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 作品数:54 被引量:34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关于教育本质观探讨的启示被引量:2
- 2006年
- 从对繁杂的教育本质观认识之理路分析入手,认为教育本质上应是以知识为媒介,促进人与知识双向发展的一种活动。教育只有走向人本身,只有触动人的灵魂,方能具有自身的灵魂,体现自身的价值。
- 刘旭刘金波
- 关键词:教育本质观知识
- “知之”“好之”“乐之”:中学地理学习三重境界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 2025年
- 中学地理学习境界是指中学生达成的地理学习综合程度或整体状态。明晰中学地理学习境界,对师生的教与学具有重要的统领与指引意义。基于《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典智慧,构建中学地理学习三重境界理论模型,旨在破解地理教育中知识碎片化与素养培育割裂的现实困境。“知之”“好之”“乐之”的三重境界是有机整体,内部重重进阶:学习动力由外部压力向内部驱动力发展,认知方式由接受演绎向发现归纳发展,素养层级由增知强能向核心素养发展。促进中学地理学习境界进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观念重构、载体创新和行为优化,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持。
- 张莲方陈婷刘旭
- 关键词:中学地理学习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关于师范教育教学机构设置体制的分析与思考被引量:1
- 2002年
- 教学机构是高等学校实施教育教学过程 ,实现培养目标的组织保证 ;同时 ,教学机构的设置反映了特定的办学观念、教育思想 ,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学生的学程具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在师范高等教育领域 ,目前相对地主要有两种师范教育教学机构设置体制 ,即以学科标准为中心的教学机构设置体制和以教师职业标准为中心的教学机构设置体制。它们各有特点 ,但就我国师范高等教育改革而言 ,后者更应是我们的选择。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师范高等教育的专业化 ,否则 ,即便是采取开放式师范教育体制 ,让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范高等教育 。
- 刘旭
- 关键词:教学机构学科标准
- 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现状调查被引量:6
- 2010年
- 课程意识直接决定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姿态,内在地影响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明,高校教师课程意识在整体上还不够强,其中主体意识最为薄弱;不同性别教师之间、不同学历教师之间、不同科目类别教师之间、不同类别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性质教师之间、不同学校层次教师之间、不同教龄教师之间、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课程意识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不仅应注意提高教师学历水平,还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 刘旭王静静
- 关键词:高校教师课程意识教师发展
- “无言”的素质教育
- 1999年
- 刘旭
-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思想实施素质教育
- 论高校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培养被引量:3
- 2009年
-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课程意识。本文着重论述了课程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及其培养的渠道。
- 刘旭秦芳芳
- 关键词:课程意识高校教师
- 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再论被引量:13
- 2007年
- 我国高校现在看起来很重视发展定位,但在现实中,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大学要实现有效定位,把定位落到实处,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坚持独立性、务实性、发展性和特色性原则的基础上,探索体现高校差异性发展的有效定位之路。
- 刘旭郭婷
- 差异性视角下的大学理念被引量:1
- 2006年
- 思想指导行动,即理念指导实践,当下的大学发展在同一性大学理念的指引下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同一性大学理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差异性大学理念,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具有不同的理念。
- 刘旭廖清秀
- 关键词:大学理念同一性
-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我见
- 2001年
- 本文分析并指出了当前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淡薄 ,工具价值过度张扬 ,人格主体性的缺失等问题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社会的、学校的、教育的和学生自身的等多方面因素 ,进而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的几点对策建议。
- 刘旭
- 关键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主体性
-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内涵及实施研究述评被引量:12
- 2011年
-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并与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有着复杂的关系。关于通识教育的实施,研究者们认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渠道、教学评价机制和制度因素等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归因。关于深化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研究者们提出了合理定位通识教育、改革通识课程、加强机构与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建议。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研究还需要深入挖掘"通识"的本质,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入思考如何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同时努力在国际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认识体系。
- 刘旭梁婷
- 关键词: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