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红
- 作品数:19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甘草酸苷与熊去氧胆酸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对甘草酸苷制剂联合熊去氧胆酸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3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16例,在加用甘草酸苷制剂和熊去氧胆酸,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 AIH组和PBC组患者研究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TBIL(μmol/L)、ALT(U/L)、AST(U/L)、GGT(U/L)和ALP(U/L)较治疗前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生化指标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加用甘草酸苷制剂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有良好疗效,值得临床中应用。
- 朱晓红羌韧
- 关键词:甘草酸苷熊去氧胆酸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硫普罗宁联合BILT DSG-Ⅲ型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的效果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用硫普罗宁联合BILT DSG-III型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接诊的60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30例/组)。为参照组患者应用硫普罗宁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患者联用硫普罗宁和BILT DSG-Ⅲ型肝病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其各项肝功能指标和各项血脂指标的水平。结果:1)与参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均更低,其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参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治疗的好转率为93.33%,参照组患者治疗的好转率为80.00%。与参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好转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硫普罗宁联合BILT DSG-III型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水平。
- 蔡晓娟朱晓红
- 关键词:脂肪肝硫普罗宁
- 基于替诺福韦和齐多夫定的抗人免疫缺陷病毒方案疗效比较
- 2022年
- 目的:对比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和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3TC、EFV两种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方案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选择461例诊断为HIV感染、CD4+T淋巴细胞<500个/μL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51例接受TDF、3TC、EFV治疗(TDF组),110例接受AZT、3TC、EFV治疗(AZT组),检测患者基线以及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HIV RNA水平;按病毒学应答不同结局,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TDF组患者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为202.8(88.0,289.0)个/μL,治疗1年后为353.0(228.0,518.3)个/μL;AZT组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为227.0(140.5,319.3)个/μL,治疗1年后为432.5(253.75,528.0)个/μL,两种治疗方案对提升CD4+T淋巴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TDF组、AZT组免疫学应答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351 vs 93/110,P=0.845);以HIV RNA<200 copies/mL为标准,ART 1年后病毒学应答率两种治疗方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5/351 vs 107/110,P>0.05);以HIV RNA<20 copies/mL为标准,达到病毒学应答率,两种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351 vs 100/110,P=0.012);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提示TDF组病毒学应答失败率高于AZT组合(Exp(B)=2.135,95%CI:1.047~4.353,P<0.05)。结论:以AZT为基础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对于免疫学应答疗效与以TDF为基础方案相似;以AZT为基础的方案病毒学应答失败率(以HIV RNA<20 copies/mL为标准)低于以TDF为基础的方案。
- 蒋敏朱晓红陆雪峰文小平吴丛霞曹力庄勋张晓芳邹美银
-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替诺福韦齐多夫定
- 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判断价值,及其对人工肝治疗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队列的临床资料,其中生存组83例,死亡组149例。根据基线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和并发症等,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integrated MELD(iMELD)、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改良Child评分(mCTP)5种模型评分;随访两组患者90 d的生存率。分别从鉴别力、校准度和整体性能3个方面评价5种评分系统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探讨单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此5种模型在文献报道的临界值指导下对患者选择人工肝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方法计算各个模型及"全治疗"策略的净获益,评价模型对预测疗效的临床意义。结果 MELD、MELD-Na、iMELD、CTP、mCTP 5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利用数据信息,且与ACLF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在判断患者90 d预后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64、0.68、0.62和0.64;iMELD均优于其他评分系统(t=8.318、P <0.001);iMELD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具有最好的病死风险判断力;Nagelkerke’s R2和Brier评分结果提示iMELD整体判断能力最优。以55为界值,iMELD短期预后判断能力的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49.5%,AUC=0.68;iMELD预测能力优于PTA单指标(t=5.866、P<0.001)以及其他模型;阈值概率(Pt)为23%~65%时,基于iMELD评分决定是否应用人工肝治疗,净获益高于"全治疗"策略,相当于每100例患者中可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肝治疗最多达20例,提示使用iMELD模型指导可节约20%的人工肝资源,同时亦不增加漏掉需要人工肝治疗患者的几率。结论 iMELD模型在判断ACLF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方面的价值较高,对临床选�
- 蔡晓娟沈毅朱晓红汪徐林朱勇根庄勋秦刚
-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网络Meta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评价不同干预措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自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与预防HBV母婴传播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4种干预HBV母婴传播的措施分别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Vac);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HBVac);妊娠晚期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HBIG/HBIG+HBVac),妊娠晚期抗病毒治疗+新生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AVT/HBIG+HBVac)。按入选标准筛选后提取其中的数据进行直接、网络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置信区间(CI)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HBVac处理组显著降低了HBV母婴传播机率,RR为0.32;95%CI:0.21~0.50。HBIG+HBVac处理显著优于HBVac处理,RR=0.37,95%CI:0.2~0.67。对高病毒载量(HBV DNA≥2×105 IU/ml)的HBV感染妊娠者,HBIG/HBIG+HBVac和AVT/HBIG+HBVac疗效显著优于HBIG+HBVac和HBVac处理(RR=0.47,95%CI:0.29~0.75;RR=0.31,95%CI:0.10~0.99)。结论妊娠期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显著,妊娠晚期注射HBIG的母婴阻断效果尚不确切。
- 朱晓红陈智娴庄勋郝艳丽蔡梦芝秦刚
- 关键词:肝炎乙型网络META分析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 iNKT细胞水平与HIV感染病程及HAART疗效的关系
- 2023年
- 目的探究恒定性自然杀伤T细胞(iNKT)水平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病程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艾滋病(AIDS)患者153例为研究组,包括无症状期78例(无症状期组)和艾滋病期75例(艾滋病期组),并招募健康人群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_(4)^(+)、CD_(8)^(+)T淋巴细胞、iNKT细胞及其亚群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IV RNA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CD_(4)^(+)/CD_(8)^(+)、iNKT细胞及CD_(4)^(-)iNKT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CD_(8)^(+)T淋巴细胞、CD_(4)^(+)iNKT细胞和CD_(4)^(+)iNKT/CD_(4)^(-)iNK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艾滋病期组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CD_(4)^(+)/CD_(8)^(+)、iNKT细胞及CD_(4)^(-)iNKT细胞水平低于无症状期组,CD_(8)^(+)T淋巴细胞、CD_(4)^(+)iNKT细胞和CD_(4)^(+)iNKT/CD_(4)^(-)iNKT水平高于无症状期组(P<0.05);无效组患者外周血CD_(4)^(+)/CD_(8)^(+)和iNKT细胞水平低于有效组,CD_(4)^(+)iNKT/CD_(4)^(-)iNKT水平高于有效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iNKT细胞和CD _(4)^(+)iNKT/CD _(4)^(-)iNKT水平对患者HAART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9、0.756.结论AIDS患者外周血iNKT较健康人群降低,且随着病程进展CD_(4)^(+)iNKT/CD_(4)^(-)iNKT水平升高,iNKT细胞和CD_(4)^(+)iNKT/CD_(4)^(-)iNKT水平对患者HAART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孙伟邹美银吴丛霞曹力朱晓红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预测疗效
- HIV感染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对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分期的判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首次就诊的HIV感染患者1188例(艾滋病期584例、无症状期604例)作为HIV感染组,另外选取2019年10-12月体检健康者5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受试者外周血HIV RNA,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NK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K细胞计数判断HIV感染分期的价值。结果HIV感染组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艾滋病期HIV感染患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计数及HIV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无症状期患者(P<0.001);NK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s=0.381、0.354,均P<0.001),与HIV RNA呈负相关(rs=-0.064,P=0.028);NK细胞计数判断HIV感染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95%CI(0.664,0.724),P<0.001],截断值为147个/微升,灵敏度为74.7%,特异度为57.8%。多因素分析发现,NK细胞计数判断HIV感染后进入艾滋病期的Exp(B)值为1.003[95%CI(1.002,1.004),P<0.001]。结论HIV感染患者NK细胞计数降低,且随疾病进展进一步下降,可作为HIV感染分期的判断指标之一。
