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丹丹

作品数:14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油藏
  • 3篇提高采收率
  • 3篇采收率
  • 2篇剩余油
  • 2篇聚驱
  • 2篇CO
  • 1篇代理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迭代
  • 1篇断块
  • 1篇盐岩
  • 1篇油藏采收率
  • 1篇油藏管理
  • 1篇油藏适应性
  • 1篇油藏注采
  • 1篇油层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藏分布

机构

  • 1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3篇胡丹丹
  • 7篇常毓文
  • 4篇唐玮
  • 2篇左松林
  • 2篇张善严
  • 2篇邹存友
  • 2篇白喜俊
  • 2篇杨菊兰
  • 2篇胡松昊
  • 2篇李勇
  • 1篇冯明生
  • 1篇赵丽敏
  • 1篇赵庆飞
  • 1篇张文旗
  • 1篇王东辉
  • 1篇姚尚林
  • 1篇陈元千
  • 1篇韩大匡
  • 1篇张凯
  • 1篇王小林

传媒

  • 3篇石油天然气学...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新疆石油天然...
  • 1篇青岛理工大学...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15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Y2递减就是Arps递减
2009年
通过理论分析证明:Y2递减仅仅是Arps双曲递减的一个变形,并没有作任何理论上的改进;Y2递减仍然不能计算当Arps递减指数n≥1和n<0时的可采储量;Arps公式中的初始递减率Di和递减指数n与Y2公式中的参数a和b的关系为:n=1/b,a=1/nDi.采用这两种方法对俄罗斯的罗马什金油田的递减数据进行分析,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邹存友韩大匡常毓文胡丹丹
水驱油藏智能综合生产优化技术
2025年
针对目前闭环油藏管理中生产优化偏经验性、精度和效率较低、约束优化问题求解困难等问题,分析常用生产优化方法(模型)的原理和优缺点,提出一种兼顾效率和精度、综合考虑实时性与长期性、多种优化模型交互协同的水驱油藏智能综合生产优化方法。该方法整合了油藏动态认识、简化物理模型和油藏数值模型等多种优化方法(模型),将不同模型的结果和认识相互耦合,以加速模型构建与拟合。采用现场实例对该方法进行解释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应用场景,存在不同的最佳生产优化模型,简化物理模型更适用于短期实时优化,基于模拟器的代理优化和流线模拟优化方法更适用于长期优化策略的制定,二者均需在油藏工程视角的合理约束下进行优化才具有实用价值。
李勇张立侠陈一航胡丹丹马瑞程王舒李茜瑶刘达望
关键词:油藏管理流线模拟数值模拟
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井网周期性交替注水技术被引量:6
2021年
针对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水平井线性正对注采井网注采流线方向单一导致的采油井含水率高、原油采出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调整注采策略将水平井线性正对井网改为周期性交替注水井网以提高采收率,包括视反七点法井网交替注水、视五点法井网交替注水和周期性差异化交替注水。3种交替注水方式均改变了线性正对井网注采流动及驱替方向,且同一区域在同一个注采周期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注水流线驱替,显著提高了注水波及体积并有效动用剩余油,进而提高油藏采收率。3种井网交替注水试验在中东碳酸盐岩油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基于该油田最优交替井网型式优化注采参数,使试验井组平均单井日产油最高增加23.84m3,含水率最高降低18%;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交替井网的注采对应关系,使交替后注采井跟端距离较远,从而提高降水增油效果。图12表2参15。
李勇赵丽敏王舒孙亮张文旗杨阳胡丹丹陈一航
关键词: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井网提高采收率
阿布扎比陆上巨型碳酸盐岩油田CO_2混相驱适应性分析及注采优化被引量:4
2015年
阿布扎比陆上Bab油田为巨型碳酸盐岩油田,地质储量250亿桶,纵向上发育的6个油气藏,平均有效厚度(6-50)m,平均渗透率(2-20)mD,孔隙度7%-30%。主力油藏Thamama B于1963年投入开发,先后经历衰竭式和注水开发但处于低含水中等采出程度阶段,其他非主力油藏基本未动用。根据该油田6个油气藏地质特点和油藏参数,进行了EOR技术初步筛选,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确定的各油藏CO2混相驱压力,证实CO2驱在Bab油田较好的适应性。室内驱替实验研究表明,CO2WAG混相驱可提高采收率25%。无论是否有前期水驱,都是最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同时,利用Bab油田各油藏相关资料建立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参数的合理区间:气水比范围1∶2-1∶3之间,注入时机为含水小于60%-70%,水平井注采井距和油藏物性及厚度关系密切,范围在(250-750)m之间,CO2注入速度(150-400)t/d,CO2净利用率(3.5-7.6)MSCF/bbl,驱替结束后约50%-60%的CO2滞留在油藏内部。各油藏典型区块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相对水驱开发,CO2WAG混相驱可提高采收率12%-18%,含水下降5%-10%,稳产期延长4-7年。
胡丹丹冯明生仵元兵胡松昊罗宇鹏
关键词:CO2混相驱适应性
基于交叉熵策略优化的强化学习油藏注采优化方法
2025年
