群的径级结构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种群数量动态,以揭示荒漠绿洲过渡带沙拐枣种群的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拐枣种群属于增长型,Vpi'=0.0233,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但沙拐枣种群Ⅰ、Ⅱ龄级个体数目少于Ⅲ龄级的个体数目;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各龄级种群有相近的死亡率;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沙拐枣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幼龄株数则有所降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困难,因此,适当的人工辅助恢复和现有植株及生境的保护是保持沙拐枣种群自然更新和种群恢复的关键。 解婷婷 苏培玺 周紫鹃 张海娜 李善家关键词:沙拐枣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预测 荒漠植物梭梭群体和叶片水平气体交换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 被引量:6 2011年 为揭示C4荒漠植物梭梭的抗旱性和适应环境的光合作用特征,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选择代表性植株,使用改进同化箱和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组成的群体光合作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该系统能够自动、连续观测,在测量时光、温环境因子稳定,能够准确测定植物的群体水平光合作用.使用LI-6400测定叶片水平光合作用.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群体与叶片水平光合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当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50%(土壤含水量约10%)左右时梭梭的光合能力最强,群体光合速率(CAP)日均值为6.22μmolCO2m-2s-1,叶片光合速率(Pn)日均值为20.18μmolCO2m-2s-1,群体为叶片水平的30.8%.升高或降低土壤水分,梭梭的光合能力都下降.CAP与Pn的线性回归关系为CAP=0.20Pn+1.82(r2=0.89,P<0.001).结果表明,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可显著提高梭梭群体和叶片的光合能力,过高的土壤含水量不利于梭梭生长发育.梭梭群体及叶片水平的气体交换对同一水分条件有近似的响应趋势,利用拟合公式,可从叶片水平推算出群体水平的光合速率. 高松 苏培玺 严巧娣关键词:荒漠植物 梭梭 群体光合作用 C3植物红砂和C4植物珍珠混生光合生理特征 C3和C4植物混生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较多,但在荒漠生态系统并不多,特别是木本植物(包括半木本植物)混生群落更不多见.而荒漠地区C3与C4植物自然混生群落,特别是木本C3与C4混生群落,是珍贵的植物联合生长类型,对它们适应环... 严巧娣 苏培玺 高松关键词:红砂 光合生理特征 河西走廊绿洲棉花集群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009年 根据荒漠植物集群分布适应极端严酷环境的特点,在棉花传统栽培和改进栽培的基础上,开展了1穴3株栽培试验,在小区试验筛选出最佳种植方式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田间试验。小区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最高达到1 498 kg/hm2,高出1穴1株传统栽培32.3%,高出1穴2株改进栽培23.0%;同样,水分利用效率也是1穴3株高于1穴1株和1穴2株,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28.6%和20.0%。田间试验表明,1穴3株皮棉产量显著提高(P〈0.05),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6.5%和20.2%;1穴3株的皮棉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出1穴1株和1穴2株30.0%和18.2%。这表明,荒漠绿洲区棉花1穴3株的集群栽培能够显著提高皮棉产量,以带行穴距50 cm×30 cm×25-30 cm的双行带状种植为宜,株距随着土壤肥力提高和立地条件改善而加大。这一栽培模式可以在边缘绿洲大力推广。 苏培玺 解婷婷 丁松爽关键词:棉花 水分利用效率 荒漠绿洲 河西走廊荒漠植物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变异及权衡 2025年 河西走廊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及其权衡关系对保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不同生活型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其生态适应策略,沿河西走廊由东南向西北自然降水递减梯度设置东段、中段、西段调查样地,选取26种优势荒漠植物,其中灌木14种,草本12种,分析了14项叶片关键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和区域格局,探讨了叶片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与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荒漠植物优势种叶片束缚水含量(BW)、碳磷比(C:P)、植株高度(H)、叶片自由水含量(FW)变异系数超过100%。(2)河西走廊东、中、西段不同区域植物表现出多样化的生存策略,东段灌木、草本植物在叶经济谱(LES)中的位置更靠近“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中段灌木位于LES“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草本则更靠近“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一端,西段灌木在资源丰富条件下采取“快速投资-收益”型策略,草本植物则在不利的土壤条件下采取“缓慢投资-收益”型策略。综上所述,植物生存策略受多种生态因素影响,通过性状间的优化组合与资源权衡分配实现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李善家 李来周 缪潆祥 苟伟 苏培玺关键词:荒漠植物 功能性状 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