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传勤

作品数:108 被引量:538H指数:1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 6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缺血
  • 24篇动脉
  • 21篇卒中
  • 20篇血管
  • 20篇血性
  • 19篇脑梗
  • 18篇脑梗死
  • 18篇梗死
  • 17篇急性
  • 16篇脑缺血
  • 15篇颅内
  • 14篇细胞
  • 14篇灌注
  • 13篇溶栓
  • 12篇动脉狭窄
  • 11篇置入
  • 11篇海马
  • 9篇蛋白
  • 9篇置入术
  • 8篇早期神经功能...

机构

  • 68篇第三军医大学...
  • 33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重庆医药高等...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医...
  • 1篇六安市人民医...
  • 1篇解放军第一医...
  • 1篇重庆市万盛区...

作者

  • 107篇方传勤
  • 45篇李敬诚
  • 37篇张莉莉
  • 34篇杨清武
  • 33篇王景周
  • 33篇周华东
  • 32篇高长越
  • 19篇向静
  • 15篇王延江
  • 15篇李静
  • 14篇许志强
  • 9篇张猛
  • 7篇邓娟
  • 6篇吴小三
  • 6篇陆松敏
  • 6篇周瑜
  • 5篇王正国
  • 5篇程凤
  • 4篇郭素清
  • 4篇李伟文

