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安 作品数:39 被引量:276 H指数:8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7 2015年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及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的疗效和术中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10例,男76例,女134例;年龄46~96岁,平均71岁。均为外伤所致,骨折按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16例,Ⅲ型73例,Ⅳ型116例。观察术后患者下床时间、全身并发症、螺旋刀片移位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Baumgaertner标准评价骨折端复位质量,Harris髋部评分方法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合并症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除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未重建者外,其余患者均可在术后1周左右扶拐下床,所有患者约在术后10 d顺利出院。178例术后获得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10个月。1例出现螺旋刀片切割,骨折移位未愈合,2例出现螺旋刀片向近端移动穿出股骨头,其余患者在术后12~16周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根据Baumgaertner复位标准,良好130例,可以接受45例,差3例;Harris髋部评分,优107例,良65例,可3例,差3例。结论:PFNA具有髓内固定的力学优势,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只要规范掌握固定原则,术中正确处理不利因素即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对大粗隆外侧壁不完整型术中应重建以确保固定牢靠和早期下床。 魏杰 秦德安 郭秀生 陈斌关键词:股骨骨折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型颈椎病中脊髓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iticmyelopathy,CSM)中脊髓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46例患者行术前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P1潜伏期,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JOA评分将病人分为轻重A、B两组,分析两组CSEE值的变化及相关性,判定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38例(82.6%)患者CSEP异常;A组21例,B组25例,两组病人在潜伏期和波幅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SM患者的CSEP大多数出现异常,但与JOA评分无较好的相关性,提示尚不能仅根据CSEP值来评价CSM患者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刘峰 张佐伦 崔新刚 秦德安关键词: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功能 CSEP 诱发电位仪 胫后神经 老年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附12例报告) 被引量:7 2004年 秦德安 李晓东 张佐伦关键词:老年 并发症 腰椎管狭窄症 手术治疗 腰椎滑脱部位性别年龄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滑脱和退行性滑脱在发生部位、好发年龄和性别分布三方面差异。方法 :随机取 2 0 0 1年 1月~ 2 0 0 4年 1月期间手术的峡部裂滑脱和退行性滑脱共 76例 ,从发病部位、性别、年龄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腰椎滑脱不同类型在滑脱部位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L5峡部裂发病率高于L4,L4退变性滑脱发病率高于L5。不同性别在滑脱部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40~ 5 0岁为腰椎滑脱的高发时段 ,退变组平均年龄大于峡部裂组。结论 :腰椎峡部裂滑脱和退行性滑脱在发生部位、好发年龄、性别分布三方面存在差异 ,为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秦德安 张佐伦 李晓东关键词:腰椎滑脱 性别 年龄 脊柱黄韧带骨化中血管生成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在脊柱黄韧带骨化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3例胸腰椎骨折,1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和1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后路手术黄韧带标本,分别作为正常组(N)、退变组(D)和骨化组(O),均做HE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BI2000定量分析VEGF、COX2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正常组纤维母细胞VEGF、COX2表达阴性,退变和骨化组纤维母细胞增生并表达阳性,两组IOD值t检验,骨化组阳性率高于退变组。微血管在正常组稀少,在韧带与骨化移行区增生明显,可见大量CD34阳性表达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3组MVD值q检验,骨化和退变组阳性率高于正常组,骨化和退变组无差异。微血管内皮细胞间距增大,管壁缺乏基膜和平滑肌层,管周见阴性染色的细胞聚集。结论脊柱黄韧带纤维母细胞异常分泌VEGF和COX2,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是骨化必备条件。 秦德安 张佐伦 刘峰 崔新刚关键词:脊柱 新生血管 黄韧带骨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环氧化酶2 CSEP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的临床研究 2006年 刘峰 张佐伦 孙淑玉 崔新刚 秦德安关键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颈椎棘突骨折与颈椎稳定性 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棘突骨折与颈椎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15个)单纯颈椎棘突骨折,分为无椎板累及和椎板累及两组,分析受伤机制、病理特点、影像表现和治疗方法;使用AdobePhotoshop软件测量两组侧位X线片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SPSS11·0作均数t检验。结果无椎板累及者9例,椎板累及者5例,两组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分别为57·32°±7·27°和24·36°±6·91°,t=8·2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例均证实有颈椎不稳,4例行前路手术。结论累及棘突椎板线的颈椎棘突骨折存在颈椎不稳,治疗方法不同于常见的铲土者骨折,需常规摄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以便早期作出诊断与正确的处理。 秦德安 张佐伦 崔新刚 刘峰关键词:颈椎 稳定性 三种方法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对比分析外固定、克氏针、重建钢板三种方法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2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进行外固定和内固定治疗,其中保守治疗39例,克氏针固定41例,重建钢板42例。结果:随访12个月~24个月。按初步骨折愈合评定标准,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48.72%,克氏针固定组优良率为78.05%,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5.24%。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术适用于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 安雪军 秦德安 苏云星关键词:锁骨骨折 疗效 关节镜技术在踝关节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踝关节损伤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踝关节均施行关节镜下手术,其中慢性非特异性滑膜炎4例,软组织与骨性撞击综合症3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剥脱性骨软骨炎3例。分别行异常增生的滑膜及软组织切除,关节清理、游离体取出,软骨清创、搔刮及微骨折成形术,距下关节融合术等处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疗效优8倒,良6例,可1例。无伤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以早期康复训练等优点。 张宇明 徐朝建 常保国 秦德安关键词:踝关节 关节镜技术 外科手术 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中长期疗效 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探讨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中长期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6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岁(16-62岁)。车祸15例,摔伤47例。Garden骨折分型:Ⅱ型8例,Ⅲ型29例,Ⅳ型25例,其中Ⅱ型均为头下型骨折。受伤到入院时间平均12h(2-96h),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4d(2-8d)。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负重,6个月后完全负重。术后39例随访3—5年,根据X线照片结果判断骨折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情况,必要时行MRI检查。根据Harris评分评价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结果术后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6.8%。6例发生股骨头坏死,发生率15.4%。术后3个月与术后3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Harris评分优29例.良6例.一般1例,差3例。结论股方肌骨瓣移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操作简便,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中长期疗效满意。 魏杰 张登君 郭秀生 秦德安 徐朝健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骨移植 骨折内固定术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