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和林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教师
  • 2篇教育
  • 2篇角色
  • 2篇角色转变
  • 2篇教师角色
  • 2篇教师角色转变
  • 2篇哈佛燕京学社
  • 2篇翻译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竞争
  • 1篇学术竞争力
  • 1篇译本
  • 1篇战时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学
  • 1篇人文学科
  • 1篇师能
  • 1篇适应选择论
  • 1篇数字教育

机构

  • 9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吴和林
  • 2篇马敏
  • 1篇陈敏

传媒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教育财会研究
  • 1篇中小学校长
  • 1篇华中人文论丛
  • 1篇中国教育信息...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抗战期间,华中大学辗转桂林,西迁至云南大理喜洲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迁校入滇后,在哈佛燕京学社及当地社会的支持下,华中大学教师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和社会等实际情况,运用国际通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调查、语言和文化研究,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高校相关学者所做的研究共同构成了抗战时期西南边疆问题研究学术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敏吴和林
关键词:抗战时期哈佛燕京学社边疆研究
哈佛燕京学社与华中大学人文学科历史关系述略被引量:3
2017年
哈佛燕京学社系近代第一个专门推动中美大学之间开展学术合作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其宗旨是促进中美两国高校的中国学研究。除了其主要资助的六所教会大学外,哈佛燕京学社从1937年起始资助华中大学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受其资助的教授们所取得研究成果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高度认可。在西迁大理喜洲期间及战后重返武昌时期,虽因抗战影响而颠沛流离,但华中大学文史哲学科实力不降反升,影响不可谓不大,而受其资助的学者个人学术生涯则从中受益匪浅,大多成长为一代学术巨擘。本文拟对这一段鲜为人知的中美学术合作史作一初步钩沉,在铭记历史的同时,以期进一步推动当代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与互鉴。
马敏吴和林
关键词:哈佛燕京学社人文学科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发展的重点方向
2025年
智能时代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使教师角色转变与发展成为教育变革中的关键议题。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围绕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能力等方面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会议凝聚了各位专家多元化、创新性、前瞻性的观点,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开拓性探索与能力发展的全面性突破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策略参考。
吴和林杨会云
关键词:角色转变伦理挑战
智能时代教师发展新图景——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综述
2025年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重构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角色与能力结构正经历系统性重塑。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召开的“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围绕教师如何应对技术融合、能力重构与伦理治理等关键议题,开展多层次、跨领域的交流对话。基于对会议内容的系统梳理与分析,提炼当前教师专业角色变迁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驱动因素,归纳能力结构重构过程中的关键趋势与突出问题,探讨教育技术伦理风险与教师责任边界问题。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师正从“知识传授者”向“教育建构者”转型,数字素养则日益成为其专业能力体系的重要支撑。但在面对前沿技术理解不足、伦理判断机制尚未健全等现实困境时,教师角色的系统性重塑仍面临诸多挑战。会议所凝聚的多元观点与实践路径,可以为理解智能时代教师发展的系统逻辑与改革方向提供重要参考。
陈敏杨会云吴和林周驰
关键词:数字教育教师发展教师角色转型教师能力提升
浸礼会塞兰坡差会在印度早期活动研究(1792-1847)
本文研究对象为英国浸礼会塞兰坡差会早期的传教活动,从1792年英国浸礼会成立至1847年塞兰坡早期传教士中最后一位传教士汉娜·马士曼(Hannah Marshman)逝世止。英国浸礼会作为基督新教第一个按照商业组织模式建...
吴和林
关键词:浸礼会传教士
马丁·路德与尤金·奈达翻译及翻译理论对比研究
2013年
马丁·路德与尤金·奈达在西方《圣经》翻译史,乃至整个翻译史中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国内对于这两位在《圣经》翻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翻译家的研究有厚此薄彼的情况。奈达及其翻译理论的自上世纪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翻译界的影响是任何西方翻译理论家难以企及的。与此同时,马丁·路德这位在德语版《圣经》上颇有建树的翻译家却鲜有关注。本文通过对比路德与奈达的翻译人生、《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总结了他们在《圣经》翻译及翻译理论方面的共性和差异。
吴和林
关键词:感觉化写实超现实童年经历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简·爱》的三个中译本
英国文学作品《简·爱》于上世纪30年代由李霁野先生第一次翻译成中文,成为家喻户晓的英国小说,而在那之后的80多年时间里,又有100多个中译本/(包括全译本、节译本、编译本以及中英文对照本/)相继面世。在如此众多的译品中,...
吴和林
关键词:《简·爱》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
文献传递
浅析中方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中的意义
优秀的师资是中外合作办学开展高水平教学和科研的核心.在“以强带弱”合作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中方教师作为师资力量的主体,全面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办学环节始终,承担着引进和内化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接...
吴和林刘硕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师队伍学术竞争力
金砖国家重点公派资助项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5年
本文着重考察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四国重点公派留学项目,从项目的政策制定、具体实施和后期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金砖国家公派资助政策的特点,指出了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制定或调整公派资助项目时应注重调研我国人才紧缺的实际,发挥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通过后期评估和人才引流回国政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吴和林张遗川
关键词:金砖国家公派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