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联 作品数:21 被引量:139 H指数:4 供职机构: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依据驱动基因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特定病理学特征选择最佳的一线免疫治疗:一项系统回顾和网状荟萃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背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可改善晚期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但缺乏对多种一线治疗直接比较的证据,这对临床决策的制定不利。为此,本研究通过网状荟萃分析对比了现有的一线治疗模式,旨在确定具有特定病理学特征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Clinical Trials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20-07-31。纳入比较的一线治疗包括化疗、抗血管生成、ICI以及联合治疗用于既往未治疗的ⅢB/Ⅳ期或复发的驱动基因野生型NSCLC患者的Ⅱ/Ⅲ期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共纳入26项RCT研究,患者16977例,总计18个方案。与无ICI方案的治疗相比,包含ICI的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OS;HR=0.82,95%CrI:0.72~0.93)。与单用ICI相比,ICI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HR=0.70,95%CrI:0.58~0.86),使OS略有延长(HR=0.90,95%CrI:0.79~1.05)。作为贝叶斯网状荟萃分析中排名最高的治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纳武利尤单抗加伊匹木单抗联合化疗较标准化疗加/不加贝伐珠单抗有显著的OS获益。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在改善OS、1年OS率以及非鳞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1%、非吸烟的和肝转移的亚组中排名首位,而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以及化疗是鳞癌、PD-L1<1%、伴脑转移的NSCLC患者的首选。此外,不含贝伐珠单抗的ICI治疗方案,如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加/不加化疗,与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以及贝伐珠单抗相比,OS获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双免相比,ICI联合化疗是晚期驱动基因野生型NSCLC最佳的一线治疗方案,两者协同增效可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任意2种不同排序方案的相对疗效全景图,为根据患者临床特征选择最佳一线ICI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Lei Sheng Jing Gao Qian Xu Xue Zhang Miao Huang Xin Dai Song Li 刘联关键词:抗血管生成 免疫治疗 精准医疗时代的晚期胃癌综合治疗 被引量:3 2017年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晚期胃癌发病率高,药物治疗有效率低,预后差。目前,在肿瘤治疗全面进入精准医疗时代的大形势下,化学治疗虽然进入瓶颈期,但仍是晚期胃癌综合治疗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胃癌分子分型及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晚期胃癌治疗也逐渐进入靶向治疗、精准医疗与免疫治疗时代。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上述四大治疗策略进行分层或联合治疗,有可能实现个体化治疗,获得最大生存受益。 张娣 孙亦挺 赵泽毅 李松 刘联关键词:胃肿瘤 化学治疗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应用时长之思辨 被引量:7 2022年 以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但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应用时长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治疗有效的患者是用够一定的时长停止,还是越长越好?病情进展的患者是否要立即停药,还是可以继续应用?同时考虑到免疫治疗独特的不良反应、有限的有效率及较高的治疗费用等临床实际问题,免疫治疗应用的合理时长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结合免疫治疗的原理、现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中应用时长的研究数据等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免疫治疗的起点-应用时机、终点-停药时机以及延长指征的分析,探讨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时长,以期为患者的精准治疗和更多获益提供依据。 刘延国 王秀问 刘联腹膜转移癌的发病机制与免疫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2025年 腹膜转移癌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表现,其复杂的病理特征和独特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使传统治疗效果有限。目前,腹膜转移癌的免疫治疗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聚焦新免疫靶点开发,局部与全身用药方式相结合,通过单细胞基因组学和空间转录组技术揭示肿瘤微环境特征,并借助人工智能筛选适用人群,有望有效改善患者生存。 纪淳望 李松 刘联关键词:腹膜转移癌 免疫微环境 细胞疗法 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通过EGFR激活卵巢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 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研究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对卵巢癌细胞Akt及其上游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信号的激活及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基于卵巢癌细胞株CaOV-3构建Ca2+依赖性细胞粘附模型;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法检测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对PI3K-Akt的激活;同时通过阻断该通路的关键组分观察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E-钙粘素介导的细胞粘附可激活卵巢癌细胞内部的EGFR-PI3K-Akt信号通路;(2)应用E-钙粘素抗体或PI3K抑制剂处理的CaOV-3细胞株表现出生长受阻的现象,72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达73.5%和78.8%。