在水驱油藏开发过程中,注采优化是调整油藏渗流场分布、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技术。针对现有方法中策略探索能力不足和历史经验样本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熵策略优化的强化学习油藏注采优化方法。该方法将注采优化问题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以交叉熵策略优化的软演员-评论家算法为框架,利用最大熵策略探索机制增强策略探索能力,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同时结合交叉熵方法对策略采样过程进行优化,减少无效探索,快速适应油藏流场动态变化。利用与环境交互获得历史调控经验数据,不断迭代优化直至学会最优的注采调控优化策略。将所提出的算法应用于二维油藏模型实例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交叉熵策略优化的强化学习油藏注采优化方法在优化性能和增油控水方面优于传统的进化算法和强化学习算法。
陈泽宇刘浩旻刘丕养张凯胡丹丹
关键词: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萨中北一区断东厚油层聚驱后井网重构被引量:8
2010年
大庆喇萨杏油田聚驱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储量逐年增多,为开发这部分储量,实现4000×10^4t稳产,以萨中北一区断东作为典型解剖区,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搞清剩余油特点及分布规律,明确聚驱后的剩余油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重新组合开发层系,重新构建井网系统,利用水平井和直井相结合的调整方式,提出了聚驱后现场试验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聚驱后层系重组、水平井和直井联合井网系统的进一步挖潜方式是可行和经济有效的。
胡丹丹唐玮常毓文张善严左松林仵元兵
关键词:厚油层剩余油分布
注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幅度的评价方法及应用被引量:12
2009年
对于常规注水开发的油田,一般具有产量上升期、稳产期和递减期3个开发阶段。为了实现油田开发稳产和提高采收率,从20世纪90年代起,大庆油区和胜利油区在进行了常规注水之后,转入注聚合物的开发试验,并不断扩大试验规模,对于已进入递减阶段的常规注水区块,若接着进行注聚合物开发,则只存在产量的上升期和递减期2个阶段。基于油藏工程的产量递减原理,提出了在常规注水后再注聚合物,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幅度的评价方法。大庆油区和胜利油区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对于注水开发的区块,当转入注聚合物后,采收率可以提高7%~12%。采收率的提高幅度,主要受试验区块的储层物性、流体物性、注聚合物时机和聚合物浓度,以及储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和井距的影响。
陈元千胡丹丹赵庆飞王小林姚尚林
关键词:注水注聚合物提高采收率
储采比变化规律及其在中长期规划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7年
以已开发油田剩余储采比这一油田开发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对象,从其不同开采阶段的变化规律入手,确定了不同开采阶段的储采比与年产油量的全程式模型,指出递减期内储采比变化类型主要有递增型和递减型,提出了与"合理储采比"相对应的临界递减率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开发阶段储采比合理性的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储采比在油田中长期规划中的应用。
胡丹丹唐玮白喜俊常毓文
关键词:储采比
CO_2驱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应用现状被引量:42
2010年
国外注CO2混相和非混相驱油技术已在低渗透油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阐述CO2混相和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原理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归纳了实施CO2驱油藏的适应性和混相驱、非混相驱筛选标准。通过国内外低渗透油藏注CO2驱提高采收率应用情况分析,指出CO2驱能起到明显的增油降水和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提出应积极开展注CO2驱油技术的研究和现场试验的建议。
仵元兵胡丹丹常毓文刘照伟胡松昊
关键词:CO2驱提高采收率油藏适应性
长垣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技术对策被引量:2
2009年
以喇萨杏油田为主的长垣油田,已开发了近50年,油田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目前新增储量减少,储采失衡严重,剩余油分散,挖潜难度加大,调整挖潜品位变差,产量接替难度加大,三次采油开发技术,尤其是三元复合驱技术尚需不断完善。针对长垣油田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利用综合资料分析和油藏工程方法评价了长垣油田水驱、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目标,预计最终采收率在60%左右。为确保增加可采储量,改善储采平衡状况,最大限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和开发效益,提出了确保采收率目标的技术对策,为科学编制长垣油田中长期规划提供依据。
胡丹丹常毓文杨菊兰
关键词:特高含水剩余油挖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