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丹 作品数:74 被引量:138 H指数:7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锌指蛋白488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机制的研究 第一部分 ZNF488对鼻咽癌细胞株HONE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ZNF488基因对鼻咽癌细胞HONE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空载体、人ZNF488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质粒pMSCV和pMSCV-ZNF488... 宗丹关键词:鼻咽癌 鼻咽癌 EMT WNT通路 文献传递 局部晚期鼻咽癌血浆EBV-DNA水平与肿瘤负荷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肿瘤负荷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65例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均采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收集患者治疗前EBV-DNA拷贝数水平及肿瘤靶区体积,并对患者生存结果进行随访总结。[结果]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3790copies/ml,鼻咽原发灶(GTVnx)、淋巴结病灶(GTVnd)及总GTV体积中位值分别为72.46、23.26、106.25cm3;EBV-DNA水平与GTVnd及总GTV体积显著相关(P<0.01)。治疗前血浆EBV-DNA表达阴性及阳性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8.4%(P>0.05),无病生存率94.4%和80.8%(P<0.05)。[结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负荷有关,治疗前血浆EBV-DNA表达阴性的患者无病生存率优于阳性患者。 陈猛 郭文杰 宗丹 尹丽 王德军 吴婧 郭昌 何侠关键词:鼻咽肿瘤 EB病毒 调强放疗 肿瘤负荷 预后 鼻咽癌N_(0)-N_(1)期患者Ⅱ_(b)区临床靶区剂量优化策略及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明确鼻咽癌N_(0)-N_(1)期患者Ⅱ_(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_(60Gy)优化至CTV_(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_(0)-N_(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_(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N_(1)期行对侧单颈Ⅱ_(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_(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_(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_(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_(mean)、D_(max)、D_(50%)、V_(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鼻咽癌N_(0)-N_(1)患者进行Ⅱb区CTV_(60Gy)至CTV_(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黄文轩 宗丹 张彬 王丽君 张兰芳 马承贤 尹丽 黄生富 何侠关键词:调强放射疗法 临床靶区 颈部淋巴结 弥散加权成像 血浆EBV-DNA定量检测对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的意义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EBV-DNA在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中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6例行EBV-DNA检测的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56例,其中有25例患者为单纯局部复发,27例患者为单纯远处转移,4例患者为局部复发伴远处转移,另收集100例目前无复发证据的已治鼻咽癌患者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EBV-DNA的表达水平。[结果]56例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中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57.1%(32/56),阳性患者中EBVDNA中位浓度为3.845×103copies/ml。单纯局部复发患者中,EBV-DNA阳性检出率为56.0%(14/25),单纯远处转移的患者中,EBV-DNA阳性检出率为51.8%(14/27),局部复发伴转移的患者中,EBV-DNA阳性率为100.00%(4/4)。100例无复发证据的已治鼻咽癌患者中,EBVDNA阳性检出率为4.0%(4/100),阳性患者中EBV-DNA中位浓度为1.79×102copies/ml。[结论]在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中EBV-DNA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其表达水平较高,特异性高,对于EBV-DNA表达阳性且持续升高达≥1.0×103copies/ml的已治鼻咽癌患者,应高度警惕复发及转移。 郭文杰 陈猛 王德军 朱焕锋 鲁悦 宗丹 何侠关键词:鼻咽肿瘤 肿瘤复发 EB病毒 DNA 一种新型肿瘤放疗定位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肿瘤放疗定位装置,包括放疗平台,放疗平台的一端连接有随形头枕,随形头枕的两侧分别有设置肩部固定组件,两个肩部固定组件的外侧分别设置有肘部固定组件,靠近放疗平台的中端顶面设置有角度调节组件,角度调节组件顶... 顾佳佳 宗丹 葛宜枝 刘婷婷 何侠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及化疗对晚期鼻咽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与化疗的基础上加入抗血管生成药物对非高发地区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与安全性,以探索新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对2019年1月—2024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经病理或影像学确认的171例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化疗为联合治疗组,PD-1抑制剂+化疗为非联合治疗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卡方检验用于基线特征、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比较,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FS相关预后因素并绘制森林图。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为31.7(2.8~61.8)个月。