- 邹美银朱晓红陆雪峰文小平吴丛霞庄勋曹力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联合检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PTAR)、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MELD-Na)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联合检测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确诊第90天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95例)和死亡组(59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基线指标。分析PTAR、HDL-C、MELD-Na之间的相关性。分析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PTAR、HDL-C、MELD-Na单项及联合预测(PTAR+MELD-Na+HDL-C)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根据联合模型的截断值(0.530),将患者分为A组(<0.530,n=47)和B组(≥0.530,n=107)。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比较2组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钠(Na+)、白细胞(WBC)、血小板(PLT)、PTAR、HDL-C、MELD-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R与MELD-Na呈正相关(r=0.407,P<0.001);PTAR、MELD-Na与HDL-C呈负相关(r=-0.316、-0303,P<0.001)。年龄、TBil、PT、PTAR、MELD-Na是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HDL-C是ACLF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PTAR、HDL-C、MELD-N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2、0.717、0.738;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01(95%CI:0.722~0.881,P<0.001),敏感度为0.627,特异度为0.916,约登指数为0.543,截断值为0.530。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A组患者累计生存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TAR、HDL-C、MELD-Na均是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三者联合预测模型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好。
- 王娟章颖刘先进朱晓红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后
-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在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比较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对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在治疗高病毒载量(HVL)乙肝患者的远期疗效进行比较,为临床上HVL乙肝患者的治疗提供最优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的分析170例HVL乙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LdT治疗组和ETV治疗组,对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评估。观察指标包括病毒应答、耐药性和安全性、HBV-DNA定量检测、病毒血清学、生物化学。结果LdT治疗组HBV-DNA阴性率和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化的比例分别为93.2%与92.0%,而ETV治疗组为96.32%与95.1%,两组间比较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dT治疗组早期病毒应答率、HBeAg血清转化率及HBsAg血清转化率明显高于ETV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T治疗组的耐药率为15.9%,而ETV治疗组的耐药率为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dT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明显高于ETV治疗组的0%(P=0.026)。结论LdT相对ETV治疗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不仅快速,且远期疗效更好,虽然ETV安全性相对更好,从疗效上还是推荐LdT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 蔡晓娟朱晓红薛红
- 关键词:恩替卡韦疗效
- 卡泊芬净辅助治疗对HIV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BDG、KL-6水平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卡泊芬净辅助复方磺胺甲噁唑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疗效、血气指标、免疫指标、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4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120例HIV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按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辅助治疗组(n=60)。对照组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辅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卡泊芬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1,3-β-D葡聚糖(BDG)、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水平。结果治疗后,辅助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5.0%)(P<0.05);辅助治疗组的PaO_(2)[(145.23±3.98)mm Hg]、SpO_(2)[(95.78±1.85)%]高于对照组,PaCO_(2)(31.27±2.87mmHg)低于对照组(t=31.384、5.159、9.567,P<0.05);辅助治疗组的CD4^(+)T淋巴细胞[(39.22±4.07)%]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22.33±2.46)%]低于对照组(t=5.365、8.531,P<0.05);辅助治疗组的LDH为(322.63±42.26)U/L、BDG为(289.33±31.20)pg/ml、KL-6为(570.56±94.05)U/ml,均低于对照组(t=15.253、11.866、10.788,P<0.05)。结论卡泊芬净辅助治疗对HIV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BDG、KL-6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
- 文小平邹美银朱晓红曹力吴丛霞
- 关键词:卡泊芬净肺孢子菌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