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鹏
- 作品数:55 被引量:169H指数:8
- 供职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腘窝囊肿患者临床特征及其MRI影像学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2025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腘窝囊肿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MRI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MRI检查明确腘窝囊肿诊断。结果43例(86.00%)腘窝囊肿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膝关节后内侧疼痛,38例(76.00%)患者为腘窝处憋胀感,另有部分患者出现腘窝包块(38.00%)、活动受限(28.00%)、Foucher征(20.00%)、下肢水肿(16.00%)和跛行(10.00%)等临床表现与体征;合并关节内病变主要为半月板损伤(64.00%)、关节退行性病变(42.00%);13例患者发生腘窝囊肿破裂(26.00%),腘窝囊肿症状分级主要为Ⅱ级(48.00%),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VAS症状评分分别为(61.34±8.26)分、(6.86±0.83)分。MRI检查示腘窝处液体信号灶,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囊肿最大径、体积分别为(22.87±5.17)mm、(10.25±2.76)mm^(3);半膜肌腱与腓肠肌内侧头的排列方式主要为凸起型(38.00%),积液量分级主要为1级(44.00%)。结论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明确观察到囊肿的存在,有利于腘窝囊肿的诊断。
- 韩博闻吴大鹏张明山孙浩远陈腾枭连怡钧路坦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膝关节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早期疗效分析
- 目的 对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价其术后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36位(61髋)行THA的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访(21.58±13.23)月,对比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BASFI评分、Harr...
- 韩博闻梁秋冬杨林吴大鹏
- 关键词: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置换
- 关节镜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30例(30膝)盘状半月板损伤,28例行关节镜下成形术,1例因半月板自关节囊缘较广泛撕裂无法成形而行全切术,1例因复杂撕裂无法保留行全切术。结果按Tegner膝关节功能标准评价:显效19例(63.3%),有效9例(30.0%),尚可2例(6.7%)。结论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可获得较好疗效。
- 黄媛霞徐海斌赵斌吴大鹏
- 关键词:盘状半月板关节镜成形术
- MSCT及后处理技术指导膝关节运动损伤诊断的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指导对于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60例确诊为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对患者前交叉韧带(ACL)撕裂情况进行判定,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通过kappa值分析MSCT与关节镜诊断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SCT对于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关节镜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ACL正常12例,部分撕裂20例,完全撕裂28例;MSCT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ACL正常9例,部分撕裂21例,完全撕裂30例。MSCT三维重建及关节镜测量ACL的长度与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关节镜为金标准,MACT诊断ACL部分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分别为85.00%、90.00%、88.33%、80.95%、92.31%、0.741;MSCT诊断ACL完全撕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分别为92.86%、87.50%、90.00%、86.67%、93.33%、0.800;MSCT诊断膝关节运动损伤中ACL部分撕裂及完全撕裂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75(95%CI:0.764~0.946)、0.912(95%CI:0.810~0.970)。结论后处理技术指导的MSCT在膝关节运动损伤患者诊断中可获得较高质量的影像学图片,对于ACL部分撕裂与完全撕裂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韩博闻吴大鹏张明山孙浩远陈腾枭连怡钧路坦
- 关键词:膝关节运动损伤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
- 血浆及关节滑液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测定原发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血浆和关节滑液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探讨CTGF与膝关节O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膝关节OA患者75例为研究组,男25例,女50例,平均年龄(68.9±8.1)岁;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系统(KL分级)进行分级,研究组患者的膝关节X线片评价至少为KL 2级。对照组为排除膝关节OA的健康人25例,其髋、膝关节X线片评价均为KL 0级,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8±7.5)岁。研究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2组血浆和滑液中CTGF水平,分析研究组血浆和关节滑液中CTGF水平与KL分级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浆CT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关节滑液中CTGF水平显著高于血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KL分级亚组间的血浆和关节滑液中CT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L分级越高,血浆和滑液中CTGF水平越高。血浆和关节滑液中CTGF水平与OA严重程度的KL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和关节滑液中CTGF水平与OA患者影像学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TGF可作为反映膝关节OA严重程度和疾病进展情况的标志物。
- 吴大鹏刘晓谭杨林董玉珍马超路坦
-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骨性关节炎血浆关节滑液
- 锁定钢板和解剖型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比较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所收治80例股骨远端骨折病例按入院治疗时段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解剖型钢板组(P<0.05),而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解剖型钢板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 吴大鹏李小伟路坦梁秋冬
- 关键词:股骨骨折解剖型钢板锁定钢板
- 高龄人群股骨颈骨折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分析
- 2009年
- 目的对特殊的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的髋关节置换的疗效的探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2008年39例特殊的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术后随访6月~5年,平均3年,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对39例进行Harris评分均在优良率达92%。髋关节活动度好,无明显髋关节疼痛、感染、脱位、下沉等并发症。结论对特殊的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行恰当的髋关节置换术,是安全可靠的。
- 赵斌吴大鹏李小伟李康
- 关键词:高龄人群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
-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和吲哚美辛片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效果及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4年8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髋臼骨折患者80例,年龄17~57岁,其中左髋32例,右髋4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氯芬酸钠组(40例)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100 mg/次,口服,1次/天,吲哚美辛组(40例)给予吲哚美辛片25 mg/次,口服,3次/天.两组疗程均为4周.术后对患者摄X线片观察有无异位骨化形成,并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 双氯芬酸钠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2.5%,吲哚美辛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tta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双氯芬酸钠组分别为90.0%、12.5%,吲哚美辛组分别为75.0%、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作为预防髋臼骨折术后异位骨化的药物是可行的.
- 吴大鹏徐海斌赵斌李小伟
- 关键词: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缓释片髋臼骨折
- 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病人预后之间的关系
- 目的:分析垂体瘤转化基因1(pituitarytransforminggene1,PTTG1)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骨肉瘤病人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表达与骨肉瘤病人预后的关系。
- 吴大鹏梁秋冬徐海斌
- 关键词:骨肉瘤预后
- 自体髂骨血管化治疗胫骨骨折后骨不连26例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用自体髂骨移植并血管化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并通过MR I、X线检查,观察移植骨血管化和骨折愈合情况,并探讨其在治疗骨折不愈合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于我院临床诊断26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常规胫前入路,于胫骨内侧皮下找到隐动脉分支,将所取血管束不切断置于骨折两断端中央,取合适长度自体髂骨块,中央纵行剖开,将所取骨块置于骨折端之间,包绕移植的血管束,用钛合金钢板将髂骨与隐动脉分支牢固于骨缺损处。B组常规取髂骨植骨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用对比剂首过灌注成像技术分别于术后4、8、12周作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及X线检查,了解移植骨块再血管化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各项监测指标(基线、最大斜率指标、最大信号强度上升值)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移植骨与移植血管束恰当的有效结合,即将移植骨不挤压移植血管束,移植血管供应移植骨所需营养,达到将移植骨血管化,较单纯移植骨更可靠、更有效解决骨折不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赵斌吴大鹏周迎鋒李康李小伟
- 关键词:胫骨骨不连磁共振灌注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