传媒

  • 14篇重庆医学
  • 8篇国际脑血管病...
  • 6篇中华老年心脑...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5篇临床医学进展
  • 4篇中华老年医学...
  • 4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西部医学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2
  • 10篇2011
  • 22篇2010
  • 9篇2009
  • 12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 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421例,通过血管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动脉,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重度狭窄组44例,中度狭窄组43例和轻度或无狭窄组334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或无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病死率、神经功能恶化和不良转归比例更大,住院时间更长(P<0.05,P<0.01).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与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OR=2.564,95%CI:0.469~14.009),神经功能恶化(OR=2.037,95%CI:0.742~5.922)、不良转归更严重(OR=2.347,95%CI:0.988~5.577)和住院时间延长(OR=7.000,95%CI:2.662~18.409).结论 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针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方传勤吴小三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梗死诊断显像预后
Toll样受体4在低剪切力诱导的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低剪切力(LSS)诱导的动脉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TLR4。和对照的C57BL/6J小鼠,聚乙烯套囊制作小鼠颈动脉LSS模型,低剪切力装置处理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制作体外低剪切力细胞模型,常规病理切片和HE染色观察血管形态改变,Western印迹检测TLR4蛋白水平,RT-PCR检测TLRd、IL-1B、IL-6和TNF-d的mRNA表达情况,应用DNA合成率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果LSS明显促进正常小鼠颈动脉内膜增生,但对TLR4‘小鼠仅引起轻度内膜增生(42.67±16.46比7.034-2.95,P〈0.05);LSS上调正常小鼠颈动脉中TLR4蛋白表达(2.30±0.66比0.16±0.10,P〈0.05)和促炎因子IL-1B(6.52±3.15比1.65±0.45,P〈0.01)、IL-6(16.174-7.49比6.504-1.84,P〈0.01)和TNF-0【(9.984-3.77比2.724-1.03,P〈0.01)的mRNA表达,但对TLR4。小鼠仅引起IL-6和TNF.ol的mRNA表达增多;LSS诱导培养的内皮细胞增殖,TLR4过表达显著增强内皮细胞的增殖能力(1774-33比83±15,P〈0.05),而TLR4基因沉默则明显降低其增殖能力(40-4-8比83±15,P〈O.05)。结论TLR4在LSS诱导的动脉内膜增生中起重要作用:KSS可诱导TLR4的上调而使其下游炎性因子合成增加,从而促进了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最终导致动脉内膜增生。
黎炳护张莉莉皮燕尹延伟杨清武方传勤高长越李敬诚朱瑶
关键词:TOLL样受体4增生内皮细胞
血清MR-proADM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2024年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与血清MR-proADM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在2023年2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入院的41例发病时间在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皆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按照溶栓前NHISS评分-后即刻NHISS评分≥1分代表有效,否则代表无效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子。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与血清MR-proADM水平密切相关(P=0.019)。
吴凡方传勤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早期血清Tau蛋白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预测价值
<正>目的:通过对照性及前瞻性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Tau蛋白水平与患者3个月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血清Tau蛋白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2月...
汪耀方传勤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AU卒中后痴呆
文献传递
颈动脉支架术后血流动力学损害的临床观察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明确颈动脉支架术(CAS)后血流动力学损害(HD)情况,分析HD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196例接受CAS手术的病人按照是否发生低动力学改变分为HD组和非HD组,对HD的发牛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进行观察,并观察各种临床基线特征和血管病变特征对HD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H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观察HD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196例入组病人均为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在大坪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其中有104例发生HD,发生率为53.1%;67.3%的HD发牛于术后1~16 h内;55.8%的HD持续24 h以上,并在3~16 d内缓解;78.9%的HD患者需用药物维持心率和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和吸烟病史、斑块累及颈动脉窦部、溃疡性斑块和钙化斑块等因素显示与HD的发生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和吸烟为HD的独市保护因素,斑块累及颈动脉窦部和钙化斑块为HD的独立危险因素.HD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和心肺并发症的风险增高.结论 CAS术后HD的发生率较高,且与术后并发症有关;斑块累及颈动脉窦部和钙化斑块为HD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莉莉方传勤王景周杨清武高长越向静李敬诚
关键词: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
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住院医师培训中的阶梯培训法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阶梯培训法对神经介入医师进行培训,对其作用进行分析。针对神经介入医师成长的特点,探讨阶梯培训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技术培训的有效性,证实阶梯培训法是培养神经介入医师的有效方法之一。
李敬诚王建红杨清武张莉莉方传勤高长越
关键词:神经介入缺血性脑血管病
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诊治
目的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开展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例SAH的临床资料,分析SAH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
杨清武李敬诚张莉莉方传勤向静王景周
关键词:下腔出血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SAH
文献传递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DNA单链断裂与XRCC1的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XRCC1表达、DNA单链断裂 ,探索它们的关系。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免疫组化检测XRCC1蛋白表达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细胞DNA单链断裂。结果 基底节XRCC1在缺血再灌注 10min后即出现降低 ,1h后整个大脑中动脉供血区XRCC1进一步下降 ,一直持续到 48h。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缺血再灌注 10min基底节区出现DNA单链断裂 ,12h达到高峰 ,48h仍有DNA单链断裂。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中 ,XRCC1早期降低是DNA单链断裂无法修复的机制之一。
方传勤周华东高长跃邓娟
关键词:XRCC1DNA单链断裂脑缺血
超早期血肿扩大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并发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4年3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出血连续性病例,以是否合并SAP为分组依据,分为SAP组和非SAP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两组临床参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超早期血肿扩大(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 uHG)对于SAP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基线GCS评分、uHG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AP)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and assess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s. Methods: Patients with ICH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August 2022 to March 2024. According to whether patients had SAP, they were stratified into SAP and non-SAP cohor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were contrasted, an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SAP-associated risk factors.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ultra-early hematoma growth (uHG) for SAP was evaluated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alysis. Results: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length of stay, GCS score and uHG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AP (P < 0.05). ROC cur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predicted by uHG for SAP was 0.778 (P < 0.001) with an optimal cut-off of 4.08, a sensitivity of 81.5% and a specificity of 58%. Conclusion: uHG was linked to an augmented risk of SAP and 90-day poo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CH, and has certain predictive value.
付炎方传勤
关键词:脑出血卒中相关性肺炎不良预后
脑缺血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脑缺血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脑缺血组、AD组、AD+脑缺血组和对照组。大鼠右侧纹状体注射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建立脑缺血模型;右侧海马齿状回注射凝聚态Aβ1-40建立AD模型;二者结合建立AD+脑缺血模型。穿梭箱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能力。结果穿梭箱实验中AD+脑缺血组的主动、被动回避反应率最低,AD组次之,对照组最高(P<0.01,P<0.05)。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中,AD+脑缺血组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最长,AD组次之,对照组最短(P<0.01);空间搜索实验中AD+脑缺血组初次找到平台的时间最长,AD组次之,对照组最短(P<0.01);AD+脑缺血组跨越平台的次数最少,AD组次之,对照组最多(P<0.01)。结论脑缺血后AD大鼠的认知功能下降更明显,脑缺血加剧了AD认知功能损害的进展。
李静周华东王延江张猛方传勤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缺血水迷宫穿梭箱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