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琳

作品数:38 被引量:238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3篇屈光
  • 12篇角膜
  • 11篇晶状体
  • 10篇人工晶状体
  • 8篇术后
  • 8篇近视
  • 7篇像差
  • 7篇激光
  • 5篇植入
  • 5篇视觉质量
  • 4篇内障
  • 4篇磨镶术
  • 4篇角膜磨镶术
  • 4篇高阶像差
  • 4篇白内障
  • 3篇滴眼
  • 3篇滴眼液
  • 3篇多焦
  • 3篇多焦点
  • 3篇多焦点人工晶...

机构

  • 38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8篇汪琳
  • 22篇周行涛
  • 15篇褚仁远
  • 12篇卢奕
  • 10篇戴锦晖
  • 10篇王晓瑛
  • 5篇于志强
  • 4篇刘睿
  • 4篇罗怡
  • 4篇陈菲菲
  • 4篇方艳文
  • 3篇张曦
  • 3篇瞿小妹
  • 3篇陈珣
  • 2篇季樱红
  • 2篇蒋永祥
  • 2篇陈昕阳
  • 2篇钱宜珊
  • 2篇竺向佳
  • 1篇孙兴怀

传媒

  • 8篇中国眼耳鼻喉...
  • 7篇中华眼科杂志
  • 6篇眼视光学杂志
  • 3篇眼科研究
  • 3篇中华眼视光学...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心理科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十四届国际...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屈光参差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的程度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双眼屈光参差但矫正视力≥1.0的患者38例(76眼),平均年龄(29.61±8.78)岁(19~53岁),等效球镜值为(-6.57±3.64)D(0.25~-14.50D),双眼度数相差(-3.67±2.40)D(-1.50~-12.00D)。按屈光参差的程度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44眼,双眼度数相差≥3.00D;B组32眼,双眼度数相差<3.00D。使用Stereo Optical公司生产的OPTEC6500型眩光对比敏感度测试系统分别测试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下左右眼的对比敏感度。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A组患者屈光度高的一眼较另一眼在中高频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下降,在空间频率为6.0c/d、12.0c/d和18.0c/d时,低屈光度眼与高屈光度眼的对比敏感度差值分别为6.54、12.04和6.27,P值分别为0.017、0.001和0.006,差异有显著性;而在低空间频率(1.5c/d和3.0c/d),双眼的对比敏感度差值分别为3.54和5.41,P值分别为0.266和0.254,双眼间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B组患者左右眼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1.5c/d、3.0c/d、6.0c/d、12.0c/d和18.0c/d)中低屈光度眼与高屈光度眼的对比敏感度差值分别为-1.24、5.75、3.00、2.32和3.00,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824、0.327、0.789、0.419和0.062。结论3.00D以上的屈光参差影响中高频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3.00D以下的屈光参差不对对比敏感度产生明显影响。
冯琛莉戴锦晖周行涛汪琳褚仁远
关键词:屈光参差
两种常用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视觉评估
季樱红卢奕汪琳蒋永祥
近视人群的眼压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人群的眼压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74例(2071眼)近视性屈光不正者激光矫正术前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眼别、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meal thickness,CCT)、屈光度(diopeer,DIOP)、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采用非接触式眼压测量方法)等,数据输入 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其平均值、相关性等。结果近视人群的 CCT 平均值(536.48±31.52)μm;DIOP(球镜等量)平均值为(-7.32±3.92)D;IOP 平均值(15.27±2.97)mmHg(1mmHg=0.133 kPa)。IOP 与 CCT 呈正相关,与 DIOP 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 IOP=0.039CCT-0.082DIOP-6.138。结论 IOP 的测量值受 CCT 和 DIOP 影响,CCT 每改变100μm,IOP即改变3.9mmHg;或 DIOP 每改变 ID,IOP 即改变0.082 mmHg。IOP 与性别、年龄、眼别等不相关。(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5:299-300)
孔祥梅孙兴怀汪琳
关键词:中央角膜厚度近视近视性屈光不正眼压值IOP统计软件包
0.2%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改善ICL V4c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效果
王晓瑛陈珣汪琳周行涛
青光眼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护理
2003年
汪琳
关键词:青光眼患者心理分析临床心理护理焦虑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与角膜上皮下磨镶术对中高度近视高阶像差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磨镶术(LASEK)对中高度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连续病例27例(41眼),其中LASIK14例(23眼)、LASEK13例(18眼)。使用Zeiss-WASCA客观像差仪在术前和术后6月测量患眼暗室自然瞳孔下的波前像差。结果 术后6月两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以及3~5阶高阶像差均方根(RMS3~5)均明显高于术前,以RMS4最明显。LASIK组术后RMSh的增幅高于LASEIK组(P=0.042)。LASIK组术后Y轴彗差(Z8)与球差(Z12)明显增高(均P〈0.01)。LASEK组术后Z12明显增高(P〈0.01)。LASIK组术后Z8大于LASEK组(P=0.021)。结论 对于中高度近视矫正,LASEK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比LASIK小。
吴莹褚仁远周行涛戴锦晖汪琳
关键词: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像差
