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娟娟

作品数:61 被引量:466H指数:14
供职机构: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中毒
  • 16篇食物
  • 16篇食物中毒
  • 14篇流行病
  • 14篇流行病学
  • 11篇食源
  • 11篇食源性
  • 10篇营养
  • 10篇源性疾病
  • 10篇食源性疾病
  • 6篇野生蕈
  • 6篇膳食
  • 6篇病死率
  • 5篇食品
  • 5篇食品安全
  • 5篇儿童
  • 4篇影响因素
  • 4篇知晓
  • 4篇中毒分析
  • 4篇中毒事件

机构

  • 48篇云南省疾病预...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4篇国家食品安全...
  • 3篇贵州省疾病预...
  • 2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山西省疾病预...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 1篇南宁市疾病预...
  • 1篇黑龙江省疾病...
  • 1篇建水县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48篇李娟娟
  • 35篇刘志涛
  • 31篇万青青
  • 29篇赵江
  • 29篇万蓉
  • 26篇张强
  • 20篇余思洋
  • 18篇阮元
  • 15篇王晓雯
  • 12篇彭敏
  • 10篇闵向东
  • 7篇董海燕
  • 7篇苏玮玮
  • 7篇杨彦玲
  • 4篇胡太芬
  • 4篇陈留萍
  • 4篇赵世文
  • 3篇刘辉
  • 2篇王娅芳
  • 2篇朱姝

