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策
- 作品数:61 被引量:200H指数:8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 WHO(2000)I级脑膜瘤切除程度术前预测参数探讨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WHO(2000)I级脑膜瘤术前MR I瘤-脑界面特征及与其相关的病理学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观察30个病例的术前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特征和瘤周脑水肿程度、术中肿瘤-脑界面手术分离度(Ilden分型)及术后相应部位脑组织病理学结果,对上述观察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Ilden分型与T2W I瘤周水肿级别(P<0.05)、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P<0.05)显著相关;Ilden分型是预测肿瘤脑侵袭的重要参数(P<0.05);T2W I瘤周水肿级别与肿瘤脑侵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不清晰则脑侵袭存在几率增加(P<0.05)。结论:术前依据瘤周水肿级别(MR I T2W I)、MR I脑脊液-血管周围间隙,可以预测瘤-脑手术分离度(Ilden分型)和肿瘤是否存在脑侵袭。
- 周岩余新光刘策
- 关键词:脑膜瘤肿瘤侵润磁共振成像
- 雌激素和他莫昔芬对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雌激素受体及表型蛋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雌激素(E2)和他莫昔芬(TAM)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雌激素受体(ER s)及表型蛋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应用浓度为10-9、10-8和10-7mmol/L的17β-雌二醇和浓度为10-8、10-7和10-6mmol/L的TAM作用于VSMC 24 h。RT-PCR法检测实验后VSMC ERα、ER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骨桥蛋白(OPN)mRNA表达情况。结果E2能够促进ERα、ERβ和α-SMA表达,同时抑制OPN表达,TAM可以阻断E2对ERα和ERβ表达的促进作用,并抑制其对α-SMA和OPN表达诱导。结论E2促进了体外培养的VSMC表达ER s增加,同时促进体外培养VSMC由合成型向收缩型转变,可被TAM阻断。
- 伍刚周敬安许百男刘策周青
-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颅内动脉瘤
- 虚拟现实系统对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虚拟现实系统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并探讨微创化策略。方法 15具(30侧)尸头标本行CT和MRI扫描,影像学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以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选择骨性标记点绘制圆柱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将圆柱直径缩小模拟手术路径微创化,观察并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所包含的解剖结构。结果虚拟现实系统模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手术路径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均由岩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乙状窦之间经过,包含部分乙状窦,不包含小脑半球。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岩骨骨性结构和静脉窦体积均小于微创化前(P=0.000);微创化前后后组脑神经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结论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微创化可在有效显露颈静脉孔区靶结构的情况下减少重要解剖结构的损伤。
- 汤可周青周敬安赵亚群刘策
- 关键词:颞骨岩部颈静脉显微外科手术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在人星形细胞瘤的表达--免疫组化研究
- 目的:研究人脑星型细胞瘤恶性程度、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与肿瘤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102...
- 刘策
- 关键词:尿激酶纤维蛋白溶酶星形细胞瘤
- 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大脑皮层血流灌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大脑皮层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 15例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于去骨瓣减压术后1周行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于水平位选择颅骨缺损直径最大层面图像划定感兴趣区,分别计算颅骨缺损区和对侧镜像区皮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意识清醒,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满意,无再次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颅骨缺损区皮层CBF和CBV的均值分别为91.12 ml·(100 g)-1·min-1和6.02 ml/100 g,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的均值69.22 ml·(100 g)-1·min-1和2.42 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骨缺损区皮层的MTT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扫描验证,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皮层脑组织血流灌注有增加的现象,为进一步病生理研究提供依据。
- 汤可袁小东周青周敬安赵亚群刘策
- 关键词:CT灌注成像血液灌注
- 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结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刘广韬常鹏飞刘策赵亚群
- 经翼点入路和经颞下入路切除杏仁核的虚拟现实显微解剖比较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比较经翼点和经颞下入路切除杏仁核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体(共30侧)头颅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颞叶包含解剖结构的三维影像模型,绘制圆柱模拟翼点和经颞下入路显露杏仁核。观察、测量和比较路径中经过解剖结构情况。结果翼点手术路径中,脑组织、大脑中动脉、蝶顶窦所显露体积:前缘>后缘;路径所显露体积:后缘>前缘。颞下手术路径中,路径和脑组织所显露体积:前缘>后缘。针对杏仁核前缘和后缘,手术路径和脑组织所显露体积:翼点入路>颞下入路。数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虚拟现实三维影像模型有助于量化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显露杏仁核的过程中,术野暴露和手术创伤情况,为微创手术提供指导信息。
- 周青汤可谢金娟周敬安赵亚群刘策
- 关键词:杏仁核虚拟现实
- 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研究先天性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入颅方式的解剖学特征。方法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分析23例寰枕融合患者颅颈交界CT数据。患者经CT增强扫描后,CT数据传送至由Amira软件和UNIX操作系统构成的三维可视化工作站,于工作站虚拟环境下分析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点。结果23例患者的46支椎动脉中44支三维影像重建满意,其中43支的解剖学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Ⅰ型:经融合的枕骨髁与寰椎侧块之间的独立骨孔入颅;Ⅱ型:经融合或未融合的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入颅;Ⅲ型:于融合后的枕骨大孔结构与枢椎关节间部之间入颅,同侧寰椎后半弓未发育或无明显残余后弓结构。另外1例特殊者,未经枢椎横突孔,于枢椎与C_3之间入椎管。结论寰枕融合时椎动脉多以几种有规律的方式入颅,入颅方式的不同与患者间骨性畸形的细节差别有一定关系,并且提示了寰枕融合胚胎期的病理变化过程差异。
- 刘策周定标余新光乔广宇孟祥辉
- 关键词:寰枕关节计算机断层扫描解剖学三维重建
- 胶质瘤组织Nogo-B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Nogo-B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胶质瘤组织79例,另选取其他手术切除的正常脑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Nogo-B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脑组织与胶质瘤间Nogo-B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1。胶质瘤中Nogo-B的表达在患者肿瘤直径和WHO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93和8.42,P<0.01;而在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go-B表达可能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可以作为一个治疗胶质瘤的新靶点。
- 刘策周青伍刚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免疫组织化学髓磷脂蛋白质类
- CT重建技术在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评估CT重建技术在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在螺旋CT轴位扫描的基础上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呈现(VR)以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加以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28例呈多种骨性畸形,包括寰枕融合、C2-3融合、齿状突不连等,不同兴趣区域需要相宜的重建方法。结论CT重建技术能够揭示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的细节特点,采用系统化分析策略可提高其临床价值。
- 刘策余新光周定标王新疆乔广宇孟祥辉
- 关键词:颅颈交界畸形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