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学标志物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清学标志物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6例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栓调节蛋白、炎症细胞因子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因素。结果重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患者收缩压、年龄、血栓调节蛋白、CRP、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患者(P<0.05);重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患者血栓调节蛋白、CRP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患者(P<0.05);3组性别、吸烟比例、透析时间、Kt/V、血脂指标、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前进法分析结果显示,血栓调节蛋白和IL-6水平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独立正相关(P<0.05);行血液透析患者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CRP、IL-1β、IL-6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28,0.31,0.35,0.30,P=0.00,0.00,0.00,0.01);同时重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患者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和轻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组(P<0.05);重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无和轻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前进法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升高与行血液透析患者远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独立相关,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可能协同加快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 吴杰闭雄杰廖婷婷黄龙骆字验
- 关键词:血液透析颈动脉内中膜血清学标志物心血管疾病
- 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贫血的影响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使用高通量透析器进行血液透析 ,了解高通量透析在纠正尿毒症患者贫血中的作用。方法 :将 36例维持性血液透患者随机分成高通量透析组 (n =19)和低通量常规透析组 (n =17)。高通量透析组采用高通量透析器 F6 0 ,常规透析组采用低通量透析器 F6 ,进行血透共半年 ,监测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血清白蛋白 (AL B)、血肌酐 (Scr)、尿素氮 (BUN )。结果 :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 ,半年后与常规透析组比较 ,高通量透析组 Hb、Hct、AL B显著升高 ,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透析组。结论 :高通量透析可以减轻维持性血透患者贫血。
- 吴杰骆字验黄龙高晓春
- 关键词:高通量透析器常规透析贫血ALB维持性血透
- 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对长期血透导管内血栓预警的意义
- 2019年
- 随着长期血透导管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广泛使用,导管内血栓形成已成为了影响尿毒症患者生存率、住院率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寻找一种早期预警指标,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PTS(血栓前状态)指的是能影响机体的天然抗凝与促凝系统,是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等出现改变所导致的促进血栓产生的病理状态[1]。在形成动静脉血栓前,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能起到早期预警作用,这方面已得到广泛研究应用。但在血透领域中针对长期血透导管内血栓形成,PTS分子标志物的动态变化的研究少有报道。本文旨在综述长期血透导管内血栓的成因及与之相关的PTS分子标志物的研究与进展,进而探索PTS分子标志物在长期血透导管内血栓的预警作用,为早期应用药物防治导管内血栓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延长长期导管的使用寿命,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长期血透导管内血栓形成前、后及治疗前、后会有显著的动态变化,可作为长期血透导管内血栓的预警标志并起到指导防治的意义。
- 吴杰闭雄杰廖婷婷黄龙秦雁雄
-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
- ESRD患者透析后感染所致住院事件发生危险因素探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透析后感染所致住院事件发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2020年06月于我院行透析治疗ESRD患者共387例临床资料,随访12个月内出现因感染所致住院事件108例,比较住院和未住院组临床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ESRD患者透析后感染所致住院事件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住院和未住院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情况、吸烟情况、首次透析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HGB)水平、红细胞(RBC)计数及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GB水平、Alb水平及首次透析后住院时间与ESRD患者透析后感染所致住院事件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和低HGB水平均是ESRD患者透析后感染所致住院事件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SRD患者透析后感染所致住院事件发生与高龄、低HGB水平间密切相关。
- 吴杰廖婷婷黄龙秦雁雄韦美菊
-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住院
- 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后尿激酶早期应用对预防导管血栓性并发症的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后尿激酶早期应用对预防导管血栓性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接受长期血透导管植入术的血液透析12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观察组应用尿激酶与肝素混合液于手术结束时封管并于每两周定期封管。对照组应用肝素于手术结束时单纯使用肝素液封管,应用尿激酶与肝素混合液于术后两周封管并每两周定期封管。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通畅性指标、导管功能不良情况、因导管功能不良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情况以及用药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平均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功能不良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因导管功能不良而产生的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用药毒副作用发生率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后尿激酶早期应用对预防导管血栓性并发症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吴杰廖婷婷秦雁雄黎丽芳
- 关键词:尿激酶肝素毒副作用