传媒

  • 9篇中国食品卫生...
  • 4篇食品安全质量...
  • 3篇卫生研究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营养学报
  • 1篇卫生软科学
  • 1篇中国民族民间...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营养干预与艾滋病防治被引量:15
2009年
人体感染HIV后可出现食物摄入不足、吸收不良以及对营养素需求增加等情况,造成机体营养缺乏,从而进一步降低机体免疫力,进而形成机体免疫力下降与机体营养缺乏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营养干预工作,并在工作中逐渐明确目前营养与艾滋病相互关系中的一些问题,如不同人群不同HIV感染阶段的热量与营养素需要量、各种营养干预模式的干预效果评估、营养干预指南的编写与修订、营养干预的作用机制研究等。
李娟娟郑克勤万青青李洪
关键词:营养艾滋病
2014—2020年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收集2014—2020年报告的农村集体聚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数据,对发病时间、地区、人群及原因食品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4—2020年云南省共发生农村集体聚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44起,发病人数为4526人,死亡人数为15人,罹患率为12.3%,病死率为0.3%;5—10月发病人数最多,报告发病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居首位,未见明显地区聚集性;男女性别比为0.85∶1,20~<60岁组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及死亡人数均最多;原因食品分类中排在首位的是肉与肉制品;水产品罹患率最高,为58.1%,酒类病死率最高,为23.7%。结论云南省农村集体聚餐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具有一定的流行特征,建议针对高发食品种类、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进行重点防控和监管。
董海燕闵向东朱晓胡文敏宁忻李娟娟刘志涛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
云南省多民族居民高血压患病、治疗、控制及自我管理背景调查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居民高血压患病、治疗、控制及自我管理现状,为今后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云南省抽取6个县区年龄≥18岁居民4789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结果云南省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0.3%,标化率为18.3%;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2%、40.8%、15.7%。城市患病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农村(均P<0.05),女性知晓率高于男性(P<0.01);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不同(均P<0.05)。高血压知晓者中未采取措施率、仅采用药物治疗率、仅采用非药物治疗率和综合治疗率分别为10.0%、26.5%、6.8%和56.5%。综合治疗率城市高于农村(P<0.01),并与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少数民族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汉族(45.1%比53.9%,34.3%比43.6%,11.8%比17.5%),吸烟率和饮酒率均高于汉族(35.8%比30.3%,32.5%比18.1%);6个少数民族总体患病率为16.1%,标化患病率以傣族最高(18.5%),纳西族最低(7.1%);标化后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以纳西族最高;少数民族高血压知晓者未采取治疗措施比例远高于汉族居民(14.2%比8.5%),其中以拉祜族最高(44.4%);综合治疗率以傣族最高(65.6%),拉祜族最低(11.2%)。结论云南省高血压患病率自2002—2012年有增加的趋势,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尤其是地处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
韩兴孟张强刘志涛李娟娟余思洋赵世文
关键词: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自我管理
2011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分析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探讨云南省2011年1~12月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云南省2011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场所、致病因素、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63起,均为食物中毒,发病2 625人,死亡35人.4~7月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占全年总数的63.80%、60.80%;野生蕈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3.56%和40.00%;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占总数的44.23%.发病场所以农村家庭的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7.67%、50.55%和77.14%;学校食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波及人数最多,平均每起发病31人.结论应加强农村家宴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蕈和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知识宣传教育.
万蓉王晓雯李娟娟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
天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2
2014年
总结天麻的研究现状,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李娟娟刘志涛王晓雯阮元张强余思洋万青青万蓉
关键词:天麻天麻素天麻多糖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被引量:25
2012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90.9%。结论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余思洋王晓雯赵江刘辉胡太芬万青青李娟娟万蓉
关键词:野生蕈食物中毒流行病学食品安全
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了解2011—2015年云南省野生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野生蕈中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5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食用野生蕈中毒事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11—2015年云南省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野生蕈中毒事件868起,中毒3 789人,死亡126人,病死率为3.3%,分别占同期云南省食物中毒事件相应统计项总数的57.9%(868/1 498)、25.1%(3 789/15 093)、57.3%(126/220)。其中2015年中毒事件报告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43.0%(373/868)、41.4%(1 570/3 789)和26.2%(33/126);6-8月为报告中毒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的高峰,分别占总报告数的87.8%(762/868)、86.1%(3 262/3 789)和87.3%(110/126);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楚雄、文山和玉溪,报告死亡人数居前三位的州市为文山、临沧和昭通;农村野生蕈中毒危害水平高于城镇,中毒起数占67.7%(588/868),中毒人数占64.1%(2 429/3 789),死亡人数占85.7%(108/126);家庭是野生蕈中毒高发的场所,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5年总报告数的92.1%(799/868)、86.0%(3 258/3 789)和93.6%(118/126);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是引发野生蕈中毒的主要因素,由于误食误用和加工不当引发中毒的事件分别占53.6%(465/868)和45.3%(393/868)、中毒人数分别占54.7%(2 074/3 789)和44.4%(1 681/3 789)、死亡人数分别占82.5%(104/126)和16.7%(21/126)。结论野生蕈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高发场所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加强野生蕈中毒的相关研究和事件调查处置,做好野生蕈相关科普宣传等,是预防和控制野生蕈中毒事件的有效措施。
李娟娟万蓉万青青王晓雯余思洋张强阮元赵江彭敏刘志涛
关键词:野生蕈食物中毒流行病学食品安全
应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07评价云南城乡居民的膳食质量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应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07(dietary balance index,DBI-07)评价云南城乡居民膳食质量,为今后营养宣教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云南省1723例18~59岁具有3 d 24h完整膳食调查资料的居民,使用DBI-07评分法评价其膳食质量。结果谷类及畜禽类达到或超过推荐量的人达59.2%、58.1%,不吃水果,奶类和豆类的人分别占67.7%、96.1%和40.9%。云南省城乡居民膳食状况主要存在中度膳食失衡、中度摄入不足和低度摄入过量的问题,分别占83.2%、59.1%和37.9%。城乡膳食质量差异显著(P<0.01),农村膳食摄入不足、摄入过量以及膳食失衡程度均高于城市;男性在摄入过量和不均衡程度上高于女性;<30岁人群膳食失衡(DQD)程度最高(DQD=43.1±7.1);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提升,膳食质量明显提高。结论云南城乡居民谷类、畜禽肉类及油盐摄入过量,奶、豆类和水果摄入严重不足,模式E为主要膳食模式。今后应有的放矢地开展居民膳食营养宣教和干预工作。
韩兴孟赵世文张强刘志涛李娟娟余思洋
关键词:膳食质量膳食模式
2011-2017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特点,为制定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对2011-2017年云南省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万蓉刘志涛万青青李娟娟彭敏赵江
关键词:野生菌食物中毒病死率流行病学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食源性疾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可行性,并预测食源性疾病的月发病率趋势.方法对云南省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资料建立ARIMA乘积季节模型,利用2011年月发病率资料进行回代,预测2012年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趋势.结果 ARIMA(0,1,1)×(0,1,1)12的BIC值最小,可以认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相对最优;对该模型的残差进行白噪声检验,QLB(18)为20.225(P=0.210),提示残差属于白噪声.结论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可以用于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趋势的拟合和预测.
万蓉李娟娟王晓雯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发病率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