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 作品数:32 被引量:149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175名下水道工人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现况调查被引量:1
- 1995年
- 175名下水道工人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现况调查梁莉,胡利贞,蔺鸿,黄自英,赵慕愚,魏敏,张林,徐竹青,杨洪彬国外资料对城市下水道工人感染钩体病的情况多有报道。我国对这方面的资料报道甚少。下水道工人的工作环境阴暗、潮湿,工作中难免不接触污水,这正好给钩体...
- 梁莉胡利贞蔺鸿黄自英赵慕愚魏敏张林徐竹青杨洪彬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下水道病例报告
- 2010-2016年四川省炭疽病例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2010-2016年四川省炭疽流行特征,为炭疽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搜集四川省2010-2016年炭疽疫情信息及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四川省每年均有炭疽病例报告,累计报告病例458例,年均发病率为0.081/10万。报告病例有明显地域特征,所有病例均分布在三州地区,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上地区发病率分别为3.65/10万、2.32/10万和0.08/10万。发病高峰为每年的6~9月,部分年份有高峰后移现象。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8.17%(358/458),男女性别比为2.25∶1。病例临床类型以皮肤炭疽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8.91%(453/458);无肺炭疽病例。结论四川省炭疽防控工作形势严峻,在重点地区加大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 金忠强李帆吴朝学汪立茂魏敏刘雅琼罗春华
- 关键词:炭疽流行病学
- 四川省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被引量:5
- 2001年
- 刘伦光刘骊生郭宗琪蔺鸿魏敏黄自英欧阳兵张林
- 关键词:流行病学钩端螺旋体病
- 2004-2009年四川省炭疽疫情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分析四川省炭疽疫情动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疫情资料及暴发疫情现场流调报告,对疫情资料进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四川省共报告炭疽病例712例,发病呈现小的上升趋势,流行表现形式以常年散发伴局部地区小暴发为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主要发病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阿坝州较高(9.33/10万)、高于甘孜州(1.96/10万)和凉山州(0.46/10万),发病季节多见于夏秋季的7~9月(55.90%),发病年龄以农牧民中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四川省炭疽疫情呈小上升趋势,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对畜间的免疫和监管,卫生、畜牧部门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 汪立茂李帆祝小平魏敏吴建林
- 关键词:炭疽疫情分析
- 温江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原因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 研究温江县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原因 ,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传染源调查 ,人、动物血清抗体测定 ,分析与发病率关系。结果 田间啮齿目食虫目动物总带菌率、黑线姬鼠带菌率均与发病率呈正相关 (r =0 76 49、P <0 0 0 0 5 ;r=0 782 2、P <0 0 0 0 5 ) ;黑线姬鼠构成、带菌率由第 1位降为 0。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与发病率呈负相关 (r =- 0 16 39、P >0 0 5 ) ;自然人群抗体滴度、患者和动物中分离钩体 ,3者血清群以黄疸出血群最高 (GMT倒数平均值 =2 1 74、5 9 19%、 87 81% )。结论 黑线姬鼠是温江县钩体病主要传染源 ,其构成和田间啮齿目食虫目动物总带菌率皆降为 0 ,是该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主要原因。
- 欧阳兵郭宗琪祝小平黄自英蔺鸿魏敏袁珩敖睿刘伦光张林刘骊生徐竹清庹晓金孟丽王志勇杨红钟明明蒋丽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
- 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江油市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高发原因 ,为该地提供科学防治钩体病依据。方法 对钩体病传染源—田间小动物密度、构成 ,和猪、牛带菌状况调查 ;自然人群、牛血清抗体测定。结果 田间小动物 (啮齿目、食虫目 )平均密度 6 6 9% ;黑线姬鼠平均构成 80 2 4 % ,平均带菌率 16 2 4 %。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 2 0 0 0年为 19 88% ,2 0 0 1年为 10 14 %。结论 黑线姬鼠构成及其带菌率高 ,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人群抗体水平低 ;二者是江油市钩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 欧阳兵郭宗琪祝小平黄自英刘伦光刘骊生蔺鸿魏敏张林袁珩徐竹清黄开龙杨德均严志雄
- 关键词:自然疫源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
- 1993~2000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被引量:24
- 2001年
- 目的 分析、研究四川省钩端螺旋体 (下称钩体 )菌群分布 ,掌握菌群动态 ,为钩体病的科研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为钩体菌苗生产提供流行菌株。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 ,从病人和带菌动物中分离钩体 ,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进行检定。结果 32 4株钩体分属 8个血清群。即黄疸出血、七日热、秋季、澳州、流感伤寒、波摩那、犬、爪哇群。另从水牛尿中首次检出七日热群钩体 2株。结论 黄疸出血群钩体仍为四川省人间钩体病流行和啮齿食虫目动物携带的主要菌群 ,占 81 48%。啮齿食虫目仍为主要宿主动物 ,尤以黑线姬鼠为四川稻田型钩体病主要传染源。
- 黄自英赵慕愚郭宗琪魏敏蔺鸿刘伦光徐竹清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菌群
- 四川省耕牛钩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 2001年
- 刘伦光郭宗琪黄自英刘骊生蔺鸿魏敏欧阳兵
- 关键词:耕牛钩端螺旋体血清流行病学
- 2006-2016年四川省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掌握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发病现况、流行特征和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16年布病报卡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收集分析动物间资料。结果四川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7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303.21,P<0.001),除攀枝花市外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2014-2016年病例数占累计报告数的86.96%(180/207),该时期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48.73%;采集人血清15 011份,阳性率为1.55%。羊感染率呈升高趋势(χ2=21.18,P<0.001)。结论四川省布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范围广泛,呈散发性。优势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人间和动物间防控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动物间监测净化,做好人间监测。
- 罗春花魏敏汪立茂李帆吴朝学刘伦光金忠强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血清学监测羊种布鲁氏菌
- 2005-2009年四川省人间布鲁菌病监测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2005-2009年四川省人间布病流行特征。方法对四川省2005-2009年年各布病监测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统计处理。结果 5年间报告人间布病病例7人,总的血检阳性率1.97%,以20-39岁的青壮年感染为主,男女性别间无差异,地区间甘孜州高于阿坝州、阿坝州高于凉山州。结论四川省人间布病疫情平稳,青壮年为主要受染对象。
- 汪立茂魏敏吴朝学李帆祁腾祝小平刘伦光吴建林
- 关键词: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