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冬丽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语典
  • 3篇语义
  • 3篇助词
  • 3篇方言
  • 2篇语典编纂
  • 2篇语法
  • 2篇语法功能
  • 2篇语法化
  • 2篇语汇
  • 2篇释义
  • 2篇天水方言
  • 2篇歇后语
  • 2篇法化
  • 2篇《五灯会元》
  • 1篇隐语
  • 1篇语词
  • 1篇语汇学
  • 1篇语素
  • 1篇语素义
  • 1篇语义关系

机构

  • 11篇天水师范学院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13篇黄冬丽
  • 1篇马贝加
  • 1篇张惠强

传媒

  • 5篇天水师范学院...
  • 2篇辞书研究
  • 1篇编辑之友
  • 1篇语文研究
  • 1篇甘肃广播电视...
  • 1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陕西理工学院...
  • 1篇第三届全国汉...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V起来+AP/VP”构式及其来源被引量:13
2008年
"S+V起来+AP/VP"构式是汉语"中动句"的基本构造类型,其构式意义为:S在实施V的情况下,具有或呈现某种性质或特征。该构式中前两个成分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V起来"后面的成分也具有多种结构方式,该构式的复杂性远高于人们现有的认识程度。汉语的中动句萌生于清代,它在句法上的直接来源是"V起来"作插入语的句子,引发其产生并发展的机制是"扩展"。
黄冬丽马贝加
关键词:中动句
“起来”体助词语法功能的产生
2011年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21"和非方向补语"起来22"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黄冬丽
关键词:体助词
试谈重点语素义对语义描写的影响
2009年
本文讨论语典释义中重点语素义对语义描写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说明什么是重点语素;做好重点语素义训释的重要性。重点语素义,往往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
黄冬丽
关键词:语义语典释义
天水方言中的助词“下[xa^(51)]”被引量:1
2007年
天水方言中的助词"下[xa51]"使用非常广泛,且语法功能较多,既可以做体貌助词,也可以做语气助词,做体貌助词时可以表示现实体,经历体,持续体,起始体等,做语气助词时用于单音节形容词之后以及疑问句中,用来表达特殊的语法意义,同时文章还对做趋向补语的"下[xa51]"和做体貌助词的"下[xa51]"之间的界定做了简单的说明。
黄冬丽
关键词:方言
《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被引量:2
2012年
《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继承了"风人诗"的特点。"风人诗"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如风人诗"石阙生口中,含碑不得语。""石阙生口中"是上句,用来叙述,"含碑不得语"是下句,用来释上句的含义,其中"碑"谐"悲"。《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如"矮子看戏——随人上下"、"猢狲赶蛱蝶——九歩作一歇"等,都是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还是"隐语"的进一步发展。隐语即古之"廋辞",宋代孙奭疏对廋辞做了具体的解释:"大抵廋辞云者如今呼笔为‘城管子’,纸为‘楮先生’,钱为‘白水先生’,又为‘阿堵物’之类是也。"《五灯会元》的歇后语,有许多就是隐语,如:"痖子吃苦瓜"、"纸马过江"、"泥人澡洗"、"鹦鹉唤人"等。《五灯会元》中的歇后语有许多已经具备了现代歇后语的形式,至今流传。
黄冬丽
关键词:《五灯会元》歇后语
语汇学理论指导语典编纂的成功案例——《现代汉语小语典》读后
2010年
《现代汉语小语典》是在汉语语汇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编写而成的,是语汇学理论指导语典编纂的成功案例。文章从立目、分类和释义三方面叙述了该书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黄冬丽
关键词:语汇学语典编纂
《中国俗语大辞典》(新一版)在释义上的改进
新一版的《中国俗语大辞典》,在字面解释的基础上,指明了深层要义,指明了具体意义,使释文更为清晰,明确主动、被动关系,避免错位,加强了对重点语素的推敲,确保了释义的正确性,补充了原来解释的不足,使释义更全面,仔细推敲语义,...
黄冬丽
关键词:语义关系
文献传递
论“起来”做插入语标记的语法功能的产生过程
2010年
"起来"做插入语标记这一用法直接来自"起来"表"起始体"这一语法功能,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由表"起始体"发展出表"时间义",接着发展出"假设义",最后成为"假设标记",从而最终为"起来"成为插入语标记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其语法化的机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句法结构的发展;二是假设复句标记的产生;三是动词次类的变化。
黄冬丽
关键词:语法化
语典编纂的继承与创新——以《中国歇后语大词典》和《新华歇后语词典》为例
2011年
继承和创新,是辞书编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语典编纂的生命力所在。兹以同是温端政主编的《中国歇后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和《新华歇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第一版)为例,淡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黄冬丽
关键词:辞书编纂歇后语词典语典
天水方言“着”的语法化等级浅析
2010年
天水方言的"着",以动词为起点,在语法化过程中,产生出了作为动相补语、介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多样用法,从语法化等级的角度来考察,语法化等级最高的是语气助词,整个"着"的语法化斜坡具体显现为:语气助词>动态助词>介词>动相补语>动词谓语;语法化进程中"着"没有发展为完全意义的介词,也缺失了作为动态助词在历史上广为表达完成貌的用法。
张惠强黄冬丽
关键词:天水方言语法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