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士奎

作品数:29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市职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艺术
  • 5篇诗歌
  • 4篇艳情
  • 4篇艳情诗
  • 4篇盛唐
  • 4篇情诗
  • 3篇艺术表现
  • 3篇怨诗
  • 3篇盛唐诗
  • 3篇唐诗
  • 3篇宫怨
  • 3篇宫怨诗
  • 3篇韩偓
  • 2篇唐代
  • 2篇唐代宫怨诗
  • 2篇题材
  • 2篇七言
  • 2篇七言绝句
  • 2篇王昌龄诗歌
  • 2篇五言

机构

  • 17篇苏州市职业大...
  • 9篇苏州教育学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7篇毕士奎
  • 1篇刘小平
  • 1篇罗时进

传媒

  • 7篇苏州教育学院...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江苏科技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内蒙古大学学...
  • 1篇江西教育学院...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苏州市职业大...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鸡西大学学报...
  • 1篇镇江高专学报
  • 1篇淮北职业技术...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常州大学学报...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盛唐诗学理论特征论略
2004年
与空前繁荣的诗歌创作相比,盛唐的诗学理论似稍显沉寂。但是,盛唐的诗学也自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在理论研究及其发表形式上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诗学的一些核心范畴进行了较为理性、全面也更合乎客观实际的理解、把握和凝定;诗学理论的诗化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并愈加昭彰鲜明。对此,我们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毕士奎
关键词:盛唐诗学理论
王昌龄送别诗的意象创设
2007年
王昌龄的送别诗,十分重视诗歌意境、意象的创设。他能精心地选择意象,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经过加工、提炼而选入诗中,成为全诗的重要元素;能巧妙地组合意象,把选入诗中的意象,通过承续式、叠加式、剪辑式等不同的方法加以组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意象系统,以更好地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毕士奎刘小平
关键词:意象
“怨”与“乐”:王昌龄、王建宫女诗情感差异探因被引量:6
2009年
盛唐王昌龄的宫怨诗与中唐王建的宫词,在诗歌史上均颇有影响。两人虽都于诗中描写了宫女妃嫔,但她们的情感心理却显有区别,王昌龄突出表现的是宫女之"怨",而王建突出表现的则是宫女之"乐"。形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人创作的材料来源有别,题材性质各异,仕宦经历不完全相同,表现手法互异,以及盛、中唐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的悬殊。
毕士奎
关键词:宫怨诗宫词宫女情感心理
晚唐前、后期艳情诗艺术表现差异探析——以李商隐、韩偓为中心
2010年
晚唐诗坛上艳情诗创作颇为兴盛,不仅诗人众多,而且诗作繁富。不过,晚唐前、后不同时期的艳情诗,内容虽大同小异,而艺术表现却颇有不同。这一点在前期代表诗人李商隐和后期代表诗人韩偓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诗歌意旨的表达上,前期具有朦胧性,后期具有显明性;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前期多为象征性,后期多为直陈性;艺术效果的显现上,前期具有感染性,后期具有感官性。因此,只有辨其差异,明其特征,方能更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晚唐诗坛的艳情诗人及其艳情诗篇。
毕士奎
关键词:艳情诗艺术表现
唐代宫怨诗繁荣原因初探被引量:2
2006年
有唐一代,宫怨诗的创作较为繁荣,不仅诗作颇多,而且诗家,特别是名家甚众,如沈俭期、杜审言、王昌龄、李白、王维、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杜荀鹤等等,均创作出了诸多宫怨之作。探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封建帝王后宫嫔妃弊制的存在;开放的社会和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写作宫怨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诗人以创作宫怨诗来对六朝以迄唐初浮靡的宫体诗进行反拨;受当时诗歌入乐风气的影响以及宫怨诗恰正满足了人们了解“宫闱秘事”的好奇心理等等。
毕士奎
关键词:唐代宫怨诗
略论中小学校园环境的多方位优化被引量:1
2005年
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高低、育人的成效。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切实重视并优化中小学校园的环境,使其成为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自主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物态环境,有助于在学校形成学生“乐学”、老师“乐教”,正向合力、“和谐共振”的新局面。
毕士奎
关键词:教育环境
论王昌龄的五言古诗被引量:1
2002年
对王昌龄的诗歌研究 ,人们多将视点集中于他的七言绝句 ,而对其数量颇多的五言古诗 ,则关注不够。其实 ,王昌龄的五言古诗 ,亦内容丰富 ,包蕴深广 :既有对建功立业的壮志和怀才不遇的怨情的抒写 ;也有对广泛而复杂的边塞生活的反映 ;更有迭遭贬抑、仕途屡屡受挫后 ,对清寂虚明心理境界的追求 ;以及怀古咏史 ,用以讽谏时事 ,借古喻今。并且特点鲜明 ,风格多样 :或雄浑豪迈 ,或超逸旷放 ,或苍郁深沉 ,抑或清新自然。因此 ,王昌龄既是名副其实的“七绝圣手”,也是当之无愧的“五古名家”。
毕士奎
关键词:五言古诗
王昌龄为七绝创作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2014年
初唐时,七言绝句不仅数量较少,题材狭窄,而且在诗坛上的影响也很小。至盛唐时,年岁较长、诗名早著的王昌龄,不仅率先并大力创作七绝,而且在他的笔下七绝的题材也得到了大大拓展,举凡从军、出塞、怀古、赠别、狩猎、宴饮以及奉佛、崇道、闺思、宫怨等等,无不可用七绝来表现,扩大了七绝在诗坛的影响。不仅如此,王昌龄的七绝还具有示范效应和标杆作用,受到当世特别是后世作者的追模和学习,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七绝的影响。因此"七绝圣手"王昌龄,从题材的拓展、数量的增加、影响的扩大等诸方面,为七绝的创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士奎
王昌龄对七绝艺术发展的杰出贡献
2014年
七绝,由于其体制短小,刚一开头即已结束,因此在篇意的完整以及布局安排上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初唐及其之前的一些诗人也曾为此做过努力,如采用问句或固定语词搭配等方法作结,使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结构的固定化和程式化。"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则另辟蹊径,他通过大力创作乐府七绝、七绝组诗,以及巧妙地运用转折艺术等方法,成功地破解了七绝在律化过程中出现的篇意较难完整和不易布局谋篇的难题。这一大胆而成功的艺术探索,为七绝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毕士奎
关键词:组诗
试论王昌龄的诗歌意境理论被引量:5
2001年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 ,王昌龄是完整而明确地提出意境的概念、确立意境范畴的第一人。他不仅深入分析了意境重要的审美特征 ,而且还以其“三境说” ,揭示了意境的深层特点 ,并又在其“三格说”中探讨了意境营造的方法和途径 ,为形成和丰富这一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的意境理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在意境理论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士奎
关键词:诗歌意境理论审美特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