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隽 作品数:63 被引量:174 H指数:7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专项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更多>>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腰骶段半椎体畸形及近端代偿侧凸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探讨术后近端代偿侧凸(PCC)自发矫正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诊治的25例腰骶部半椎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3~13.0岁(6.74±2.81岁),L4~S1半椎体10例,L5~S1半椎体13例,L6~S1半椎体2例。均行腰骶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融合术,随访至少24个月。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对比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PCC、骶骨冠状面倾斜(SSA)、近端固定椎倾斜度(PVO)、畸形部位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躯干冠状面偏移(TS)、矢状面平衡(STS)及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矢状位骨盆倾斜角(SS)。分析末次随访PCC及PCC矫正率与年龄、畸形部位侧凸、畸形侧凸矫正率、术前PCC、末次随访PVO、末次随访SSA等因素的相关性。依据末次随访PVO将患者分为近端固定椎倾斜组(≥5°)与近端固定椎水平组(<5°),比较两组间各脊柱参数的差异。结果:融合固定2~4个椎体(2.58±0.77个椎体),手术时间120~300min(167.60±42.45min),术中出血量100~1000ml(362.00±215.5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术后两周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4~70个月(37.72±14.90个月)。畸形部位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28.8°±5.8°降至术后的5.8°±3.5°(P<0.01),末次随访为7.8°±3.2°(矫正率72.9%,P<0.01)。PCC由术前的25.8°±10.9°自发性矫正为末次随访时的13.1°±8.0°(P<0.01),矫正率为49.2%。TS从术前的13.5±11.7mm降至末次随访5.5±4.5mm(P<0.01),STS从术前的16.1±9.6mm降至末次随访的7.0±5.0mm(P<0.01)。所有病例术前、末次随访骨盆矢状面均保持平衡,末次随访PI、PT、SS、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末次随访PCC与术前PCC和末次随访PVO存在 曹隽 张学军 白云松 高荣轩 郭东 冯磊关键词:半椎体切除术 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对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探讨生长棒撑开手术对撑开节段内外脊柱和椎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13年12月采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221例,术后至少有两次脊柱CT检查且2次检查间至少有1次撑开的患儿31例,男17例,女14例,首次手术时年龄3.2~9.1岁;第一次CT检查时年龄为7.1±2.3岁;末次CT检查时年龄为10.0±2.1岁。1.0~5.9年内共进92次撑开手术,人均撑开次数为3次,年均撑开次数为1.1次。第一次CT检查平均为第2次撑开,末次CT检查平均为第5次撑开。测量并比较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患者生长棒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主弯Cobb角、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T1~T12和T1~S1高度、脊柱偏移距离。结果:第一次和末次CT检查时撑开节段内单个椎体高度为18.2±4.7mm和21.8±5.5mm,撑开节段外单个椎体高度为19.2±3.2mm和22.7±3.4mm,前后两次撑开节段内外椎体高度有统计学差异(P=0.035)。撑开节段内、外单个椎体高度增加为1.4±0.9mm/yr、1.2±0.9mm/y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撑开节段内椎体比撑开节段外椎体生长快。两次测量时冠状位主弯Cobb角分别为56.8°±15.3°和52.9°±15.4°,矢状位胸后凸Cobb角为36.6°±18.9°和43.7°±18.2°,T1~12高度为16.7±3.3cm和19.1±3.3cm,T1~S1高度为27.9±4.7cm和32.5±4.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平移为18.6±15.2mm和20.0±2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长棒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时撑开节段内的正常椎体生长速率快于撑开节段外的椎体生长速率,撑开期间胸椎和脊柱高度均相应增加。 郭东 曹隽 张学军 潘少川 祁新禹 白云松 刘虎 孙琳 李成鑫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 变异的Poland’s综合征合并脊柱畸形1例 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女,4岁半,2012年3月初诊,主要临床表现是出生后右胸廓凹陷,同时伴有右侧乳头偏高,右上腹副乳,生后逐渐发现后脊背不对称,伴有明显的侧弯畸形。母亲G1P1,孕期无特殊,无家族遗传疾病史。体检发现该患儿右肩抬高,右胸大肌发育不良,胸小肌缺如,前锯肌部分缺如,肢体无异常, 王达辉 曹隽 孙保胜 孙琳关键词:脊柱畸形 综合征 家族遗传 发育不良 右上腹 撑开移动复位法治疗儿童腰椎滑脱 目的:儿童腰椎滑脱比较少见,但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生活有严重的影响,传统的复位方法,复位效果不是很理想,采用撑开移动复位方法治疗儿童腰椎滑脱8例,介绍复位方法,总结随访结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采用撑... 孙琳 孙保胜 曹隽关键词:复位方法 复位法 椎弓根钉 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的系统治疗 被引量:3 2021年 早发性脊柱侧弯是儿童脊柱外科乃至儿童骨科治疗的难点,需要在术前进行详细检查,若存在其他畸形则需要联合相应学科进行评估。早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手术与非融合手术,需要根据病情和儿童发育特点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不断调整,以达到系统化治疗的目的。