飞秒激光制瓣LASIK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在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光学质量和客观眼内散射的对比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飞秒LASIK)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在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光学质量和客观眼内散射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近视度数为-6~-12 D患者44例,年龄18 ~40岁,其中24例(48眼)接受飞秒LASIK术,20例(40眼)行ICL植入术,除角膜厚度(t=4.77,P<0.05)外,2组间术前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运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Ⅱ)分别测量客观散射指数、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斯特列尔比和对比度为100%、20%及9%的OQAS值.术后随访3个月,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1个月ICL组相较飞秒LASIK组残余轻度散光(t=4.95,P<0.05);2组间裸眼及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数ICL组大于飞秒LASIK组(t=2.22,P<0.05).术后3个月同术后1个月相比,ICL组等效球镜度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飞秒LASIK组有50%眼发生平均约(-0.72±1.23)D的屈光回退.术后1个月和3个月2组间各光学质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术后1个月ICL组的客观散射指数大于飞秒LASIK组(t=-2.14,P<0.05).结论 飞秒LASIK或ICL植入均能有效矫正-6 D到-12 D范围的高度近视,同飞秒LASIK相比,植入ICL更安全更稳定;尽管植入ICL早期客观眼内散射略大,但两者术后总体光学质量结果相似.
陈菲菲王晓瑛周行涛张曦汪琳
关键词:飞秒激光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双通道技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矫治薄角膜近视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治薄角膜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预测性。方法10例(19眼)相对薄角膜近视患者行LASEK。术前近视等效球镜为-2.875~-11.125D,平均(-6.404±2.311)D;术前角膜厚度466~506μm,平均(491.32±9.67)μm,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最长12个月。结果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无一例下降。术后等效球镜平均(-0.053±0.407)D,其中17眼(89.5%)在-0.5D~+0.5D之间,角膜厚度平均(417.47±18.91)μm。1.00D的近视屈光度的改变实际需要切削角膜厚度为11.63μm。结论LASEK对于薄角膜近视治疗安全、有效、稳定、可预测,可作为薄角膜中高度近视的首选术式。
杨晨皓周行涛陈冲达禇仁远汪琳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薄角膜近视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分析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的形态特点,为完善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各期圆锥角膜患者(符合Rabinowitz诊断标准)248例(248眼)及正常对照(正视或低度近视患者)143例(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统计分析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角膜厚度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计算各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临床组、亚临床组、可疑圆锥角膜组和正常组的平均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分别为-8.5D,Q=4;-6.2D,Q=0.5;-5.6D,Q=0.3;-5.5D,Q=0.3。平均后表面最大高度分别为55μm,Q=36;23μm,Q=14;11μm,Q=8.5;7μm,Q=6。平均角膜最薄厚度分别为437μm,Q=94;502μm,Q=60;502.5μm,Q=35.5;540μm,Q=49。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和后表面最大高度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屈光度最大点、最高点、角膜最薄点主要分布在中央3mm区域的下方。后表面屈光度最大值、后表面高度最大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是早期圆锥角膜形态改变的重要特点。
徐艺戴锦晖褚仁远汪琳李梅
关键词:圆锥角膜角膜后表面角膜地形图角膜屈光度
人工晶体在前节OCT中的位移表现与伪调节力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分析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生理状态下,在眼内的前后位移度及其和伪凋节力的关系。方法选择病人46例(46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一体式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测和分析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眼前节OCT图像中的位移表现,记录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的前房深度和瞳孔直径变化值,测量患者术眼的伪凋节力,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平均随访(5.2±1.6)个月。结果78.26%(36/46)术眼屈光矫正后近视力≥Jr5;患者术眼术后平均伪凋节力为(1.08±0.71)D。眼前节OCT图像显示附加负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前位移,前房变浅,附加正值镜片时人工晶状体向后位移,前房变深,前房深度变化值为(O.26±0.09)mm;不同度数镜片附加时瞳孔直径变化值为(O.58±0.28)mm。伪凋节力与前房深度变化呈正相关(r=0.8267,P〈0.01),与瞳孔直径变化亦呈正相关(r=0.6724,P〈0.01)。结论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生理状态下位置可前后移动,视近时睫状肌收缩、人工晶状体向前移动,是IOL眼产生伪凋节力的重要机制之一;瞳孔收缩也可部分补偿调节力。
王飞卢奕汪琳
关键词:白内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