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全乐

作品数:42 被引量:226H指数:9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动脉
  • 9篇心房
  • 9篇心房颤动
  • 9篇心肌
  • 9篇血管
  • 9篇房颤
  • 8篇冠状
  • 7篇心肌梗死
  • 7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7篇梗死
  • 7篇冠状动脉
  • 6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心病
  • 5篇心血管
  • 5篇血清
  • 5篇流行病
  • 5篇发病
  • 4篇蛋白
  • 4篇血清骨保护素

机构

  • 26篇唐山工人医院
  • 7篇河北医科大学
  • 7篇开滦总医院
  • 7篇华北理工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唐山市古冶区...
  • 1篇唐山市中心血...

作者

  • 40篇韩全乐
  • 21篇张琦
  • 17篇刘晓堃
  • 9篇于佳新
  • 7篇刘晓坤
  • 7篇吴寿岭
  • 5篇于洁
  • 5篇刘长青
  • 5篇尚小明
  • 4篇张庆华
  • 4篇刘晓明
  • 4篇王桂苹
  • 4篇刘晓明
  • 4篇张庆华
  • 3篇刘书旺
  • 3篇王金艳
  • 3篇左淑萍
  • 3篇王金艳
  • 2篇姚绍鑫
  • 2篇孙建华

传媒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分子诊断与治...
  • 2篇华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心脏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工业卫生与职...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8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栓抽吸导管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联合介入治疗对于改善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心肌水灌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是否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入选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年龄≥75岁的198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即血栓抽吸导管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冠脉造影和介入资料,以及术后心肌生化标记物、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随访期间(平均随访12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血栓抽吸导管组术后心肌灌注指标及住院期间临床指标(MBG、cTFC、CK-MB、无或慢血流比例)均显示优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径两组比较未显示统计学差异。随访平均时间(13.1±5.8)个月,抽吸导管组心源性死亡率、心脏原因再次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抽吸导管可进一步改善STEMI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组织灌注,减少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刘晓堃李莉赵碧琼田美蓉耿学斌张庆华刘小明王宏岭韩全乐赵国玉于佳新尚小明
关键词:心肌梗死高龄血栓抽吸导管介入
心房颤动患者血压的科学管理
郁静韩全乐姚绍鑫宋丽华于洁
高血压作为心房颤动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几乎伴随绝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一般房颤患者亦需要进行血压的评估工作。找到一种简便且适用于全部人群的血压测量工具成为一种必然,家庭自测血压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再者为了减少汞对环境的污染,电...
关键词:
关键词:高血压心房颤动电子血压计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相关无症状脑梗塞被引量:1
2015年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增加无症状脑梗塞发生,此为房颤导管消融相关九症状脑梗塞。导管消融术前、术后磁共振检查对比可确定其诊断。多项研究发现其发生率为7%~38%。主要原因与抗凝不达标、停用华法令、手术操作及消融策略有关。
韩全乐刘书旺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无症状脑梗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FGF-23、ANGPTL4水平及其联合检测对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对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唐山中心医院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06例AMI患者纳入疾病组,根据是否新发房颤又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FGF-23、ANGPTL4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MI患者血清FGF-23水平与ANGPTL4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GF-23、ANGPTL4单项及联合预测AMI患者新发房颤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疾病组血清FGF-23水平明显升高,ANGPTL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血清FGF-23水平与ANGPTL4水平呈负相关(r=-0.337,P=0.001)。房颤组47例、非房颤组59例。与非房颤组相比,房颤组血清FGF-23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ANGPTL4水平明显降低(P<0.05)。房颤组年龄明显大于非房颤组(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房颤组(P<0.05)。年龄增大、FGF-23水平升高是AMI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ANGPTL4水平升高是AMI合并新发房颤的保护因素(P<0.05)。FGF-23、ANGPTL4及二者联合预测AMI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0.83、0.90,灵敏度分别为68.09%、76.60%、91.49%,二者联合预测AMI患者新发房颤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Z_(二者联合-FGF-23)=2.40、P=0.02,Z_(二者联合-ANGPTL4)=2.07、P=0.04)。结论AMI患者血清FGF-23水平升高,ANGPTL4水平降低,血清FGF-23、ANGPTL4可用于预测AMI患者新发房颤,并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刘小杰袁百祥杨静韩全乐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甘油三酯水平与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是否增加中青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中的中青年人群(女性<65岁、男性<55岁),最终纳入64574例受试者,根据其TG水平三分位(<1.02 mmol/L、1.02~1.66mmol/L、>1.66 mmol/L)分为三组:TG最低三分位组(n=21540)、TG第二三分位组(n=21663)、TG最高三分位组(n=21371)。终点事件为新发AMI。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TG水平对中青年人群AMI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影响。结果:TG最低三分位组、TG第二三分位组、TG最高三分位组的平均TG水平分别为(0.74±0.18)mmol/L、(1.30±0.18)mmol/L、(3.09±1.77)mmol/L。随访10.92(4.75,12.83)年,上述三组的AMI发病率及发病密度依次为:0.23%(49/21540)和0.25/千人年、0.40%(87/21663)和0.46/千人年、0.69%(147/21371)和0.80/千人年(P均<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TG最低三分位组相比,TG最高三分位组的发生AMI的风险显著增加(HR=1.59,95%CI:1.12~2.26,P=0.01),但TG第二三分位组的AMI发病风险并未增加(HR=1.28,95%CI:0.89~1.82,P=0.18)。随着TG水平升高,AMI累积发病风险逐渐增加;随访近48个月时,TG水平处于正常范围的TG第二三分位组的AMI累积发病风险也开始增加。结论:TG水平升高是中青年人群发生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郁静侯旗旗韩全乐张伯亨尹春晖姚绍新张超陈朔华吴寿岭李康博