其治疗目标不应是仅仅矫正脊柱畸形,维持正常脊柱和胸廓发育、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整体健康也必须纳入考虑的范畴。 曹隽 张学军关键词:脊柱融合术 儿童 延续性护理对青少年脊柱侧凸术后患儿出院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导致心脏、呼吸功能的异常,减小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容积量,严重影响患... 王珊 马殿群 张凤云 曹隽关键词:脊柱侧凸 青少年患者 延续性护理 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弯的诊治要点 2025年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系统畸形等,其中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骨骼合并畸形。儿童NF1脊柱侧弯常伴随脊柱骨骼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类脊柱侧弯发病早,进展快,在造成患者外观畸形的同时,还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应早期进行干预。可根据脊柱侧弯的部位,类型,程度,结合患者年龄和生长潜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脊柱侧弯的同时,需要注意合并畸形的处理及预防并发症。NF1脊柱侧弯在整体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力争给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 曹隽 李海艟关键词:脊柱侧弯 保守治疗 药物疗法 儿童 儿童漏斗胸患者合并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漏斗胸合并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生情况,及经Nuss手术治疗后脊柱侧弯的改变情况。方法 回顾性研究171例漏斗胸患者,入院后行CT检查了解漏斗胸情况,分别于Nuss手术前及取出钢板后行胸部及脊柱X光了解脊柱侧弯情况,... 曹隽 张学军关键词:漏斗胸 NUSS手术 特发性脊柱侧弯 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脊柱畸形的遗传学特点,并分析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性NF1脊柱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nalysis,MLPA)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对NF1脊柱畸形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查找基因突变位点,并对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进行分类。测量并对比患儿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偏移及矢状面偏移等影像学参数变化,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临床诊断为NF1脊柱畸形患儿4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4例。共明确NF1基因突变43例,未明确4例。WES的基因诊断率为76.6%(36/47),WES联合MLPA及WGS的诊断率为91.5%(43/47)。NF1脊柱畸形患儿的突变类型包括:NF1基因无义突变16例,移码突变13例,剪接位点突变9例,缺失/重复突变3例,错义突变2例。首次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棒技术30例,后路脊柱融合手术17例;初次手术年龄7.8(4.6,9.9)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患儿主弯Cobb角分别为56.0(43.0,65.0)°、17.0(8.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77,P<0.001);主弯矫正率为(68.6±17.5)%。随访时间为3.6(2.0,6.3)年,随访期间9例(9/47,19.1%)出现并发症。结论NF1脊柱畸形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缺乏明确的基因突变热点。NF1脊柱畸形存在明显的表型异质性,即使相同NF1基因突变位点的患儿,其脊柱畸形的临床表型也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生长棒技术和后路脊柱融合手术安全有效,对于控制儿童期NF1脊柱侧凸畸形的病情进展具有良好效果。 李海艟 姚子明 郭若兰 张文妍 高荣轩 刘昊楠 郭东 曹隽 郝婵娟 张学军关键词:脊柱畸形 基因检测 外科手术 儿童 传统生长棒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使用双侧传统生长棒(traditional growing rods, TGRs)技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TGRs治疗并定期行再撑开手术, 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第1~12胸椎高度(T1~T12 height, TTH)、第1胸椎至第1腰椎高度(T1~S1 height, TSH)、冠状面躯干偏移(trunk shift, TS)、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LK)以及矢状面躯干偏移(sagittal vertebral axis, SVA)情况。结果共31例患儿纳入研究, 男17例、女14例, 首次手术年龄平均6.8岁。与术前比较, TGRs术后即刻主弯Cobb角[(35.1±16.6)°比(68.0±24.1)°, t=10.022, P<0.05]、TTH[(19.7±2.2)cm比(16.1±2.6)cm, t=-9.342, P<0.05)]、TSH[(32.3±3.0)cm比(27.5±3.4)cm, t=-10.465, P<0.05)]、LK[(31.4±8.4)°比(46.3±18.1)°, t=4.910, P<0.05)]、TS[(10.4±6.8)mm比(20.8±15.0)mm, t=4.057, P<0.05)]及SVA[(17.3±10.9)mm比(35.9±26.8)mm, t=3.971, P<0.05)]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7年, 至末次随访时, 患儿主弯Cobb角为(26.8±13.3)°、TTH为(22.1±2.8)cm、TSH为(36.1±4.0)cm, 均较术后即刻进一步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生螺钉脱出4例, 生长棒断裂3例, 远端附加现象1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8/31)。结论 TGRs技术治疗小年龄NF1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 可以在保留患儿脊柱及胸廓生长能力的同时, 有效控制脊柱畸形进展。 梁明倩 李海艟 张学军 郭东 曹隽 姚子明 白云松 祁新禹关键词:手术中并发症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