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燕
- 作品数:30 被引量:205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健脾补肾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胆汁淤积理论探讨与验案举隅被引量:1
- 2020年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NICU常见的肠道感染,发病率高达10%~15%,死亡率达25%~40%,其中约90%发生于早产儿,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呈反比关系[1-2]。随着胎龄<32周及以下早产儿救治成功率的提高,NEC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在超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重<1000 g)中的发生率达28%。NEC以肠道感染继而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特征,是NICU的重要死亡原因,在VLBW中的死亡率为15%~30%。其中20%~40%需要外科干预,术后患儿还存在肠道缩窄、短肠综合征及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3]。
- 许靖李伟伟艾军高晓燕冯琳
-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理中汤金匮肾气丸
- 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致新生儿暴发性紫癜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总结新生儿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常规辅助检查及基因检测特点、诊疗方法。结果患儿出生后第1天即发病,以暴发性紫癜为主要临床表现,蛋白C活性为0,凝血功能异常且血小板计数降低,基因检测提示PROC基因c.1100T>C/p.Val367Ala纯合突变,父母均为杂合子突变。给予输注血制品等治疗,最终放弃治疗患儿死亡。结论新生儿暴发性紫癜的遗传性蛋白C缺乏症多见于纯合子型,主要表现为紫癜或广泛的静脉血栓,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 陈明娟高晓燕覃海松
- 关键词:新生儿暴发性紫癜诊疗方法病例报告
- 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应用观察
- 高晓燕奚碧冰陈明娟
- 早产儿免疫功能的研究与应用
- 潘新年李燕韦秋芬郭小芳蒙丹华沈开颜高晓燕闭宏娟姚丽平阮毅燕
- 课题背景和成果: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而早产儿T、B淋巴细胞功能不成熟,使其比足月儿更易受病原体侵袭,且感染更严重,病程更长。在早产分娩中,75%为34~36+6周的早产儿,而晚期...
- 关键词:
- 关键词:早产儿免疫功能
- 换血治疗重度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4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新生儿重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常见的疾病,尤其是早产儿,或患儿伴有低蛋白血症、酸中毒等因素时,它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引起抽搐、昏迷或中枢性呼吸障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 高晓燕冯琳
- 关键词:新生儿同步换血
- 一种无创呼吸机面罩防漏气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创呼吸机面罩防漏气结构,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无创呼吸机面罩漏气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其包括有包覆在无创呼吸机面罩边缘的防漏带,所述防漏带沿其边缘设有与无创呼吸机面罩配合的防漏条,所述防漏...
- 张连英高晓燕赵丹
- 文献传递
- 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超早早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6年广西9家医院收治的308例超早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记录早产儿死亡情况及病因,分析死亡情况与相关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308例超早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158例,死亡比例为51.3%,大多数早产儿在围生期内死亡(74.7%),主要的死因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占77.2%)。住院治疗的超早早产儿例数自2014年起明显增多,但早产儿的存活率随年份的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出生胎龄或出生体重的增加,超早早产儿的死亡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超早早产儿死亡比例较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首要死因。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优化诊疗流程、多科协同合作、加强医患沟通,将有助于提高超早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
- 李伟韦秋芬李燕高晓燕
- 喂养不耐受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17
- 2023年
- 目的探讨发生喂养不耐受(FI)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为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该类患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分娩,并在新生儿科住院且出现FI的65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FI组,选取同期未发生FI的65例早产儿作为对照(非FI组)。检测两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相对丰度,FI组检测时间点为FI出现的第1天(t1),以及FI改善后的第1、7、21、60、90天(t2~t6);非FI组检测时间为入院第1天(t1),以及此时间点后的第7、14、30、60、90天(t2~t6),观察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t2~t6非FI组双歧杆菌相对丰度高于FI组,且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6非FI组乳酸杆菌相对丰度高于FI组,且t3~t6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5 FI组肺炎克雷伯菌相对丰度高于非FI组,且t2~t6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4外,t1~t6 FI组大肠杆菌相对丰度高于非FI组,且t2、t3、t5、t6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2外,t1~t6非FI组肠球菌相对丰度高于FI组,且t2~t5与前一检测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FI,其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善需较长时间。
- 邱玉芬高晓燕赵丹曾尚娟陈玉君
- 关键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肠道菌群
- 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34
- 2017年
- 目的比较不同维持剂量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3例呼吸暂停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7例及B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两组的枸橼酸咖啡因首剂给药量均为20 mg/kg,24 h后A组、B组的维持剂量分别为5 mg/(kg·d)、10 mg/(kg·d)。比较两组疗效、72 h内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75.68%(28/37),低于B组的94.44%(34/36)(P<0.05)。两组治疗后呼吸暂停发作频次均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B组呼吸暂停发作频次少于A组(P<0.05),B组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喂养不耐受、心率加快、高血糖、电解质紊乱、脑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宫外生长迟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 mg/(kg·d)枸橼酸咖啡因维持剂量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更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高晓燕奚碧冰陈明娟潘新年
- 关键词:早产儿
- 一氧化氮吸入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临床研究
- 韦秋芬潘新年李燕黄丽萍高晓燕刘先知谢钊萍闭宏娟沈开颜
- 课题背景和成果: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1,500g,VLBW)肺未发育成熟,需要氧疗、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以提高存活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
- 关键词:
- 关键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