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天行

作品数:20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6篇历史地理
  • 4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文化
  • 8篇抗战
  • 5篇文学
  • 4篇孔子
  • 3篇战时
  • 3篇抗战时期
  • 3篇孔子观
  • 2篇代文
  • 2篇儒学
  • 2篇事变
  • 2篇文学研究
  • 2篇戏剧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现代文学研究
  • 2篇抗战文化
  • 1篇大众文学
  • 1篇新华日报
  • 1篇修养
  • 1篇叙述立场

机构

  • 20篇四川省社会科...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20篇文天行
  • 1篇谭继和
  • 1篇何雪莲

传媒

  • 5篇中华文化论坛
  • 5篇郭沫若学刊
  • 3篇天府新论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西藏艺术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郭沫若与孔子及其学派
2000年
文天行
关键词:孔子儒学人生哲学
全文增补中
关于老庄,从郭沫若说到林语堂
2006年
文天行
关键词:青少年时期
永远的辉煌──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运动巡礼
1995年
永远的辉煌──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学运动巡礼文天行大后方的抗战文学运动,无论从中国文学发展还是从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抗战八年,文学运动就持续了八年,对文学的发展、现实的促进都有深远的影响。它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罗荪说:“抗战时期国...
文天行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运动抗战文学《新华日报》
郭沫若与吴虞孔子观之比较
20世纪之初,四川出现了两位新文化运动先驱:吴虞与郭沫若。"五四"前后,也就是1917—1920年,吴虞先后在《新青年》、《星期日》、《进步》以及日本《支那学》等刊报上发表了《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
文天行
关键词:孔子观
文献传递
郭沫若与吴虞孔子观之比较
五四时期,反孔声浪席卷神州大地。吴虞被尊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郭沫若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并毫不掩饰对孔子的崇拜。本文从孝道、礼制、大同诸方面对郭沫若与吴虞的孔子观作一个比较,以图对打倒孔家店的再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评...
文天行
关键词:孔子观
文献传递
论《诺桑王传》
1990年
传统藏戏《诺桑王传》以诺桑与云卓拉姆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描绘了尘世、仙境、龙宫广阔的生活画面,展开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净化人寰、促人向上的崇高精神世界。它有相当的容量,远超过了十万字,无论是在藏族还是在其他民族的传统戏中,都是为数不多的。这部颇具匠心的剧作在藏族戏剧史、中国戏剧史和藏族人民的生活中,都应有它肯定的地位。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向前。任何历史形态都会逐渐显示出它的不足,《诺桑王传》也不例外。指出不足不是为了否定。
文天行
关键词:中国戏剧史拉姆爱情故事古典戏剧
抗战文化运动的基本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抗战文化运动是充满火药味的文化运动。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政治为基础、以群众为对象、以批判为武器、随时变而涌动。这个全民族的文化运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文天行
关键词:抗战文化
抗战文化运动的分期
2015年
抗战文化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时期。1931年"九一八"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为第一时期,全面抗战到1945年日本无条投降为第二时期,抗战胜利到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为第三时期。1949年的全国文代会是对抗战时期文艺、文化进行总结的大会,也是走向新的历史未来的大会。作为抗战文化组成部分的运动的分期自然是在分"三个时期"的框架之内。
文天行
关键词:抗战文化国防文学大众文学文化宣传
胶合着粗野与正义的原始强力被引量:1
1994年
胶合着粗野与正义的原始强力文天行原始强力是抗战时期作家笔下描写的一种特有的生命力现象。鲁迅奠定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基础的力作《狂人日记》就有这样的描写,而且为后起的作家所注重。这也是一种国际现象,高尔基的《流浪三部曲》不也有类似的情状吗?不过,中国的原始...
文天行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历史背景现代文学研究
抗战期间在华日本友人文艺反战巡礼被引量:1
2014年
抗战期间,在华日本友人鹿地亘、绿川英子、池田幸子和反战同盟的一些人,积极从事文艺、文化活动,帮助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创作与活动紧紧胶合在一起,文艺的运用最为突出。戏剧最引人瞩目,如鹿地亘的《三兄弟》的演出,就从桂林轰动到重庆。诗歌活动别开生面,反战同盟将其拓展到了前线,竟与碉堡里的日军互动起来。散文总是与抒情为伴,叙所见,感所闻,与形势发展同步,充满了激情和正义。小说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是纪实长篇《活着的兵》,客观地、真实地描写了前线的日军状况。文论直指日本军国主义者,称他们掌控日本后,日本的文学、文艺、文化都成了侵略的工具。这些令人尊敬的日本友人深爱着自己的故土,同时又渴望隔海相望而又同文同种的两个民族和睦相处,期盼着纷争不已的世界有持久的和平。
文天行
关键词:友人文艺反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