结论E-钙粘素激活卵巢癌细胞EGFR-PI3K-Akt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有重要作用。干预该信号通路的关键组分显著抑制细胞生长,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干预靶点。 刘联 张昕 王秀问 黎莉 于学军 徐从高关键词:E-钙粘素 磷脂酰肌醇3-激酶 细胞粘附 信号转导 2021年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2 2022年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在过去的2021年,NSCLC各分期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为NSCLC诊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选择,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存预后。本文就早期、局部晚期和晚期NSCLC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陈谦 刘延国 刘联 王秀问关键词:免疫疗法 分子靶向治疗 第二代测序在肿瘤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高通量测序又称下一代测序(NGS)技术,即第二代测序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通量高、灵敏度高、信息量丰富、成本低等。NGS技术在基因组从头测序、重测序、转录组学测序及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NGS技术逐渐被应用于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分子分型、诊治手段及预后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基于NGS技术的肿瘤临床研究必将极大推动以基因大数据与个体化医疗为特征的现代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临床实践,给肿瘤患者的生存带来质的突破。 孙亦挺 张娣 赵泽毅 李松 刘联关键词:肿瘤 高通量测序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多器官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是一把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存的"双刃剑", 为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的同时,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不容忽视。尤其是ICI导致的多器官不良反应(MO-irAE), 临床表现尤为复杂, 危重患者占比较高, 临床认识和重视不足, 管理相对困难, 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合理应用激素等免疫调节剂、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开展严密监测和长期随访是控制MO-irAE的关键措施。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指标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MO-irAE的发生发展。全面把握MO-irAE的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及转归预后等情况, 深入了解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和预测因子, 有助于有效控制MO-irAE, 提高患者临床获益。 王秋实 徐瑞涛 李松 褚佳慧 刘联关键词:肿瘤 E-cadherin诱导的卵巢上皮细胞恶变模型的建立及其特征 2010年 目的建立E-cadherin诱导的卵巢上皮细胞早期恶变模型,并对其生长增殖等生物学行为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含人E-cadherin基因CDH1全长cDNA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利用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验证其E-cadherin的表达,然后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结果 CHO细胞转染CDH1基因后,高度表达E-cadherin蛋白,生长增殖水平显著提高,并具备了恶性细胞特有的非锚定依赖性生长的能力。结论构建了E-cadherin诱导的卵巢上皮细胞恶变模型,为卵巢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张红 刘联 董玲玲 杜超 马春红 韩丽辉 黎莉关键词:卵巢上皮细胞 恶变 PD-L1阴性及低表达晚期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晚期胃癌尤其是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阴性及低表达胃癌患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胃癌、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中文检索词,以“gastric cancer、immunotherapy、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PD-L1”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01-01-2024-02-01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有晚期胃癌患者参与的临床研究;(2)免疫治疗和生物标志物;(3)PD-L1和ICIs疗效。排除标准:重复、数据不全的研究。最终纳入文献63篇,其中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62篇。结果ICIs在晚期胃癌中得到广泛应用。总体来讲,PD-L1的表达水平越高,晚期胃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越好。而PD-L1联合阳性评分(CPS)低表达(CPS<5)的晚期胃癌患者中,ICIs是否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尚不明确。一方面,应将CPS<5人群进一步细分为CPS 1~4和CPS<1人群,前者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后者则很难获益。另一方面,由于PD-L1本身表达的异质性及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其免疫疗效预测价值有限,应结合其他生物标志物或临床特征进行判断。需要开展更大规模、更深入、更精准的研究,探索和优化PD-L1低表达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案。结论ICIs在晚期胃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PD-L1表达水平与免疫疗效密切相关,但不是唯一确定因素。ICIs在PD-L1低表达及阴性患者中的获益情况应区别看待,并需要大型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徐瑞涛 王秋实 李松 褚佳慧 刘联关键词:胃癌 PD-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