- IgA肾病患者血脂水平与TCRCα-575A/G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血脂水平与T细胞受体保守域α链基因(TCRCα)-575A/G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法鉴定IgA肾病患者基因型,检测IgA肾病患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计算TG/HDL-C。统计IgA肾病患者TCRCα-575基因型分布;统计不同TCRCα-575基因型患者TG/HDL-C、TG、HDL-C水平;根据TG/HDL-C结果,将患者分为TG/HDL-C高组(≥1.385)及TG/HDL-C低组(<1.385),比较两组TCRCα-575基因型分布情况;根据TG水平将患者分为TG异常组(≥1.7 mmol/l)及TG正常组(<1.7 mmol/L),比较两组TCRCα-575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261例IgA肾病患者检出AA基因型48例、GG基因型90例和AG基因型123例。不同TCRCα-575基因型患者TG/HDL-C、TG水平比较,AA基因型患者0.05)。TG/HDL-C高组TCRCα-575 AA基因型占比(8.1%)、GG基因型占比(31.4%)低于TG/HDL-C低组,AG基因型占比(60.5%)高于TG/HDL-C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异常组TCRCα-575 AA基因型占比(7.4%)、GG基因型占比(32.1%)低于TG正常组,AG基因型占比(60.5%)高于TG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A肾病患者血脂水平与TCRCα-575A/G基因型相关,TG水平、TG/HDL-C异常者多为AG基因型,TCRCα-575A/G基因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应答、炎性反应间接影响机体脂质代谢,但其对血脂水平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临床工作者开展大量分子实验进行研究。
- 秦雁雄吴杰黎伟薛超
- 关键词:IGA肾病T细胞受体基因多态性血脂
- 胰岛素轮换注射卡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安全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腹部星期定位胰岛素轮换注射卡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的注射安全性。方法2013年1—9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13年1—4月入院者为对照组,62例,2013年6—9月入院者为胰岛素轮换注射卡组(简称注射卡组),66例,注射卡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腹部星期定位胰岛素轮换注射卡。入院2周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注射安全规范缺失情况,3个月时间终点时对血糖达标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注射卡组胰岛素注射安全规范缺失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得分分别为0.59±0.14和2.67±0.21(P〈0.01),胰岛素轮换注射卡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率(84.9%)优于对照组(61.3%)、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78.8%)优于对照组(56.5%)(均P〈0.01),而注射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1.5%)低于对照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部星期定位胰岛素轮换注射卡,在提高胰岛素注射规范轮换部位依从性、降低患者胰岛素注射安全规范缺失情况、提高血糖达标率、降低局部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何煜杨丽吴杰张琰刘英凤李乃适
- 关键词:胰岛素注射
- 吲哚布芬与阿司匹林治疗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疗效分析
- 2020年
- 研究对象为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分析评价阿司匹林、吲哚布芬两种药物用于治疗患者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吲哚布芬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比较3组透析过程中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凝血功能变化。结果:三组的导管功能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3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均可用于血液透析长期导管功能不良,吲哚布芬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 廖婷婷吴杰黄龙鲁艳秦雁雄
- 关键词: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导管功能不良吲哚布芬
- 肾活检术斜角进针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 2022年
- 随着临床病理组织检查技术的发展,肾穿刺活检术作为早期肾脏病患者最重要的检查项目,对准确诊断及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病理学依据。国际上经皮肾活检术常规采用穿刺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直角进针法及穿刺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法两种,近些年也有改用普通探头替代穿刺探头的。根据病理学的要求,所有报道的肾穿刺活检术均至少穿刺取材两次,以穿取出两条肾组织送检,满足病理需要。但穿刺越多,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如何保证成功率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探索一种安全有效并具有推广前景的肾穿刺活检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部分文献报道及我院经皮肾活检经验,采用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一次取材法,穿取的肾组织不仅可满足病理需要,即使取材的肾组织长度>1.5cm,与上述方法比较,并发症亦可显著减少。本文旨在综述经皮肾活检术历史、技术设备的更新、方法的改良及我院肾活检穿刺的经验,探索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对于经皮肾活检术其他方法的优势,为推广此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结论: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相对常规经皮肾活检术,取材方面可达同样效果,而并发症可显著减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经皮肾活检术。
- 吴杰
- 关键词:肾活检术超声探头
- 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研究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医院拟行肾活检穿刺术的15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肾脏病变患者,以简单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斜角一次取材组、斜角两次取材组和直角两次取材组,每组50例。分析对比3组穿刺结果、取材长度和所获肾小球数目结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斜角一次取材组取材长度短于斜角两次取材组和直角两次取材组(t=9.898,t=5.849;P<0.05),所获肾小球数目少于斜角两次取材组和直角两次取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2,t=4.207;P<0.05);3组取材长度和所获肾小球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12,F=18.073;P<0.05)。斜角一次取材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斜角两次取材组和直角两次取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1,x^(2)=12.253;P<0.05),3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36,P<0.05)。结论:普通探头配支架超声引导下斜角进针肾活检术一次取材法穿刺成功率较高,可以获得满意取材结果,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
- 吴杰廖婷婷黄龙覃惠萍王高兴秦雁雄韦美菊
- 关键词:肾穿刺活检超声引导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