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峰
- 作品数:9 被引量:66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脂肪肝供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5年
- 供肝脂肪变是肝移植供体的常见病理改变类型,直接影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恢复。综述了脂肪肝供体的病理特点、评估标准、对肝移植术后的影响以及脂肪肝供体的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旨在共同探讨在肝移植中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脂肪变供体。
- 曹海洋吴晓峰林栋栋
- 关键词:脂肪肝肝移植
- 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道狭窄的病因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胆道狭窄(NAB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年肝移植病例175例,对早期(2004年1月-2006年12月)93例与后期(2007年1月-2010年12月)82例的2组患者发生NABS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血型、是否保留T管、急性排斥反应、胆道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Child-Pugh评分、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和术后1周平均肝动脉血流)进行分析,每组按照是否发生NABS再分为2个亚组(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发生NAB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非吻合口胆道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是否发生胆道感染、是否留置T管和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在后期,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NABS发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早期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NABS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早期肝移植导致NABS的危险因素通过围手术期的治疗干预,可以规避胆道感染和留置T管,降低NABS的发生。而后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虽然降低,但其对NABS的影响仍然明显。
- 吴晓峰林栋栋
- 关键词:肝移植
- 经静脉尿激酶溶栓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评价经静脉尿激酶溶栓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63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PVT患者,分别给予抗凝、祛聚治疗及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PVT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治疗效果,溶栓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抗凝、祛聚组(P<0.01)。结论对于脾切除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祛聚治疗仍发生PVT的患者,经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作为一种补救性治疗手段,可取得较好效果,且方法相对简便,可行性强,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 伏志王鑫张媛媛张静王璐吴晓峰臧运金林栋栋
- 关键词:脾切除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
- 保留供体胃十二指肠动脉供应胆管分支对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肝外胆管狭窄发生率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观察保留供肝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端3cm对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肝外胆管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探讨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肝外胆管狭窄的病因。方法改良修整肝动脉方法 ,对170例接受原位肝移植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肝外胆管狭窄发生的原因。结果保留供肝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端3cm后非吻合口肝外胆管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保留供肝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端是肝移植术后非吻合口肝外胆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改良的修整供肝动脉方法可行性好,保留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端3cm后可以增加肝移植术后肝外胆管血供,减少非吻合口肝外胆管狭窄发生。
- 吴晓峰戴洁陈亚亮赖威林栋栋郭庆良武聚山王孟龙卢实春李宁
- 关键词:肝移植胃十二指肠动脉
- 雷帕霉素对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生存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细胞癌(HCC)肝移植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12年1月北京佑安医院移植中心收治的90例符合米兰标准的HCC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是否加用雷帕霉素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初始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甲泼尼龙(Pred);维持期免疫抑制方案为:FK506+/-MMF。雷帕霉素组45例,初始免疫抑制方案同对照组;维持期免疫抑制方案为:FK506+雷帕霉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至随访结束时,对照组45例,死亡11例,其中因肿瘤复发死亡9例;雷帕霉素组45例,死亡4例,其中因肿瘤复发死亡2例。对照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72.6±5.8)月,明显低于雷帕霉素组[(84.0±4.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5%和97.8%(P=0.11),76.5%和97.8%(P<0.05),73.6%和91.2%(P=0.06),73.6%和87.0%(P=0.20);术后1、2、3、5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1.6%和97.7%(P<0.05),73.7%和97.7%(P<0.05),73.7%和88.1%(P=0.15),73.7%和88.1%(P=0.15);术后1、2、3、5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3.3%和2.2%(P=0.11),18.6%和2.2%(P<0.05),21.6%和2.2%(P<0.05),21.6%和6.8%(P=0.06)。结论雷帕霉素能够显著提高符合米兰标准的HCC患者肝转移术后生存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并提高其术后生存率。
- 赵晓飞臧运金卢实春王孟龙林栋栋武聚山孙莉波吴晓峰李宁
- 关键词:肝移植米兰标准肝细胞癌雷帕霉素生存率
- 成人肝移植术后细胞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经验被引量:5
- 2015年
- 本文回顾了8例成人肝移植术后细胞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表现,详细描述了此病的发病时间、发病特点、病程经过及预后,并介绍了本中心对GVHD患者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旨在加深对肝移植术后GVHD的了解。
- 曹海洋吴晓峰
- 关键词:肝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护理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接受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83例脾切断流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3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门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与对照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4例脾切断流术后患者发生门静脉血栓,发生率53.01%;血栓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直径、脾脏容积、脾切除前后门静脉流速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0.017、0.013、0.030),是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前后门静脉流速差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而手术前、后的门静脉血流流速,门静脉压力变化,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血小板最高值与门静脉血栓形成均无关。结论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需个体化。
- 吴晓峰伏志刘召波孟健李传云林栋栋
- 关键词:肝硬化脾切除术静脉血栓栓塞
-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被引量:7
- 2014年
- 1963年Starzl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术,至今已逾50年。随着手术技术日臻完善,多种高效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以及对肝脏基础疾病预防、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肝移植术后生存率明显提高,但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却依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加之目前抗菌药物滥用,耐药菌不断被检出,以及新发流感病毒的出现,使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问题受到肝移植医生们的关注。
- 吴晓峰林栋栋
- 关键词:肝移植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生存率基础疾病耐药菌
- 微血管铸型法对肝外胆管血液供应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合并症的发生机制提供胆管血液供应理论及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乳胶血管内注射技术对遗体捐献的尸体,进行肝外胆道系统血管铸型。结果肝外胆管的血供来源主要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及胆囊动脉等,并形成上下相连的纵向吻合支,其中9.6%(3/31)的铸型标本中段存在明显的血管缺如区域。结论肝移植合并症与肝外胆道的血液供应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 戴洁陈亚亮刘国贞宋一志吴晓峰李宁
- 关键词:肝外胆管动脉供血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