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
- 作品数:21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无芒雀麦再生方法
-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无芒雀麦再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无芒雀麦种子接种于萌发培养基上至长出具有胚轴的幼苗,在超净台中,取所得幼苗的小段下胚轴依次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愈...
- 伏兵哲宋文学高雪芹王星王晶叶雨浓李小红
- 吡喹酮直肠给药治疗小鼠血吸虫病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吡喹酮直肠给药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第42天以吡喹酮直肠给药,按给药不同剂量设为3组,每组每只小鼠按100、200、400mg/kg一次给药,同时设不给药对照组。给药1周后进行剖杀,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以及减配对率。结果 200mg/kg组减虫率为57.63%,减配对率为76.60%;400mg/kg组减虫率为49.15%,减配对率为51.06%,减虫率、减配对率效果优于100mg/kg组。结论吡喹酮直肠给药方式效果较好,可为防治家畜血吸虫病提供新的选择。
- 杨艺王建民江艳李小红刘毅朱传刚石耀军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吡喹酮直肠给药小鼠
- 外源褪黑素与乙烯交互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2025年
-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和乙烯在调控植物耐盐性方面的交互作用,以‘中苜一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褪黑素、乙烯利和褪黑素+乙烯利的方法,研究外源施加褪黑素和乙烯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施加一系列浓度的褪黑素处理(0.01、0.02、0.05、0.10 mmol·L^(-1) MT)和乙烯利处理(0.05、0.15、0.25、0.50 mmol·L^(-1) ETH)均对盐胁迫下(250 mmol·L^(-1) NaCl)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损伤具有缓解作用,并以0.05 mmol·L^(-1)褪黑素处理和0.15 mmol·L^(-1)乙烯利处理缓解效果最佳,其幼苗株高、叶面积、鲜重、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相对电导率显著降低。采用以上最佳处理浓度试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长明显被抑制;与单独盐处理组相比,外源施加激素后紫花苜蓿幼苗长势明显较好,尤其是同时施加褪黑素和乙烯利时,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和鲜重分别增加了54.1%、76.8%和32.1%,组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46.2%和47.8%,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3.5%和39.7%,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分别减少了42.7%和63.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分别增加了54.1%、54.1%、59.1%和62.0%,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32.8%,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42.2%和27.2%,钾钠离子比值增加了217.5%,植株内源褪黑素和乙烯含量分别增加了60.0%和10.6%。综合分析表明,外源施加褪黑素和乙烯能够显著降低紫花苜蓿膜脂过氧化水平和活性氧积累,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调控植株体内离子平衡,增加幼苗内源激素含量,提高紫花苜蓿幼苗的耐盐性,从而促进盐胁迫下幼苗的生长。
- 蔡文祺李淑霞王晓彤宋文学麻旭霞马小梅马小梅李小红
- 关键词:紫花苜蓿盐胁迫褪黑素乙烯生理响应
- 血吸虫阳性钉螺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吸虫阳性钉螺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的毛蚴与sf9细胞共培养,获得毛蚴发育成的母胞蚴;将母胞蚴显微注射到阴性钉螺体内;继续饲养注射了母胞蚴的钉螺,并通过检测该钉螺是否为阳性,获得血...
- 朱传刚江艳陆珂李小红刘毅石耀军林矫矫
- 文献传递
- 牛鼻环给药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牛鼻环给药装置,包括筒体、筒体盖帽、鼻环,筒体的两端设有与筒体盖帽对应的开合结构,用于盖紧筒体盖帽,该筒体的筒身用于放置药芯,该筒体的筒壁上设有释药孔,用于释放药物;鼻环为半圆形或U形结构体,其两端设...
- 朱传刚林矫矫陆珂李浩石耀军江艳李小红刘毅杨艺
- 文献传递
-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家兔日本血吸虫病
- 目的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
- 朱传刚江艳林矫矫杨艺石耀军陆珂李浩李小红徐玉梅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透皮治疗
- 文献传递
-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不同透皮剂量和次数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透皮剂对发育成熟前后日本血吸虫的治疗效果,为日本血吸虫病提供更加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试验中每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21d、28d和35d采用不同透皮剂量的吡喹酮透皮剂和不同透皮次数治疗昆明小鼠,各试验组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减毛蚴孵化率和减雌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结果感染日本血吸虫35d后吡喹酮透皮剂透皮1次高剂量减虫率为56.92%,其它剂量透皮1次减虫率都在50%以下,低剂量透皮3次减虫率为56.15%;减肝卵率都在70%以下;对21d、28d透皮3次的减虫率都在65%以上,减肝卵率基本接近100%。结论 PZQ透皮制剂对日本血吸虫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杀灭效果具有剂量和次数依赖性,少量多次治疗效果较好。
- 李小红张大治杨艺徐玉梅刘毅石耀军朱传刚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透皮治疗
- 血吸虫虫卵的孵化方法及其所用的孵化袋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吸虫虫卵的孵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待检粪样加入孵化袋后封口,该孵化袋具有100~500目孔径的微孔;把装有待检粪样的孵化袋放入清洗装置中清洗、甩干,以去除待检粪样中部分杂质与色素,并保留血吸虫虫卵;将...
- 朱传刚陆珂林矫矫江艳杨艺李小红刘毅
- 文献传递
-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效果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各试验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对一次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昆明小鼠进行透皮治疗。各试验均设对照组,感染后42 d解剖冲虫,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ELISA检测初次感染和再感染不同时期IgG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首次感染后1、7、14、21、28 d减虫率分别为48.9%、0、28.8%、84.3%、70.2%;再感染后1 d和14 d减虫率分别为85.6%和90.8%。首次感染后随感染时间延长,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逐渐上升;再感染后小鼠体内针对小鼠抗虫卵可溶性抗原特异性IgG阳性和阴性比值明显上升。结论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本血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对再感染早期童虫的减虫效果更好。
- 李小红张大治杨艺徐玉梅刘毅石耀军朱传刚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透皮治疗
- 日本血吸虫成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 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隶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e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目(Digenea)、裂体科(Schistosomatidae)、裂体属(S...
- 李小红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转铁蛋白免疫检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