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娟

作品数:39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南城市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文学
  • 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5篇文学
  • 10篇小说
  • 8篇叙事
  • 5篇代文
  • 4篇课程
  • 4篇教学
  • 3篇当代文学
  • 3篇散文
  • 3篇文人
  • 3篇文学课
  • 3篇乡土
  • 2篇都市
  • 2篇叙事伦理
  • 2篇因材施教
  • 2篇人性
  • 2篇神秘叙事
  • 2篇生命
  • 2篇施教
  • 2篇体育
  • 2篇王安忆小说

机构

  • 36篇湖南城市学院
  • 5篇湖南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湖南现代物流...

作者

  • 36篇曾娟
  • 2篇袁志成
  • 1篇田中阳
  • 1篇王泉
  • 1篇曾小霞
  • 1篇彭茜
  • 1篇郭霞
  • 1篇杨禄

传媒

  • 5篇城市学刊
  • 4篇忻州师范学院...
  • 4篇湖南城市学院...
  • 3篇文教资料
  • 2篇小说评论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岳阳职业技术...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求索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武陵学刊
  • 1篇湖南第一师范...
  • 1篇创作与评论
  • 1篇语文学刊
  • 1篇今古文创
  • 1篇文学艺术周刊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云南诗风演变被引量:5
2014年
晚清民国文人结社涌现,对推动文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时期的云南虽地处偏远,但文人社团亦此起彼伏,引领晚清云南诗坛宗唐风尚,民国云南诗坛以诗存史。晚清民国云南文人社团的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该时期云南的历史面貌,且社团成员在保存乡邦文献、走向全国主流诗坛做出了贡献,为云南现代文人社团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曾娟袁志成
关键词:文人结社晚清民国宗唐
“猫庄”:湘西别样的乡土?——于怀岸小说论
2013年
湘西作家于怀岸多年来一直坚守底层写作,他以自己的系列乡土文学创作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猫庄世界",言说另一种意义的湘西。于怀岸的"猫庄叙事"既展现了农民在城市生存境遇中的灵魂状态和对人性的坚守,又透过性爱、暴力等文化符码探究乡土世界内部结构,还以想象的方式重构猫庄的历史,凸显了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注和悲悯情怀。躁动、温情的"猫庄世界"丰富了"文学湘西"的形象,拓展了当代乡土文学的审美表现领域。
曾娟
关键词:乡土文学
论中国体育传记文学的兴盛
2016年
新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传记文学创作蔚为壮观,成果丰硕。新世纪传记文学的多元化格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出版商对体育传记出版市场的开拓,共同促进了体育传记文学的兴盛。体育传记文学取得的成就,丰富了传记文学的创作题材和人物画廊,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个体价值的认同,弘扬了人文精神。当然,体育传记创作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亟待改进。
曾娟
关键词:传记文学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家园意识被引量:1
2010年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取材于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日,正面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突破了以往军旅题材的表现领域。该剧浓郁的家园意识贯穿全剧,剧中人物对生存家园深挚的情感以及为保卫家园的牺牲精神,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变化与成长历程,唤醒人们(尤其是炮灰团成员)的精神家园意识,从而实现了灵魂的回归。
曾娟文亚星
关键词:《我的团长我的团》家园意识精神家园
接受、尝试与焦虑:民国后期旧式文人心态探析被引量:1
2018年
民国初年,传统旧式文人一度以"郁郁寡欢"的面目示人,自放其意、自适其所适,结社抱团,以集体共鸣,寻求心灵的慰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渐渐接纳新事物,缓和对新文学的敌对情绪,并尝试碰触新文化。然而,民国后期时局的多变、民族的危亡惊扰了他们独立而高蹈的清梦,给怀揣文化理想和憧憬潇洒人生的传统旧式文人以沉重打击,使其承受空前的精神焦虑。他们打破安闲的书斋生活、消极的隐逸生涯,融入时代的激流,展现出"入世"的姿态。其心态的变化不仅显露出传统旧式文人自身的"开化"过程,也从深层上暗示出新旧文化最终由对抗走向兼容。
曾娟
关键词:民国后期
“父子”伦理:从消解到建构——王安忆小说中的伦理叙事被引量:1
2008年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曾娟
关键词:父子伦理叙事审父弑父
刘云若小说中的天津书写
2015年
民国时期天津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是"津派"通俗作家书写不尽的源泉。刘云若的天津书写因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作品中市井空间的建构、风土人情的描摹、市井生活的关注和市民形象的塑造构筑起天津的城市品格。刘氏小说呈现的天津以传统压倒洋场的优势为主要特征,表达出对乡土天津的认同与怀念,对传统价值观和乡村文明的依恋。这种天津书写具有一种文化乡土的象征意义。
曾娟
关键词:风土人情市民形象
如何拓展古代城市文学研究--兼评《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
2022年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比其他文体更具有城市文学的属性,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具有非常典型的标本意义。《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在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的空间思维、“人—地”意识、城市个性分析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富有启示。
曾娟黄晔
关键词:城市文学空间思维
试论“双百课程”教学的因材施教
2016年
"双百课程"是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的一门特色课程,其宗旨是希望通过导师制的建构,在师生互动中提高中文专业本科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双百课程的教学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以个性化教学实现实训目标。具体操作可以从教学内容、指导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学生就业或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曾娟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
乱世“寄居者”的爱情梦——读严歌苓长篇小说《寄居者》被引量:2
2010年
严歌苓的长篇新作《寄居者》将笔触深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上海,围绕一个"异族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展示了战争年代里各色人种的"寄居"命运。故事延续了严歌苓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完成了严歌苓写作上的又一次新鲜尝试。
曾娟
关键词:严歌苓寄居者爱情人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