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歌
-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正常人动态动脉僵硬指数随年龄的变化及与24h脉压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是新近提出的反映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间动力学关系的一项指标,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正常人AASI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与24h脉压(24h PP)的相关性。方法246名正常人[平均年龄(59.7±14.6)岁,女性占38.6%]在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的情况下配戴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仪,记录从早晨6:00到晚上22:00每间隔30min和从晚上22:00到第2天早晨6:00每间隔60min的血压读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压(PP),然后按AASI=1-DBP对SBP的回归斜率计算每个个体的AASI值。结果AASI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在正常人中,AASI的第95百分位数是0.56,其95%预测区间的上界在20—39岁时为0.49,40~59岁时为0.59,60—79岁时为0.69,≥80岁时为0.79。AASI与24h PP呈正相关(r=0.497,P〈0.01)。在正常人中,AASI随年龄的增长呈直线增加,而24hPP随年龄增长呈曲线增加。结论AASI作为反映血压关系的指标,其在正常人中表现为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规律;与传统指标24hPP相关,提示可作为预测动脉僵硬程度的新指标。
- 曹春歌王红宇薛文生韩姬玲张晓敏
- 关键词:血压年龄因素
- 高血压社区管理新项目--开展动态动脉僵硬指数检查
-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人群动态血压波动和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变动情况,规范社区高血压防治综合措施。方法:以社区为单位进行人群动态血压监测,通过白昼、夜间血压读数,绘制个体的DBP与SBP的散点图,并计算DBP对SBP的回归斜率...
- 侯彦曹春歌王红宇薛文生
-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
- 社区自然人群心电图早复极改变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总结社区自然人群中早复极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3047份山西省坝陵桥社区自然人群的基本信息及心电图资料,按J波型和J点抬高型分别统计早复极的发生率,以及在不同年龄组和心电图不同导联的分布情况。结果早复极总发生率为12.80%,男性高于女性(p<0.01);J波型早复极发生率为3.41%,55~64岁年龄组最多(32例),下壁导联多见(45例);J点抬高型早复极发生率为9.39%,35~44岁年龄组最多(92例),多见于右胸导联(160例);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患者J波型早复极的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p<0.05)。结论在社区自然人群中早复极不少见,不同性别、年龄发生率不同。J波型早复极的发生率与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相关。
- 王红宇曹春歌郭娜张晓敏魏华侯彦肖传实
- 关键词:自然人群流行病学
- ICH-E14指导下QT间期测量的方法学
- 2023年
- QT间期显著延长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在新药研发中应高度重视对QT间期延长的评估。ICH-E14指南作为新药研发的指导原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规定了非抗心律失常新药上市前必须经过致QT/QTc间期延长作用的评估。这就意味着心电监测将在此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心电数据的采集与QT/QTc间期的全面分析,本文从QT间期测量时对仪器和人员的要求、测量导联的选择、QT间期起点与终点的确定、特殊情况下QT间期的测量、不同的QT间期校正方法及数据测量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对QT/QTc间期测量的方法学进行介绍。
- 曹春歌王红宇
- 关键词:QT间期致心律失常作用新药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
- 动态血压规范报告模式与临床应用
- 韩姬玲王红宇任笑异曹春歌眭许丽薛文生张华张小敏
-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本课题为自选项目,应用于医学领域。动态血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我国许多大中型医院都配置了该设备,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和对结果不恰当的分析与判断,国内外各医院多以4项指标(24小时血压均值;...
- 关键词:
-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
- 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 目的: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ASI)是新近提出的反映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间动力学关系的一项指标,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AASI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
- 曹春歌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LOGISTIC回归分析
- 文献传递
- 山西辽宁两地房性心律失常年节律的比较
- 2008年
- 目的研究山西省、辽宁省两个不同地域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季节分布规律,为时间治疗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山西省2313份和辽宁省966份远程心电监测的资料,采用圆形分布统计分析方法对房性心律失常发病日期进行逐月统计分析,比较这两地房性心律失常季节分布的特点。结果山西省的房性心律失常在1年的11个月份(不含2月份)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高峰时点为1月2日(P<0.05);辽宁省的房性心律失常在1年12个月份分布上也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但高峰时点为11月10日(P<0.05)。结论山西辽宁两地的房性心律失常都存在年节律,从总体来看与四季气候的变化相同步,但是地域不同年节律不完全相同。
- 曹春歌王红宇齐志芬吴文军
- 关键词:房性心律失常远程心电监测
- 常见慢性疾病的动态动脉僵硬指数及脉压的研究
- 2010年
- 许多疾病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僵硬。动脉僵硬可以导致动脉系统的弥漫性病变,对动脉僵硬的严重程度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极为重要。动态动脉僵硬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作为预测动脉僵硬程度的新指标受到国外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旨在对新指标AASI和24h脉压在慢陛疾病患者中的变化进行研究。
- 薛文生王红宇张晓敏曹春歌韩姬玲王素琴杨丽兰
- 关键词:动脉僵硬慢性疾病脉压弥漫性病变疾病状态动脉系统
- 人工智能心电图拓展临床诊疗的新视野
- 2025年
- 心电图(ECG)检测技术作为临床上最常见且性价比较高的检查手段,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ECG联合人工智能(AI)技术使诊断与预测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其应用研究已经拓展至多个临床领域。AI-ECG能够迅速对多种心律失常进行自动分类及诊断;在对结构性心脏疾病的筛查、鉴别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展现了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此外,其功能已经扩展到非心脏疾病等方面,为疾病的预警、诊疗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AI在ECG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进一步扩展至临床诊疗流程、院外康复以及自我健康管理等领域,全面提升疾病管理的各个环节,为我们开辟了临床诊疗的新视野。本文对AI-ECG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概述及评价,并对未来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王红宇曹春歌
- 关键词:人工智能心电图临床诊疗
- 深度学习算法在心电图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 2025年
- 目的对比四种深度学习模型(ResNet18、GRU、1D-CNN、Transformer)在处理12导联心电图数据时,针对二分类(正常/异常)和四分类(正常、传导异常、ST-T改变、心肌梗死)任务的诊断性能,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PTB-XL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8年4月13日至2023年10月15日期间的SXMU-2k数据集进行跨数据库验证。在优化超参数后,分别在PTB-XL第10折和SXMU-2k测试集上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在PTB-XL四分类任务中,GRU模型在NORM、STTC、MI的诊断上取得了最高的F1分数(分别为0.88、0.66、0.73),而ResNet18模型在CD的诊断中表现最佳(F1分数为0.75)。综合来看,GRU模型的整体性能最为出色,其在四分类和二分类任务中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1%和85%。在跨数据库验证方面,GRU在SXMU-2k数据库上的四分类和二分类准确率更是高达84%和97%。结论GRU模型在12导联心电图的多维度分析中展现出最小的精度偏差和最强的泛化能力,显示出其显著的临床实用价值。跨数据库的临床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模型的泛化能力。
- 曹春歌沈瑞琪刘姝静王雅楠李俊伟杨翠微王红宇
- 关键词:心电图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