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岳钰

作品数:20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气化
  • 3篇地下气化
  • 3篇煤炭地下气化
  • 3篇各向异性
  • 3篇反演
  • 3篇HTI介质
  • 3篇储层
  • 2篇弹性阻抗
  • 2篇地震
  • 2篇地震波
  • 2篇地震检测
  • 2篇叠前
  • 2篇震波
  • 2篇盆地
  • 2篇裂缝型
  • 2篇裂缝型储层
  • 2篇煤层
  • 2篇静校正
  • 2篇黄土
  • 2篇黄土塬

机构

  • 10篇国家工程研究...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7篇喻岳钰
  • 4篇杨长春
  • 3篇邢春颖
  • 3篇王峰
  • 3篇王真理
  • 3篇吴萍
  • 2篇陈雨红
  • 2篇曹代勇
  • 2篇王彦飞
  • 2篇杨劲
  • 2篇孙福利
  • 2篇杨晓
  • 2篇李波涛
  • 1篇李翔
  • 1篇甘嫦华
  • 1篇刘曰武
  • 1篇彭宏钊
  • 1篇李曙光
  • 1篇李忠百
  • 1篇魏振吉

传媒

  • 6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力学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3
  • 2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19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气化腔侧壁煤岩试样渗透性的实验模拟测试装置
本申请涉及一种气化腔侧壁煤岩试样渗透性的实验模拟测试装置。本申请的装置包括密封壳、试样容纳腔、第一匀化处理器、第二匀化处理器、等间隔地设置的多列出口通道、流动管路、流体供给设备、第一压力控制器、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以及...
方惠军丁玖阁喻岳钰刘曰武檀晓改王峰葛腾泽刘猛李龙龙郑太毅
基于静校正模型的速度场基准面转换方法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从基准面静校正技术和CMP参考面的定义出发,对速度场从CMP参考面转换至统一基准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静校正模型中高速顶界面或中间参考面在时间域和深度域均具有确切定义的认识,提出并实现了从CMP参考面至高速顶界面或中间参考面的介质剥离,从高速顶界面或中间参考面至统一基准面的常速介质充填的速度场基准面转换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速度场从CMP参考面到统一基准面的转换问题,为充分利用地震速度信息建立时深转换速度场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具备明确的物理意义,所获得的统一基准面速度具有较高的时深转换精度,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新探区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喻岳钰曹代勇彭宏钊邢春颖
关键词:均方根速度
深部煤岩储层地质力学影响机制及控制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吉区块为例
2025年
深部煤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微构造、顶底板岩性组合、煤层厚度、夹矸厚度对其应力影响机制不清,制约了差异化气藏工程设计、大规模压裂改造设计参数优化和单井产量的大幅提升。首先,采用三轴抗压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三轴抗剪试验及阵列声波测井曲线,探究静态岩石力学参数单井分布特征;然后,通过差应变试验方法明确研究区煤层、顶底板现今地应力大小;最后,基于力学试验结果,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应力模拟,以获得不同微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煤岩厚度和夹矸厚度等因素对深部煤储层的应力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基于岩石力学试验,研究区深部煤岩样品的煤岩平均弹性模量为7.19 GPa,平均泊松比为0.32,平均抗张强度为2.68 MPa,平均垂向应力为51.78 MPa,平均最大水平主应力为43.66 MPa,平均最小水平主应力为37.57 MPa。②数值模拟表明煤岩微构造、煤层厚度和顶底板岩性组合等对煤岩地应力均有较大影响,在相同顶底板条件下,煤层从正向微构造向负向微构造转变的过程中,煤层最小水平主应力逐渐增大,负向构造部位地应力大于正向和平缓微构造部位,随着煤层与围岩力学性质差异性的增大,煤层地应力呈减小趋势,且减小幅度依次为负向构造>正向构造>平缓区;③鄂尔多斯盆地深层8号煤的6种顶底板岩性组合中,顶板灰岩-底板砂岩组合下的煤岩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小,顶板泥岩-底板泥岩组合下的煤岩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顶底板与煤层力学性质相差越大,煤岩应力值越小;④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大,煤岩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总体呈增加趋势,厚度变化对厚度小于4 m的薄煤层的应力影响更为敏感,当煤层厚度大于4~6 m后,水平主应力、水平主应力差增幅趋于平缓,故建议水平井开发的深部煤层厚度下限为4 m;煤层厚度�
闫霞熊先钺徐凤银喻岳钰喻岳钰王峰李曙光冯延青王峰魏振吉
关键词:地质力学岩性组合微构造夹矸地应力鄂尔多斯盆地
裂缝型储层地震检测方法综述被引量:34
2010年
