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志刚

作品数:42 被引量:81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9篇化学工程
  • 4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主题

  • 11篇活性
  • 10篇杀虫
  • 10篇化合物
  • 7篇生物源
  • 7篇微生物源
  • 6篇杀虫活性
  • 6篇放线菌
  • 6篇除草
  • 5篇苏云金杆菌
  • 5篇先导化合物
  • 5篇分离纯化
  • 5篇除草活性
  • 5篇纯化
  • 4篇菌株
  • 4篇抗真菌
  • 3篇代谢产物
  • 3篇蛋白
  • 3篇芽胞
  • 3篇芽胞杆菌
  • 3篇芽孢

机构

  • 27篇湖北省农业科...
  • 15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湖北生态工程...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生物科技...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武汉华夏理工...

作者

  • 42篇张志刚
  • 31篇王开梅
  • 25篇杨自文
  • 20篇万中义
  • 17篇张亚妮
  • 9篇张遵霞
  • 8篇方伟
  • 5篇陈在佴
  • 5篇吴继星
  • 4篇梁英
  • 4篇王燕
  • 4篇江爱兵
  • 3篇廖先清
  • 3篇刘晓艳
  • 3篇方伟
  • 2篇闵勇
  • 2篇魏三
  • 2篇李万德
  • 2篇周荣华
  • 2篇刘芳

