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宝
- 作品数:13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语言文字更多>>
- 应用型高校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教育研究——以九江学院为例
- 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优秀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理念和智慧,对于民族复兴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九江学院为例,考察了应用型高校传承和保护地方民间传统工艺的实践经验,认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教育的...
- 杨四宝
-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传承教育
- 文献传递
- 科技推动产品设计走向绿色化
- 在现代化的今天,绿色设计已经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是健康用品的代名词。是切切实实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事。产品只要打上绿色设计的标签,销量就会呈上升趋势。当然,也有一些非法商贩将绿色设计做为幌子,欺骗消费者。从市场来看...
- 杨四宝
-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小型化新能源
- 文献传递
- 江西全丰花灯灯彩艺术生态保护与研究
- 花灯,又叫"灯彩",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传统工艺品。灯彩即是中国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年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丰花灯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文章从全丰花灯灯彩...
- 杨四宝
- 关键词:乡土文化
- 文献传递
- 汉字字体设计之美被引量:1
- 2008年
-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用以记录文明的工具和传播信息的载体。文字和图形一样同属视觉符号,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设计主要承担着信息传递视觉化作用,是视觉传达中进行视觉沟通的主要媒介物。研究我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并探讨其时代特征和美学风格,总结汉字字体设计的理论,将促进汉字字体设计的不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从而充分发挥文字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
- 杨四宝
- 关键词:汉字字体美学
- 论传统造物的和谐思想观被引量:2
- 2007年
- 中国传统造物的思想以“和谐”意识为主,“和谐”的思想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气质、文化艺术、成为代表中国“和谐”文化的独特品格。“和”色括人与物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中国传统造物观是人与物的合一,人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人、物、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造物的思想体系总结为下面三点。
- 杨先艺杨四宝
- 关键词:造物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中华民族
- 第九章 一带一路下湖北英山缠花设计艺术的多元融合研究
- 陶瓷,是生产领域中的产品,是生活日常器具、器物,是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商品,是文化交流的中介,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陶瓷产品,它为文化使者和民族形象的对象化结果,是在丝绸之路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来执行与实现的,它包括了陶瓷生产...
- 杨四宝
- 关键词:陶瓷文化使者民族文化民族形象
- 战国楚漆奁的造物范式及文化意蕴探赜被引量:1
- 2023年
- 在数千年中国漆工艺传统文化的演化历程中,文化与器物的互渗现象尤为突出。绚丽多彩的战国漆器是我国悠久的漆器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楚漆奁作为战国时期日用梳妆器具的承载器物,其形制、纹饰及铭文积淀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论文寻绎战国楚漆奁日用器具的历史,探讨楚漆奁的发生与演化、形态与特征;分析楚式妆奁这一典型的“有意味的造物形式”的造物艺术所反映的文化现象;主要从设计之用、设计之理、设计之法三个层面探索楚漆奁造物艺术的功能之境、审美之境、伦理之境。论文首先采用量化分析法解读楚漆奁形态,获得对楚漆奁相对客观、可靠、科学的数理依据。其次,运用二重证据法研读楚漆奁实物材料与文本,探寻楚漆奁设计之理,即巧循自然资源与法则、巧顺楚人审美情感。最后,从图像学的角度揭示楚漆奁图式的情感表征与生命意识。楚漆奁造物艺术不仅蕴含着大量的风俗与信仰,还展现了楚人特有的巫之玄想、道之壮阔的文化特质和深刻精神内涵。
- 杨先艺杨四宝
- 关键词:审美意识
- 科技推动产品设计走向绿色化
- 本文认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绿色设计的构思成为现实.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贺社会责任心的回归.绿色设计要推广,科技要先行。科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绿色设计的开发...
- 杨四宝
- 关键词:产品设计可再生能源
- 文献传递
- 艺术设计教学与九江本土资源的透析
- 2010年
- 把九江本土文化资源作为艺术设计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它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在艺术设计全球化的今天,本土化的设计成为"和而不同"设计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本文以九江民间文化和社会环境为背景,对现代设计与本土化融合做一点探讨。
- 杨四宝
-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本土化民间文化视觉符号
- 工匠文化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传承与培育——以九江学院为例
- 工匠文化必须与人类文明进行结合,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首先必须是人的高度,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充分结合与伸展为特点,以人为本的文明,我们应该摒弃将人物化的有局限性的庸俗唯物主义文明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构...
- 杨四宝
- 关键词:高校教育实践教学传承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