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妊娠结局的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section,TOLAC)的妊娠结局。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分娩的孕周≥28周孕妇共2805例,其中既往一次剖宫产术史、再次妊娠单活胎、头先露、排除前置胎盘行TOLAC的孕妇共41例,最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VBAC)孕妇36例纳入VBAC组;选择同期孕周≥28周、单活胎、排除前置胎盘、既往一次剖宫产术史再次妊娠行选择性再次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ERCS)447例孕妇为ERCS组,比较两组孕妇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1)VBAC组孕妇年龄(31.0±4.5)岁,ERCS组(32.5±4.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BAC组孕期体质量增长(13.2±3.8)kg,ERCS组体质量增长(13.7±3.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儿结局:VBAC组孕妇产后出血量为(264±144)ml,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026±693)g,住院天数(2.61±1.23)天,均低于ERCS组(P<0.05);VBAC组新生儿窒息率11.1%(4/36),高于ERCS组(7/447)(P<0.05);VBAC组子宫破裂0%,与ERC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1次剖宫产术史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是可行的。 刘霞 陈宇清 刘佳华 陈豪 江亚涛 黄瑜 周云 林丽珍 赵月明关键词:剖宫产后阴道分娩 试分娩 瘢痕 子宫 经阴道超声对30例不孕症患者药物诱导排卵的观察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治疗中对药物诱导卵泡发育与排卵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经阴道超声对30例药物诱导排卵的不孕症患者进行监测,观察卵泡的数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变化,并与对照组资料作比较。结果药物诱导排卵和自然排卵周期中卵泡生长发育的超声表现相似。药物诱导排卵平均优势卵泡的数目、排卵前24 h卵泡平均直径、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诱导排卵中,经阴道超声能直接观察卵泡生长发育情况,确定卵泡的位置、形态、数目,较准确判断排卵日期,对指导临床用药,减少药物所致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范志华 林晓 李建卫 林宁 叶振盛 赵月明关键词:超声监测 卵泡发育 药物诱导 不孕症 妊娠合并单脐动脉15例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 2013年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单脐动脉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指导单脐动脉孕妇的孕期保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5例妊娠合并单脐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脐动脉的诊断采用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及分娩或引产后检查脐血管数目,检查胎儿外观畸形情况。15例中,足月和近足月剖宫产分娩7例,足月顺产分娩4例,因胎儿畸形引产4例;存活新生儿11例;合并胎儿畸形6例,有循环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畸形。结论产前发现胎儿单脐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需多角度动态观察,在排除胎儿合并其他畸形或染色体异常时,可以考虑继续妊娠,妊娠能够到足月的单纯性单脐动脉,大部分妊娠结局良好。 黄瑜 赵月明 孙阳关键词:妊娠 单脐动脉 B超 胎儿畸形 689例宫颈HPV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对就诊的689例女性的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组HPV多重感染的比例。结果本组研究资料HPV多重感染比例为51.4%,常见为合并HPV16、HPV18及HPV52的二重感染。除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Ⅱ级组和CINⅢ级组之间比较,HPV多重感染的比例随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各病变组HPV阳性率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多重感染可能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宋保志 林美姜 赵月明关键词:人乳头瘤状病毒 HPV多重感染 宫颈病变 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胎儿先天畸形中的应用——附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总结和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产前诊断胎儿先天畸形的作用。方法对2例产前初步诊断为胎儿先天畸形并行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回顾复习近3年国外有关MR I诊断胎儿畸形的相关文献。结果核磁共振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孕晚期MR I可作为B超的重要补充辅助检查项目而提高胎儿先天畸形的确诊率。 孙阳 杨茵 赵月明关键词:核磁共振 胎儿 先天畸形 子痫前期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及其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2006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产科收治的114例子痫前期患者资料,统计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并与尿蛋白定性检测结果相比较,同时依其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对各组患者孕产妇并发症、妊娠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及窒息率进行分析。结果:尿蛋白定性与定量检测结果之间有一定误差。依照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分组,微量与轻度蛋白尿组(24h尿蛋白定量≤2g)母婴预后显著好于中、重度蛋白尿组。结论:重视子痫前期患者尿蛋白的检测,尤其是24h尿蛋白定量检测对指导个体化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母婴结局有重要意义。 孙阳 杨茵 赵月明关键词:子痫前期 尿蛋白 未足月胎膜早破17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病因、临床治疗及母婴结局。方法对178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孕周患者的临床处理方式及母婴结局。结果 28~31+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治疗,容易导致宫内感染,但能降低早产儿感染、窒息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P〈0.05);32~34+6孕周患者的保胎治疗能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 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发病率,保胎意义显著,同时亦增加了宫内感染及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P〈0.05);35~36+6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保胎治疗新生儿窒息、NRDS的发生率与未保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产引产史是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的主要因素;围生儿的结局与孕周密切相关,对不同孕周末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处理有不同策略。 沈明虹 赵月明 林美姜关键词:胎膜早破 未足月 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96例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以宫腔镜联合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经阴道三维超声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似子宫内膜息肉的96例已婚妇女进行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及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并与宫腔镜联合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86例,其中多发息肉53例,单发息肉33例。三维超声对多发性息肉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息肉血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能量多普勒超声。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子宫宫腔形态和内膜显示清晰、立体感强,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范志华 林晓 李建卫 林宁 叶振盛 赵月明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 经阴道超声 经阴道三维超声在诊断宫腔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在诊断子宫腔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6例宫腔内病变患者的3D-TVS诊断资料,并与宫腔镜检查及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用Kappa检验评价经阴道三维超声与宫腔镜、病理检查的一致性。结果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息肉2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1例,子宫内膜癌5例。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症的诊断,3D-TVS与宫腔镜检查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56、0.909和0.887,3D-TVS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48、0.818和0.774。结论 3D-TVS对宫腔病变的诊断与宫腔镜及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在诊断宫腔病变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范志华 林晓 李建卫 林宁 叶振盛 赵月明关键词:子宫疾病 阴道 22535例妇产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了解我院妇产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高危因素,为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住院患者22 53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336例、349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1.49%,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55%;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占46.13%,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57.14%。结论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合并症、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等因素有关。医院感染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林璇 张艳青 甘明秀 赵月明 郭燕艺关键词:医院感染 妇产科 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