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泗通

作品数:12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关节
  • 5篇膝关节
  • 4篇置换术
  • 3篇关节镜
  • 3篇关节置换
  • 2篇全膝关节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胫骨
  • 2篇胫骨高位
  • 2篇胫骨高位截骨
  • 2篇胫骨高位截骨...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膝关节置换术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临床疗效
  • 2篇截骨
  • 2篇截骨术
  • 2篇骨折

机构

  • 10篇徐州市中心医...
  • 2篇东南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篇秦泗通
  • 9篇王晖
  • 7篇马超
  • 5篇许永
  • 4篇王涛
  • 3篇那健
  • 2篇那键
  • 2篇王晖
  • 1篇马克勇
  • 1篇冯仕明
  • 1篇刘光旺
  • 1篇冯彦博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国境卫生...
  • 1篇大医生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5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进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1年
观察临床选择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方案,对改善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患者病情的效果及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患者中抽选48例进行实验,抽选起始时间即2018年1月份,抽选终止时间为2020年12月份,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划分成常规组、实验组,一组患者24例,常规组给予单纯胫骨高位截骨,实验组使用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比较二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临床指标比较,即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突出差异,P值<0.05;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疼痛评分比较,即实验组评分均较常规组优,组间存在突出差异,P值<0.05;两组术后恢复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比较,实验组低于常规组,组间存在突出差异,P值<0.05。结论:相较于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疗法,关节镜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HTO)运用于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较突出,膝关节功能、炎性指数均获得明显改善,且治疗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情况发生频率较少,于临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中存在较高的应用价值。
于权王晖秦泗通马超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胫骨高位截骨术膝关节功能
胫骨高位截骨术与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比较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与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5-01—2020-12手术治疗的73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38例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A组),35例采用OxfordⅢ单髁置换术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评分。结果73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6~1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对侧间室病变、髌股关节病变等并发症。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与OxfordⅢ单髁置换术均能有效缓解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而且OxfordⅢ单髁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秦泗通王晖于权
关键词:单髁置换术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35例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5例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膝关节HSS评分的变化,同时进行随访,评估患者恢复一年后,下肢力线的恢复情况以及双下肢等长情况。结果经过手术的治疗及12个月的恢复,手术后患者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度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8.0±5.8)°、(19.7±1.2)°和(42.2±17.5)°,与手术前相比较,[(168.9±2.6)°、(1.3±0.5)°和(147.3±22.7)°],患者的膝关节股胫角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大幅提高,屈曲挛缩度大幅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手术的治疗及12个月的恢复,患者的膝关节H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分别为(88.3±5.1)和(19.3±1.3)分,同术前相比[(31.2±10.1)分、(14.3±1.1)分],均大幅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患者并无下肢不等长、术后跛行和严重感染情况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膝关节股胫角、屈曲挛缩和膝关节HSS评分有显著改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晖马超秦泗通王涛许永那健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微创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31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探讨微创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微创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资料。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8.13±0.76cm,手术时间平均88.3±4.50分钟,术中出血平均364±78 ml,术后切口引流量平均258±22ml,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3.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4.%,术后没有发生切口感染、双下肢长度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效果满意度较高。结论:微创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缩短患者的手术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的程度和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不必要的软组织损伤和术中出血量,且手术切口小,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快,髋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好,患者临床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晖马超秦泗通王涛许永那健
关键词:微创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
老年骨质疏松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被引量:20
2011年
老年骨质疏松(OP)发病率在世界常见病中已经位居前10位,OP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骨矿含量和骨矿密度下降、骨的微结构紊乱和破坏〔1〕。OP发生的同时常常伴随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发生,虽然病理改变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为退行性病变,并且表现出年龄与发病率的依赖性〔2〕。
那键许永马超王晖秦泗通
关键词:骨质疏松分子生物学
铆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在新鲜跟腱撕裂治疗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及评价带线铆钉在跟腱撕裂修补治疗中的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7例新鲜跟腱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接受Krackow缝合技术修补跟腱,7例接受Lindholm缝合技术修补跟腱,6例接受铆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修补跟腱。采用AmevLindholm临床评价标准进行客观疗效评价。结果27例患者获得1~36(17.35±5.70)个月随访。Krackow缝合技术修补跟腱14例中,优8例,良2例,差4例,优良率为71.4%(10/14);Lindholm缝合技术修补跟腱7例中,优5例,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6/7);铆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修补跟腱6例全部为优,优良率为100.0%(6/6)。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关节活动度好,无僵硬,步态基本正常,无韧带二次断裂。结论铆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治疗跟腱撕裂疗效显著,是一种全新的、值得推广的、疗效确切的新方法。
那键许永马超王晖秦泗通马克勇
关键词:跟腱修复外科手术
膝关节镜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40例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 探讨分析膝关节镜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膝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后随访1~3年,应用理学检查、IKDC、Lysholm及Tenger评分等方法,评价患者手术情况、膝关节功能、韧带稳定性及活动度恢复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5.8&#177;6.90) min,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患者临床满意度为91.3%;患者术后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两侧无明显差异.结论 膝关节镜单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安全有效,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韧带稳定性及膝关节活动度近期恢复情况较好,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满意度高.
王晖马超秦泗通王涛许永那健
关键词:膝关节镜重建前交叉韧带临床疗效
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修补术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肩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关节镜组(30例,全关节镜下修补术)和小切口组(30例,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肩关节疼痛及功能变化情况,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全关节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小切口组,切口长度、肩关节被动活动开展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小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全关节镜组低于小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UCLA评分和AS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全关节镜组高于小切口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外旋、内旋及外展角度均高于术前,且全关节镜组高于小切口组(P<0.05)。结论与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术相比较,肩袖损伤患者接受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可获取满意效果,手术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肩关节被动活动开展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能有效减轻肩关节疼痛,促进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恢复,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秦泗通王晖于权
关键词:肩袖损伤关节镜小切口
不同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置入动力髋螺钉固定失效风险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建立不同厚度股骨近端外侧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对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Mimics 13.0软件建立AO 31-A1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建立外侧壁稳定型(30 mm)、外侧壁相对稳定型(20 mm)及外侧壁危险型(10 mm)模型。施加人体正常生理载荷情况下比较30 mm组、20 mm组、10 mm组动力髋螺钉螺纹处应力。结果模拟正常人标准体重500 N载荷下的Mises应力分布云图,云图显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模型在股骨上段应力集中于股骨粗隆内侧区,最大应力区域趋向于股骨近端后内侧。骨折端的应力也相对集中,而且随着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递减,拉力螺钉在骨折端应力逐渐增加,位移增大,表明股骨近端外侧壁厚度对内固定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10 mm组动力髋螺钉螺纹处应力明显高于30 mm组和20 mm组,而30 mm组与20 mm组动力髋螺钉螺纹处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侧壁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极有可能导致内固定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内固定疲劳、内固定松动,而选择髓外固定系统治疗此类骨折时需重建股骨近端外侧壁功能。
于权王晖秦泗通马超王涛刘光旺冯仕明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有限元分析
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考察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系统RandA 1.0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前肩峰成形术治疗,改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改良组术后X线片显示肩峰成形充分,且其局部骨质经术中打磨后显示为暗区;术后随访平均(9.64±3.92)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标准(ASES)评分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标准(UCLA)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改良组的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将该术式作为临床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术式。
秦泗通王晖
关键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节镜肩峰成形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