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小芳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染色体显性遗...
  • 3篇显性遗传
  • 3篇常染色体
  • 3篇常染色体显性
  • 3篇常染色体显性...
  • 2篇致病基因
  • 2篇内障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标记
  • 2篇基因
  • 2篇家系
  • 2篇家系致病
  • 2篇家系致病基因
  • 2篇白内障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突变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肖伟
  • 3篇华芮
  • 3篇梁小芳
  • 3篇石磊
  • 1篇张学
  • 1篇赵岱新

传媒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白内障合并小角膜的CRYAA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研究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伴小角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实验研究.对12例家系成员(6例患者,6例非患者)进行眼部检查并采集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在已知的与先天性白内障伴小角膜相关致病基因附近选择微卫星标记,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进行基因型分析和连锁分析.对连锁区域内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区进行测序.限制性内切酶ApaL Ⅰ法在全部家系成员和正常人群中验证突变.结果 该家系患者表型为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伴小角膜;在染色体21q22.3区域的D21S1885和D21S1890两个标记,家系患者均有共享基因型,并且两点连锁分析Lod值为2.11,提示该位点与家系致病基因连锁;对此区域内候选基因CRYAA测序发现cDNA序列第34位碱基存在C>T杂合突变(c.34C>T),导致其编码肽链第12位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p.R12C).ApaL Ⅰ酶切验证家系患者均携带c.34C>T突变,家系中及对照正常个体均不携带此突变.结论 CRYAA的p.R12C突变可能是该先天性白内障伴小角膜家系发病的遗传基础.
梁小芳肖伟石磊华芮张学
关键词:白内障角膜系谱晶体蛋白质类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2011年
目的:对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研究。方法:对15例家系成员(8例患者,7例非患者)进行眼部检查,采集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已报道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相关的19个位点附近的微卫星标记,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型分析,用连锁分析进行定位;对提示连锁的标记计算Lod值,并构建单体型;对定位区域内已知候选基因测序。结果:该家系患者表型为绕核性白内障;患者在17q11-12有共享基因型,该位点微卫星标记与致病基因间的两点连锁最大Lod值为2.71,证实该位点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连锁;测序未发现CRYBA1/BA3突变。结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不是由于CRYBA1/A3外显子和调控区突变,可能是未被发现基因突变或机制参与该家系的发病。
肖伟赵岱新梁小芳石磊华芮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微卫星标记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排除性定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方法对4代11例家系成员(6例患者)进行眼部和全身检查,采集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已报道的与遗传性白内障相关位点附近的微卫星标记,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型分析,用连锁分析进行排除;没有排除的位点,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 35例家系成员中,追溯调查共有10例患者,其中第1代1例,第2代2例,第3代5例,第4代2例。该家系患者表型为完全性白内障;绝大多数位点,患者没有共享基因型;微卫星标记与致病基因间的2点连锁Lod值<-2,证实这些位点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不连锁;有3个多态性标记(D10S1239、D22S286、D22S926)0
梁小芳华芮石磊肖伟
关键词:白内障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微卫星标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