裂缝型油气藏在新增储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准确预测裂缝发育带是评价裂缝型储层的前提,更是裂缝型油气藏提高勘探效率和开发水平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裂缝型储层的理论介质模型;重点研究了国内外较成熟的裂缝型储层地震检测方法,如纵波振幅、速度、旅行时、和波阻抗检测,横波检测以及多波多分量检测等地震技术.纵波资料对裂缝的敏感度不够,而横波资料勘探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在进行裂缝型储层检测时,比较普遍使用包含有纵、横波信息的转换波勘探,尤其在海上勘探方面,已经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然而,地震检测方法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岩芯露头、测井、以及VSP资料,才能更有效地预测裂缝型储层.
杨晓王真理喻岳钰
关键词:裂缝型储层各向异性地震波HTI介质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储层预测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例被引量:9
2018年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常规的储层预测方法已不能满足精细开发井位论证的要求。为此,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区块下二叠统山西组2~3亚段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储层进行精细沉积微相刻画,结合古地形分析山2~3亚段下砂岩发育的地质主控因素,研究主河道的分布规律,基于压制煤层强反射、90°相位转换等特殊处理方法,进行敏感属性优选和多属性地震相分析,精细刻画砂体分布,最终形成沉积微相控制下煤系地层致密砂岩气储层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大宁—吉县区块山2~3亚段发育2条北西—南东向主分流河道带,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该微相砂体在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特征上有着很好的对应性;(2)压制煤层强反射结合90°相位转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对储层的识别能力;(3)山2~3亚段下砂岩沉积受太原末期古地形控制,砂体发育时其对应的反射结构表现为一般呈顶平底凹或顶凸底凹的透镜状;(4)单井微相标定后开展多属性地震相分析有利于地质解释,减小单一地震属性地质解释的多解性。结论认为,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大宁—吉县区块储层预测工作的精确度,为该区块下一步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井位论证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永洲文桂华李星涛常益行喻岳钰喻岳钰时小松李翔赵跃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煤系地层储集层预测
一种煤炭地下气化与热解一体化油氢联产系统和方法
一种煤炭地下气化与热解一体化油氢联产系统和方法,所述系统包括:下层煤层水平气化通道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注入井的气化剂,并进行气化,气化后得到粗煤气经过所述连接通道传输到所述上层煤层水平热解通道;所述上层煤层水平热解通道用于...
刘猛丁广超王创业檀晓改刘丹璐范垂钢徐小虎李松庚喻岳钰高尔斯
地震资料叠前储层预测综合研究--以辽中凹陷东二下段浊积扇气藏为例
喻岳钰
关键词:AVO分析弹性阻抗反演
裂缝型储层地震检测方法综述
裂缝型油气藏在新增储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准确预测裂缝发育带是评价裂缝型储层的前提,更是裂缝型油气藏提高勘探效率和开发水平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裂缝型储层的理论介质模型;重点研究了国内外较成熟的裂缝型储层地震检测方法,如纵...
杨晓王真理喻岳钰
关键词:裂缝型储层各向异性地震波HTI介质
文献传递
瞬时频域衰减属性及其在碳酸盐岩裂缝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09年
基于AVO梯度、走时及速度的纵波方位角裂缝检测已有较多研究和应用.由于裂缝及所含流体的综合作用,碳酸岩裂缝性储层的地震响应具有高频衰减、频带低移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特点,因此应用衰减属性进行裂缝预测具有重要价值.基于小波变换计算的瞬时频域振幅谱及以此为基础提取的衰减属性,由于在时域和频域都有较好的分辨率能力,能够准确地刻画出碳酸岩裂缝性储层的非均质性.结合三维地震纵波数据的分方位角处理和分析技术,可以由方位衰减属性估算裂缝相对密度.对Z区下古生界潜山碳酸岩储层进行的裂缝预测表明,由衰减梯度和85%能量比频率两种属性导出的裂缝发育密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与实际情况符合.
喻岳钰杨长春王彦飞吴萍
关键词:裂缝小波变换碳酸盐岩
黄土塬区模型约束折射静校正技术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黄土塬区地形起伏剧烈,低降速层厚度和速度横向变化大,表层结构复杂,折射波静校正表层模型建模困难,静校正问题突出.本文通过黄土塬区表层结构规律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初至走时层析求取近地表速度、以等速度界面近似高速顶界面的表层模型约束建模方法;在基准面静校正概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基岩顶界面、层析速度收敛面等不同折射面解释方案对静校正量、标志层反射时间及平均速度的影响,结合实际钻井资料证实了在黄土塬区以基岩顶界面作为折射面能够获得正确的静校正量、标志层反射时间与平均速度.
喻岳钰曹代勇邢春颖杨劲
关键词:黄土塬折射波静校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