关键词:甘油三酯急性心肌梗死流行病学
缺血修饰白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3
2008年
选择心肌缺血患者95例,在胸痛发作6 h内采血测定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入院即刻描记12导联心电图(ECG),并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回顾性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以Gensini评分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价,用等级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对照组与ACS组间IMA值、检测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IMA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不存在等级相关(P>0.05)。认为IMA水平不能反映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但可对急性心肌缺血做出早期诊断,提高ACS早期诊断敏感性。
崔波孙尧徐伟韩全乐苏建军耿丽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白蛋白类肌钙蛋白
早发冠心病患者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 研究早发冠心病患者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特点,以期为早发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提供资料.方法 连续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于唐山工人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首次确诊冠心病患者544例,排除冠心病阳性家族史61例,资料不全者24例按患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分为早发冠心病组229例作为病例组,晚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208例作为对照组.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特点.结果 ①早发冠心病组的男性比例、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与晚发冠心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冠心病组的空腹血糖、舒张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早发冠心病组在健康饮食比例、体育锻炼比例低于晚发冠心病组,在空腹血糖、吸烟、体质指数、总胆固醇、血压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理想健康心血管行为和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吸烟、血糖水平、体质指数的增加、健康饮食、体育锻炼的减少与早发冠心病的OR值(95% CI)分别为:1.46(1.02 ~2.28)、2.17(1.22 ~3.86)、2.59(1.68~4.00)、2.78(1.90 ~4.08)和3.68(2.54~5.34).结论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中吸烟、血糖、体质指数的增加、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的减少可能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韩全乐刘晓堃张琦王金艳刘晓明张庆华刘长青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
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骨保护素水平研究
2020年
探讨特发性心房颤动与血清保护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我们研究了138例特发性房颤患者。其中男70例;年龄(43.11±7.62)岁;根据心房纤颤的持续时间分组。其中;有42例偶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40例);永久性房颤(持久性心房纤颤)(56例);健康对照组(48例);年龄(39.11±6.12)岁。使用酶免疫法测定血清骨蛋白水平。我们统计分析了特发性房颤与血清保护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实验组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肌酐;收缩压和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Hs-CRP水平随着房颤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骨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之间血清骨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蛋白水平随房颤负荷增加而增加。结论: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保护因子水平较高;随着房颤负荷增加;血清骨蛋白水平升高。
郁静于洁韩全乐岳博成宋丽华
关键词:心律失常特发性心房颤动
瑞舒伐他汀早期干预对老年走过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走过性心绞痛基础病变为冠状动脉狭窄〔1〕。姜志安等〔2〕研究报道,冠状动脉造影可以看到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显著,既可为单支病变也可为2或3支病变,大多数患者需要进一步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诱导和加重局部炎症反应。急、慢性炎症细胞随即参与动脉损伤的修复过程,术后炎症因子会在短期内急剧升高。瑞舒伐他汀不但具有强效降脂作用,
张庆华闫华王金艳刘晓坤于佳新韩全乐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损伤
中青年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分析中青年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12-06至2014-10开滦研究中健康查体人群(n=110 100名,年龄18~98岁)中,按男性≤53岁,女性≤63岁的标准,纳入中青年受试者62 208名,随访2年,以发生AMI为研究终点事件,分析中青年人群发生AMI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有56名发生AMI,为AMI组,62 152名受试者未发生AMI,为正常组。AMI组受试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高于正常组,AMI组的糖尿病病史、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组(P均〈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得出:年龄、男性、LDL-C、TG为中青年人群发生AMI的危险因素[危险比(RR)=1.37、60.54、1.12、5.93,P均〈0.05]。结论:年龄、男性、LDL-C、TG为中青年人群发生AMI的危险因素。
韩全乐毛瑞英郁静吴寿岭高竟生张琦吴梅玲张庆华刘晓明尚小明刘晓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人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