联合治疗组的ORR(69.1%)显著优于非联合治疗组(49.5%)(P=0.011);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为28.9个月,非联合治疗组为14.2个月(P=0.025);两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在年轻(≤50岁)、治疗前无贫血及肝转移、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DNA阳性、既往未接受免疫治疗且治疗线数≥2的患者中具有更显著的生存优势(P <0.05)。另外,除皮疹和贫血外,两组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治疗在非高发区年轻、治疗前无贫血及肝转移、EBV-DNA阳性且一线化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高婧婧 宗丹 徐婧姝 何依月 何侠关键词:鼻咽癌 抗血管生成药物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学免疫治疗联合放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评估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有效后序贯胸部放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期间收治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经一线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序贯行胸部放疗,采用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评估安全性,Kaplan-Meier法分析其总生存(OS)期、无进展生存(PFS)期。结果纳入患者33例,中位年龄为66(50~7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0(3~33)个月,15例(46%)患者出现疾病进展,12例(36%)死亡。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放射性食管炎、食欲下降、乏力等,6例(18%)患者出现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1例(3%)发生3级放射性肺炎,3例(9%)发生1-2级放射性肺炎。全组患者中均未出现5级不良反应。中位PFS期为12个月(95%CI为3.9~20.1),6个月、1年和2年PFS率分别为78%、49.6%和35.6%。中位OS期为23个月(95%CI,15.98~30.01),6个月、1年和2年的OS率分别为86.2%、74.5%和47.2%。结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序贯胸部放疗安全性良好,并通过提高中位PFS率及OS率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孟凡伟 宗丹 丁乃昕 许琦涔 夏国豪 夏国豪 朱向帜关键词:化学疗法 免疫疗法 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的恶性转化与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2022年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GBM标准治疗包括尽可能的手术切除与辅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含有大量的神经干细胞,可恶性转化为胶质瘤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增殖、治疗抵抗和复发关系密切。全文就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与GBM中的胶质瘤干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及室管膜下区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孙强强 宗丹 钱普东 何侠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 室管膜下区 神经干细胞 胶质瘤干细胞 肺部恶性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影像学动态变化规律 2024年 目的 肺部恶性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SRT)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容易引起误诊。探讨SRT后肿瘤及其周边正常肺组织的CT图像动态变化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SRT的104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条件,由研究者诊断小组对每次CT图像进行评估和动态比较,记录SRT后肿瘤本身及周边正常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和时序特征。结果 104例患者共109个病变。94个(86.2%)病灶呈现残存病灶与周边放射性肺损伤融合形成肿块样实变,可分为3个阶段。发生期:治疗后3个月(范围为1~9个月),胸部CT呈病灶周围絮状渗出性改变。发展期:治疗后4.5个月(范围为1.5~15.5个月),呈密度更高的斑片条索影和/或纤维化实变影。影像稳定前期:治疗后13个月(范围为5.5~39个月),呈纤维化实变逐渐吸收、固结或收缩并与病灶融合形成最终的肿块样实变,伴或不伴随纤维化移动,最终趋于稳定。15例(14.4%)患者周围肺组织无明显改变,仅表现为病灶本身变化,达到影像学稳定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10个月(范围为2.5~15.5个月)。65个(59.6%)病灶影像稳定期肿块样实变长径比初始病变增加了20%以上。进入发展期时间越短,影像稳定阶段肿块样实变长径可能越大(P=0.021)。结论 SRT后肿瘤本身及周边正常肺组织通常会出现连续动态影像学改变,最终多数患者残存病灶与周边肺组织纤维化融合形成肿块样实变。多数患者肿块样实变长径较SRT前增加20%以上。 许琦涔 朱子豪 赵丽君 宗丹 江宁 宋雪 郭震 吴建峰 何侠 朱向帜关键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部恶性肿瘤 放射性肺损伤 奈达铂对鼻咽癌CNE-2细胞放射增敏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奈达铂对鼻咽癌CNE-2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奈达铂对鼻咽癌CNE-2细胞存活率影响。克隆形成实验计算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分数,单靶多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并求出放射敏感性参数及放射增敏比。流式细胞仪检测奈达铂用药前后的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p-AKT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奈达铂对鼻咽癌CNE-2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在奈达铂为0.25mg/L时,SERD0和SERDq分别为1.16和1.32;奈达铂0.5mg/L时,SERD0和SERDq分别达1.23和1.82。以0、0.25、0.5mg/L奈达铂作用CNE-2细胞24h时G2/M期比例分别为(3.66±0.38)%、(13.84±0.45)%和(42.09±0.79)%,凋亡率分别为(4.28±1.20)%、(6.60±1.15)%和(9.20±0.6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药物组、单纯照射组及联合照射组较对照组p-AKT、bcl-2蛋白表达减少,且联合照射组p-AKT、bcl-2蛋白表达低于其它各组。[结论]奈达铂对鼻咽癌CNE-2细胞系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及增加凋亡等有关。 王德军 吴建中 郭文杰 马蓉 王雪 宗丹 何侠关键词:鼻咽癌 奈达铂 放射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