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胜
- 作品数:79 被引量:1,706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青海省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与促进社区发展的对策探讨
- 2025年
- 国家公园是现阶段及今后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青海省国家公园点位多、覆盖面广、包含社区及农牧民人口多的特点,结合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任务,在系统总结祁连山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在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青海面向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在创新体制机制和促进社区发展方面的若干建议,期望能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 孙哲王传胜
- 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区划研究
- 该文在中国科学院西部重大项目的支撑下,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探索了生态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该文首先概括了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从而为生态经济区划的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其次,通过地域分异、...
- 王传胜
- 关键词:生态经济区划生态环境
- 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秦巴山区为例被引量:17
- 2017年
- 以甘肃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农户生计产生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上,主要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对耕地、生态环境、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上,借助实地问卷调查,并借鉴英国国家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甘肃秦巴山区的退耕户与非退耕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多样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多样化状况都好于非退耕户。因此,应该加大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的宣传、监管力度,创新退耕还林(草)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户加入到退耕还林(草)工程中来,积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加大对自主创业农户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
- 孙贵艳王传胜
-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工程生计资本
- 长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被引量:1
- 1999年
- 王传胜温军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流域经济
- 辽宁海岸带生态空间的分类与保护研究
- "十八大"首次将"三生"空间的概念引入政府报告中,为国土空间的优化开发提供了建设性思路。以《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为依据,通过海岸带生态空间特征、主要生态问...
- 王传胜
- 关键词:生态空间海岸带
- 欧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被引量:67
- 2008年
- 欧盟空间规划是世界上最早的跨国空间规划。其新的空间规划理念、跨国规划实践、新的规划方法与制度等,在世界空间规划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欧洲标准区域划分(NUTS)、欧洲空间发展远景(ESDP)和欧洲空间规划研究计划(SPESP)等3个不同的空间规划研究项目,在空间规划理念、空间区域划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此外,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社会基金、结构基金以及监测评估网络的建立,是欧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政策保障体系。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欧盟空间规划实践对我国当前空间规划研究的若干启示。
- 刘慧樊杰王传胜
- 关键词:欧盟
-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被引量:71
- 2005年
-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根据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从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3方面选取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NPP利用率、土地人口承载度、系统生产优势度、人口密度、农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植被覆盖度、水资源供需比、系统稳定性指数、绿色覆盖度、抗灾度、有效灌溉面积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农药农膜负荷和农业支出比例等17个指标,构建了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G 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区域尺度上对西部地区的6个农业生态区进行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最终得到如下结果: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是四川盆地区和广西盆地区;处在“不健康”状态的是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处在“恶化”状态的是蒙新区。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排名次序为:广西盆地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蒙新区。
- 谢花林李波王传胜杨波张新时
-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 樊杰刘纪远周艺兰恒星王传胜徐勇赵新全邵全琴祁生文樊江文方创琳钟林生付碧红赵家绪殷跃平李兆钧王世新李丽娟陈田金凤君张文忠王英杰高晓路苏奋振王成金汤青李九一陈东陶岸君马寅生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根据对自然地理、地质与灾害危险性、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综合评价,提出了“就地重建、局部避让、积极设防、科学规划”的结论,划分了“生态保护区、适度...
- 关键词:
- 关键词:生态恢复
-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游憩活动可达性与生态保护价值的空间耦合性
- 2025年
- 国家公园游憩活动的可达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游客的可进入性与时间成本,预估可游憩区域以及不同游憩区域的潜在游客活动强度,从而可为公园保护地的等级划分和游客活动行为方式的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借助ArcGIS Pro空间分析模块提供的距离累积工具,分析了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受青藏高原现有道路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国家公园群大部分地区的可达性较好,16个国家公园(片区)平均40.5%的面积位于可达性6 h以内的区域,可达性12 h以上的区域面积占公园群各公园(片区)面积的比重平均值为30.3%。不同时间成本可达性区域中,生物多样性价值分布情况的研究显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多是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地区,在可达性6 h以内的区域,公园群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累积比重超过40%;在12 h以上可达性区域,公园群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累积比重略超过30%,而12 h以上可达性区域的面积占公园群整体面积的比重接近60%。结果表明,未来国家公园群的生态保护会面临较高的来自游憩活动扰动的风险,特别是可达性6 h以内的区域。考虑到游憩活动的便利性和对国家公园群的扰动性,如在1 h以内的可达性区域安排相对强度较大的大众型旅游活动,可至少保证公园群92%以上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免受一般性的游憩活动干扰,1 h以内可达性区域的面积占国家公园群面积比重的平均值为2%。因此,要想实现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以强度小于1%的土地低密度开发、实现对99%以上的国土空间严格的生态保护”的建设目标,较高强度的大众型游憩活动的区域范围最好限制在1 h以内的可达性区域内。
- 孙哲王传胜
- 关键词:青藏高原游憩活动可达性
- 基于GIS的内河岸线资源评价研究——以武汉市域长江干流为例被引量:47
- 2002年
- 内河岸线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门的评价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区域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研究方法已经从定性发展到定量,并引进了GIS手段。论文首先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将岸线评价分为质量分等评价、适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3种类型,概括为评价单元的划分、单项指标的评价和综合质量分等3个步骤。之后,论文以自然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为指导,通过武汉市域长江干流岸线的建港自然条件评价的实例,系统探索了运用GIS方法评价岸线资源的一般程序,将其分为:数据准备、建立数据库、评价实施、成果输出4个步骤。
- 王传胜孙小伍李建海
- 关键词:GIS长江干流国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