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怀兴

作品数:73 被引量:238H指数:11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0篇语言文字
  • 7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8篇汉语
  • 16篇联绵字
  • 14篇语言
  • 10篇语言学
  • 8篇单纯词
  • 6篇语文
  • 6篇构词
  • 5篇语词
  • 5篇双音
  • 5篇联绵词
  • 5篇汉语词
  • 5篇合成词
  • 5篇成词
  • 5篇词典
  • 4篇代语
  • 4篇语素
  • 4篇双声
  • 4篇双音词
  • 4篇现代汉语
  • 4篇现代语言

机构

  • 53篇宁波大学
  • 17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70篇沈怀兴
  • 1篇昝晓燕
  • 1篇陈凤
  • 1篇陈成
  • 1篇周秋江
  • 1篇张婷婷
  • 1篇曹书文
  • 1篇聂仁发
  • 1篇刘晓艳
  • 1篇宋闻兵
  • 1篇黄爱芳

传媒

  • 22篇汉字文化
  • 12篇宁波大学学报...
  • 7篇现代语文(下...
  • 5篇语言研究
  • 4篇语文建设
  • 3篇语言教学与研...
  • 3篇中国语文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辞书研究
  • 2篇宁波大学学报...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语文研究
  • 1篇中学语文教学
  • 1篇语文学习
  • 1篇语言文字应用
  • 1篇浙江工商职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衍音说平议
2013年
学界流行的衍音说由证明应时而作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而来。其实,它得不到语言实践的支持,在汉语史上也不可能存在。论者勇于假设,而不能证实,其理论依据与"衍音联绵词"例均靠不住。
沈怀兴
《同部首词的构成和结构分析》疑述被引量:1
2007年
《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发表了周荐先生的《同部首词的构成和结构分析》(以下简称《同部首词》),文中多有可疑之处,今以其先后顺序略述之,请作者与读者批评指正。
沈怀兴
关键词:部首
“硬证”补释
2013年
文章对宣城方言常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用例的"硬证"进行考察,认为《汉语大词典》应增收其"有力的人证或物证"义。
陈成沈怀兴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汉语词汇规范化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2
1998年
本文讨论了过去40年汉语词汇规范化工作成绩不够显著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回顾了过去40年在规范等义词等七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搞词汇规范化必须另辟蹊径的看法。
沈怀兴
关键词:汉语词汇生造词汉语规范化语言规范化语法规范方言词
双声叠韵说问题辨疑被引量:5
2011年
论及双声、叠韵问题,传统语文学家与现代语言学家的目的、视角均不相同。现代双声叠韵说是为了支持"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而提出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又是20世纪30-40年代为驳斥汉语单音节幼稚落后论的外来诬蔑而提出的。通过对现代联绵字观念之代表性著作的考察,发现现代双声叠韵说的提出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没有可靠的语言事实支持,所以越来越深陷困境之中。
沈怀兴
关键词:构词法
小珠大珠落玉盘——评《周志锋解说宁波话》
2012年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通过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文化特质研究,对宁波话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及说法进行深入探讨,还对病名、詈辞等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宁波方言的特点、内部差异、历史概貌及其当代的演变,并对宁波方言与浙东文化的关系做了多方探讨。《解说》以其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之法的成功运用为汉语研究树立了典范。
沈怀兴
关键词:宁波话解说
“联绵字”与语文学史上的相关名词被引量:12
2007年
本文考察语文学史上"联绵字"及相关名词之所指,指出旧时的"联绵字"多为合成词,被认作"联绵字"之同义语的其他名词,在不同的学者著作中大多各有所指,且无一仅指双音单纯词。
沈怀兴
关键词:联绵字合成词
《诗经》“于”字辨释被引量:6
1993年
一般研读《诗经》的人,大概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诗》三百篇中"于"字出现频率极高,且拦路虎最多。有些"于"字,连注释家也不愿去碰它们。如《周南·葛覃》"黄鸟于飞"的"于"字就颇费解,毛亨、郑玄、朱熹等大师也曾绕道而行。直到清代,王引之才特为之解。他说:"《尔雅》曰:‘于,曰也。’曰,古读若‘聿’,字本作‘欥’,或作‘曰’,或作‘聿’。‘聿’‘于’一声之转。‘黄鸟于飞’,黄鸟聿飞也。’这个‘于’字,王氏解是解了,但以冷僻字解常用字,即使所解得当(实则失当,已有人论证过。姑且不赘),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仍如未解。也有一些"于"字,虽得历代注家注释,然而所释可信与否,仍需论证。如《鄘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的"于"字之被释作"为",便属于这种情况。还有一些"于"字,曾使注家们异训叠出,而至今不得确诂。如《秦风·无衣》:
沈怀兴
关键词:王引之可译词头叹词
“联绵词不可分训说”辨疑被引量:13
2008年
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者都认定联绵字是“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又令王念孙的“不可分训”说来助势,于是有了“联绵字/词不可分训说”。广泛流传开来,便成了“定论”。这种“定论”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词典的立目释义里,于是为我们讨论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文拟借词典介绍“联绵字/词不可分训说”的文字讨论问题。
沈怀兴
关键词:联绵词联绵字单纯词王念孙音节
婚·娶·妻·丈夫被引量:5
2000年
1865年,苏格兰学究麦克伦南(思格斯语)出版《原始婚姻》一书,提出人类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原始婚姻》出版不久,美国杰出的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LewisHenrpMorgan,1818-1881)著文《回驳约·弗·麦克伦南先生的<原始婚姻>》予?..
沈怀兴
全文增补中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