传媒

  • 31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氨基酸和生物...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有机化学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现代农药
  • 1篇中国化工学会...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化合物HBERC1684可溶粉剂的制备及杀虫活性评价
2020年
为了提高化合物HBERC1684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其实际用量,通过制备HBERC1684的可溶粉剂,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活性评价及比较分析,确定了其较佳的使用方法。通过试验筛选润湿分散剂等进行组合优化,获得了HBERC1684的10%可溶粉剂的最佳制备方法。结果表明,10%可溶粉剂能够显著增加其溶解性能,有效提高其杀虫活性,适合田间应用。
张志刚王仲张亚妮龙同万中义王开梅方伟柯少勇
关键词:蚜虫杀虫活性
链霉菌HBERC-44441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别及其抗菌活性测定被引量:1
2023年
在筛选微生物源杀菌剂的过程中,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编号为HBERC-44441。经扫描电镜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被鉴定为利迪链霉菌Streptomyces lydicus。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等具有强烈抑制活性。经分离制备,获得了其中几个活性组份,经波谱学分析,解析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是吲哚-3-甲酸、pimprinine、另有两个pimprinine二聚体,鉴定为新的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表明,吲哚-3-甲酸具有较好抗真菌活性,pimprinine及其二聚体抗真菌活性较弱,首次检测到pimprinine对植物重要病原细菌青枯劳尔氏菌有一定活性,其MIC值可达25μg/mL。
万中义方伟张志刚吴兆圆李泰明王开梅杨自文
关键词:抗菌活性
来源于解淀粉芽胞杆菌的芸薹根肿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2014年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引起的较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至今还无有效控制该病害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盆栽实验,筛选到一株解淀粉芽胞杆菌HB_26,对根肿病原菌具有60%以上的抑制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质谱(LC_MS)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分子量和紫外吸收光谱初步鉴定活性物质为肽类,命名为BA30。抑真菌实验证明BA30在150μg·mL-1的浓度下,对小麦赤霉和灰霉病菌有70%的抑菌活性,对蚕豆锈病和水稻纹枯病菌有50%的抑菌活性,对番茄早疫病菌有30%的抑菌活性。
刘晓艳张薇闵勇张亚妮张志刚江爱兵杨自文
关键词:十字花科根肿病抗菌肽
放线菌菌株WS-13182产生的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被引量:2
2009年
微生物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是获得天然产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环节。以分离放线菌菌株WS-13182发酵提取物中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考察了不同色谱柱和流动相配比对样品分离度的影响,建立了适宜的分析、制备分离条件:采用美国SunfireC18柱(150*2.1mm(i.d)),粒径3.5μm,流速为0.3mL/min,流动相为乙腈和水,加入0.2%乙酸(体积比),梯度洗脱,乙腈的浓度在25min内由40%变至100%(体积比)。将该分析条件放大到制备液相色谱上,从放线菌菌株WS-13182的发酵提取物中制备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纯度达90%以上,经LC-MS鉴定为同系物。
张亚妮王开梅张志刚江爱兵万忠义杨自文
关键词:纯化
拟南芥用于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筛选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水琼脂表面涂布法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发芽率和对常用溶剂敏感性进行了试验,用几个常用靶标对2个除草剂标准样品和7个除草剂商品制剂进行了除草活性测定,同时对1 880个微生物源提取物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拟南芥用于先导化合物筛选具有稳定、高效、操作简单和敏感性高等突出优点;使用拟南芥可有效的减少低活性样品的漏筛;拟南芥是双子叶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筛选的首选靶标之一。
张志刚杨自文王开梅张露云
关键词:先导化合物双子叶植物
除草剂组合靶标筛选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主要研究了几种单、双子叶植物种子在人工环境条件下的发芽率及对几种常用溶剂的反应,并选用了几种合适的种子以及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浮萍(Lemnaceae)对9种除草剂进行了除草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备选靶标在室内人工环境适应性及对除草剂活性反应均不同;综合比较各备选靶标的发芽率、培养温度、对常用溶剂及除草剂的敏感性等因素,确定了几个可用于除草剂组合筛选的靶标。以组合靶标方式建立的除草剂筛选流程提供的是一个多重筛选模型,可减少对低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漏筛。近3年来对30 000多个微生物源提取物的筛选结果表明,运用组合靶标是一种稳定、高效的除草活性筛选模式。
张志刚杨自文王开梅张遵霞
关键词:除草活性
苏云金杆菌不同菌株混合发酵对发酵效价和蛋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03年
采用5种不同苏云金杆菌菌株进行了菌株交叉混合摇瓶发酵试验和一种组合2 3t发酵罐中试,以及两个优势组合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上的混合发酵试验。摇瓶试验获得两个优势组合为GC 91+58和94004+94001,其发酵效价分别为6476和6071IU/μl,晶体蛋白含量分别为0 526%和0 577%。发酵效价分别比GC 91纯培养提高50%和40%,晶体蛋白含量分别比GC 91纯培养提高24%和36%。两种组合在以豆饼粉为主要氮源的培养基上发酵水平分别达到5650和5800IU/μl,明显优于以棉籽饼粉为氮源的培养基。GC 91+58组合在2 3t发酵罐中试发酵效价和晶体蛋白含量达到4520IU/μl和0 467%。
吴继星陈在佴张志刚廖先清
关键词:苏云金杆菌菌株混合发酵杀虫谱
用标样比对法鉴定放线菌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2013年
在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工作中,对部分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放线菌提取物HPLC-MS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紫外吸收及质谱碎片等光谱学信息,根据天然产物数据库比对结果,疑为环已酰亚胺。将环已酰亚胺标准样品在相同条件下分析,得到的紫外吸收光谱及质谱碎片信息与检测样品几乎完全一致。由此推断曾疑似未知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为环已酰亚胺。采用该方法可快速准确地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鉴定,从而大大提高筛选效率。
万中义张亚妮张志刚王开梅杨自文
关键词:农用抗生素
拟南芥全人工光源栽培条件研究
2019年
以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在全人工光源条件下,对影响拟南芥生长的光、温、播种方式等因素进行了比较,测定不同条件拟南芥的叶片增长速度、抽薹时间、单株种子产量,以此来衡量拟南芥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拟南芥生长适宜光照度为8000~12000 lx;每天最适宜光照时间为9 h;适宜温度为19℃;直播更适合苗期营养生长。
张志刚王开梅吴兆圆万中义张遵霞
两类苏云金芽胞杆菌Cry1Ac蛋白杀玉米螟活性的比较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PCR技术将2种不同来源的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cry1Ac蛋白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p GEX-6P-1表达载体,并转化到宿主菌BL21,采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用亲和层析法进行融合蛋白的纯化,纯化后的蛋白质进行玉米螟的室内生物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来自Bt菌株NBIN-866的Cry1Ac蛋白杀玉米螟的LC50为65.39μg/m L,来自Bt菌株NBIC-380的Cry1Ac蛋白杀玉米螟的LC50为15.07μg/m L,后者具有更高的杀虫活性。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来自菌株NBIC-380的Cry1Ac氨基酸序列的71位和393位都为丝氨酸S,而NBIN-866的都为脯氨酸P,推测这两个位点的氨基酸的变化可能是影响毒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田宇曦刘晓艳张志刚杨自文
关键词:CRY1AC玉米螟活性比较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