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采用DTI技术,定量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上运动神经元(UMN)的受累情况。方法运用GE 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15例临床确诊及拟诊的ALS患者和12例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者进行了全脑DTI扫描。分别计算双侧大脑皮层下白质、皮质脊髓束及胼胝体各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并与多种临床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LS患者脑内的FA值在双侧中央前后回皮层下白质、放射冠、内囊后肢后部、大脑脚及胼胝体各部较正常对照者显著下降;而相应部位的MD值无显著变化。FA值与ALSFRS及最大手指敲击率呈正相关,与病程、年龄及病情进展速度呈负相关;MD值与ALSFRS、病情进展速度及年龄呈负相关,而与其他临床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以通过定量检测ALS患者脑内FA及MD值的变化帮助确定上运动神经元的受累情况,尤其是在临床诊断不是很明确时。 薛艳萍 翟仁友 谭可 顾华 张芳 张媛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 扩散张量成像 上运动神经元 AI辅助软件在胸部CT肋骨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软件在胸部CT肋骨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6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53例,均在1~3个月内完成2次CT扫描,以第二次复查中明确骨痂形成作为诊断肋骨骨折的金标准,对比分析第一次CT检查人工诊断和AI软件辅助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及诊断时间的差异。结果:人工诊断与金标准比较(Z=-2.975,P<0.05,R^(2)=0.880),二者高度相关;AI软件辅助诊断与金标准比较(Z=-2.123,P<0.05,R^(2)=0.699),二者中度相关。AI软件辅助诊断与人工阅片的时间分别为(1.57±0.44)min和(4.42±0.9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软件辅助诊断与金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与人工诊断相比极大缩短了诊断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肋骨骨折的首选辅助诊断方式。 徐海旺 李大胜 王娜娜 张媛关键词:CT 人工智能 肋骨骨折 胸部 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在冠状动脉(冠脉)CTA(C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CTA和冠脉造影术(CAG)66例(三大主支共198支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CTA图像分别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和AI辅助诊断软件进行处理,评价AI辅助诊断软件在冠脉疾病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结果:①AI辅助软件自动对CCTA图像一键式重建分析并生成报告,用时约为人工用时的2.1%。②以CAG为金标准,AI检测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8%、63.6%,检测狭窄程度≥25%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8%、71.7%;医师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4%、65.9%,检测狭窄程度≥25%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7%、84.8%;2种诊断方法对冠脉狭窄及狭窄程度≥25%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以医师诊断为标准,198支血管168个斑块中,AI辅助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和90.0%,AI辅助诊断与医师诊断一致性较高(K=0.752)。④AI辅助诊断还可对冠脉优势型及冠脉支架进行评估,与医师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I辅助诊断在冠脉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敏感度和准确性,极大提高了诊断效率,但仍有不足,可作为医师的辅助诊断工具。 王娜娜 李大胜 张媛 崔景景 于巍伟 徐海旺 宋燕丽 肖瑶关键词: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MSCT双期扫描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2007年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18例,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8例胃间质瘤均为恶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6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2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2例。结论:MSCT是目前GST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高树明 屈辉 张媛 霍志毅 李大胜关键词: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8 2007年 张媛 李大胜 屈辉关键词:多发骨髓瘤 多发骨转移瘤 肝脏的CT灌注成像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07年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功能成像的研究日益增多。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作为主要功能成像的一种,能准确、相对简洁的定量评估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扫描技术、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 张媛 孙永光 高树明 韩向君关键词:肝脏 CT灌注成像 血流动力学 胰尾部巨大囊实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一例 2006年 张媛 张芳关键词:胰尾部 乳头状 囊实性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上腹部肿物 左上腹 脑卒中MRI研究领域前100篇高被引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5年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MRI在脑卒中领域应用的前100篇高被引论文,旨在探讨MRI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CC)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2月2日有关MRI和脑卒中相关文献,纳入前100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国家(地区)和机构、国际合作、共引参考文献、共现关键词和突发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100篇文献发表在1991-2020年,展现出明显的发表趋势波动,其中2003年发文量最高,整体遵循“驼峰曲线”模式,2020年文献年度被引频次达顶峰。100篇共784位作者,依据赖普斯定律有65位核心作者,其中Warach和Parker在作者合作网络中居核心地位。哈佛大学以11篇文献发表量领先,匹兹堡大学等7个机构并列第2。共同发表文献的国家分布分析显示,美国以显著的发文量和合作网络密度在MRI和脑卒中研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CiteSpace软件的双图叠加功能揭示了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间的高互引频率和密切关联性。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揭示了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技术应用,以及认知功能与康复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三大主题,展现了神经影像学技术在理解大脑功能、诊疗神经系统疾病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中的核心作用。结论:MRI技术在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呈上升趋势,尤其在脑卒中的诊断、疗效评估及神经损伤和修复机制的个性化、客观和精准分析方面。研究重点包括静息态、任务态MRI与PET-CT等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综合分析揭示了脑卒中领域内MRI应用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以及医学、生物学与神经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深入理解大脑功能、疾病机制及其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王娜娜 于卫永 张媛 于巍伟关键词:脑卒中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颈椎动态MRI评估颈椎椎管变化 被引量:19 2007年 目的采用颈椎动态 MR 扫描,观察椎间隙水平硬膜囊前后径(DSD)的变化,了解活动状态下各退变因素对椎管的影响。方法对临床拟诊颈椎管狭窄的35例患者行中立位及不同伸屈角度矢状面T_2WI,测量 DSD,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中立位相比较,35例患者小角度前屈致 DSD 减小者8例,大角度前屈致 DSD 减小者9例,后伸位致 DSD 减小者28例。其中,后伸位及中立位 DSD 在 C2~3节段分别为(10.1±1.1)mm 和(10.8±1.0)mm(t=2.970,P<0.05),在 C3~4节段分别为(8.8±1.2)mm 和(9.2±1.2)mm(t=4.636,P<0.05),在 C4~5节段分别为(7.8±1.5)mm 和(8.1±1.5)mm (t=3.64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动态 MR 检查有利于反映颈椎退变因素所导致的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的真卖隋况,后伸位可作为首选补充检查。 张芳 张媛 高树明 李大胜 牛学明 刘涛 顾金祥 屈辉关键词:颈椎病 椎管狭窄 磁共振成像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内病变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采用1H-MRS技术,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脑内相关代谢物NAA、Cho及Cr的含量,用以判定ALS病人的上运动神经元(UMN)是否受累。方法运用GESigna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点分辨波谱分析法(PRESS)行2D多体素1H-MRS扫描,沿锥体束的走行方向,定量检测ALS病人与正常人各相关脑区内NAA、Cho及Cr的含量,计算出NAA/Cr及Cho/Cr的比值,并将其与反映上运动神经元(UMN)功能的最大手指敲击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性别、年龄相当的正常人相比,ALS病人的NAA/Cr比值在右侧大脑脚区、左侧内囊后肢前部及左侧中央后回处显著降低(P<0.05);②Cho/Cr比值在右侧内囊后肢后部、放射冠前、后部、中央前、后回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放射冠前部的NAA/Cr与左手的最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而放射冠后部的Cho/Cr与双手平均的最大手指敲击率显著相关。结论1H-MRS技术可以检测ALS病人相关脑区NAA/Cr及Cho/Cr比值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别,提示ALS病人脑内确实存在着神经元的变性或缺失,同时表明1H-MRS技术可客观、定量地反映UMN的功能。 薛艳萍 翟仁友 谭可 顾华 张芳 张媛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 磁共振波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