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扬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螺杆菌
  • 2篇幽门螺杆菌感...
  • 2篇中医
  • 2篇胃炎
  • 2篇螺杆菌感染
  • 2篇杆菌感染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管性血友病...
  • 1篇血友病
  • 1篇血友病因子
  • 1篇胰腺
  • 1篇阴火
  • 1篇用药规律
  • 1篇幽门螺杆菌相...
  • 1篇幽门螺杆菌相...
  • 1篇元气
  • 1篇证治

机构

  • 9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9篇刘扬
  • 4篇江锋
  • 1篇刘锦
  • 1篇王婷
  • 1篇杨琦
  • 1篇梁腾霄
  • 1篇王冬梅
  • 1篇张根明
  • 1篇林英
  • 1篇李杰
  • 1篇郭楠
  • 1篇王文霞
  • 1篇刘谷一
  • 1篇赵帆
  • 1篇王晓阳
  • 1篇张泽
  • 1篇王斌
  • 1篇牛丽强

传媒

  • 2篇环球中医药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北京中医药
  • 1篇中西医结合护...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姜良铎论中风病相关发热辨治
2023年
通过对外邪及脏腑功能衰退与中风病相关发热的不同理论层次探讨,加深对中风病相关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是中风病相关发热的外在原因,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是诱发中风病相关发热的重要因素。肝肾、脾胃、心、肺等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是导致中风病相关发热发生的内在致病因素之一,通过调节脏腑机能,能更有效地防治中风病相关发热及改善预后。强调从祛除外邪,调理脏腑功能防治中风病相关发热。中风病相关发热是常见急危重症,病机复杂。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对中风病发热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中风病相关发热分为两种情况,(1)中风病基础上外感所致者;(2)有因中风病所致的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热者,临证时强调辨证准确,依据病因、病势、病理基础论治。
单敏敏郭楠牛丽强刘锦刘扬
关键词:中风病发热病因病机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董建华院士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2024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董建华院士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董建华院士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工作期间的相关医案,以及已公开发表的董建华院士论著中的代表性医案,纳入慢性胃炎的相关病案处方信息,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进行频数、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192首处方,得到12个高频证型、10个高频治则;涉及183味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陈皮、香附、枳壳、川楝子、香橼,常用药物功效为理气类、补虚类、清热类及化痰类;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最高的二味药物为延胡索—川楝子,三味药物为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聚类分析得到4个核心处方,因子分析共提取出8个公因子。结论董建华院士治疗慢性胃炎遵循“理法相融、方药相对”的原则,用药以轻灵流畅见长。
于艳卉江锋王冬梅王文霞刘扬李怡雯樊沫含
关键词: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用药规律聚类分析
凝血四项、vWF、抗Xa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西黄丸治疗晚期胃癌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vWF、抗Xa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西黄丸治疗晚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XELOX)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西黄丸。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WF、抗Xa、凝血四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及不良反应,并统计对比两组病例1年生存率、无进展生存期。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抗Xa、APTT、TT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vWF、FIB、D-D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vWF、抗Xa、APTT、TT、FIB、D-D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CEA、CA125、CA19-9、CA72-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血指标及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用于西黄丸治疗晚期胃癌效果的监测,西黄丸可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抑制肿瘤标志物表达,改善生存预后,这与其抗血液高凝状态的作用机制有关。
杨琦王斌栗晓彬张泽李洪敏刘扬宋天佳林英
关键词:西黄丸晚期胃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四项
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术后护理体会
2023年
本文总结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术后护理体会。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和术前准备,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术后做好疼痛、便秘、感染等护理干预,根据恢复期制定康复方案,指导患儿及家属进行康复锻炼,促使其全面康复。
王婷李杰刘扬付景娜刘谷一田忆贤胡译元邹芳赵瑜王旭凤赵海杰程丽丽李艳华梁雪娇穆子业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术后护理康复锻炼便秘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病机与治疗被引量:3
2024年
李杲提出的“火与元气不两立”可用于阐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作为外来邪气,在元气失充的基础上侵袭人体,助长阴火,这一过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机体形成慢性活动性炎症高度契合。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析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认为该病病机为元气不足、湿热相合、阴火内生、阴火燔炽、伤阴耗气、瘀热内结、日久成毒。临床治疗应以健脾益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为先;降泄阴火、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为主;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改善胃黏膜状态为辅,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提供新的思路。
刘扬江锋于艳卉王京史曼玉
关键词:元气阴火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输液环节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对策被引量:1
2012年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溶体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中药注射剂的出现增加了中医治疗的给药途径,有效拓展了中医治疗范围[1]。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有必要研究制订输液环节应对策略。
刘扬梁腾霄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输液
浅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知过程被引量:2
2022年
中医学古籍中罕有关于“胰腺”的明确记载,缺乏直观、系统的理论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典籍所记载内容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梳理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具有阶段性:(1)先秦两汉时期,存在胰腺实体解剖,但并非认为胰腺是脏器;(2)唐宋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更加清晰,在医学上胰腺附属于脾,并非为独立的脏器;(3)明清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明确,部分医家以独立脏器论之,出现“脾”“、胰”之争。中医学理论缺少对胰腺的单独论述,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多为“胰属脾”,线性归属以脾笼统代之略显单薄,不利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胰腺藏象应独立于脾单独讨论,现代解剖学对胰腺命名同一,形态结构清楚,位置描述明确,可直接补充进中医学胰腺藏象(藏)理论中,为完善胰腺藏象理论搭建解剖学基础。
赵帆张根明张根明刘扬
关键词:胰腺古籍
从“免疫反应-胃肠微生态”探析健脾化湿法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
2025年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其可通过多种途径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实现在胃内的长期定植与慢性感染,进一步影响胃肠微生态的平衡。免疫反应与胃肠微生态均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反应与胃肠微生态之间存在双向沟通,且调节免疫反应-胃肠微生态对于防治Hp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脾虚湿蕴是Hp感染常见的中医病机,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湿邪侵袭是关键的致病因素。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免疫反应与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胃肠微生态的紊乱是脾虚湿蕴的关键病理因素。文中将进一步探讨免疫反应、胃肠微生态与Hp的关系,从“免疫反应-胃肠微生态”的视角深入探讨健脾化湿法在治疗Hp感染中的机理,为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
薛婧江锋刘扬苏新高悦
关键词:免疫反应健脾化湿法幽门螺杆菌感染
基于湿热虫邪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治
2024年
基于临床观察,结合取象比类法,幽门螺杆菌(Hp)可被视为具有湿热性质的虫邪,即湿热虫邪。Hp感染以湿热虫邪侵袭胃腑为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或脾胃湿热状态为湿热虫邪的侵袭提供了内在条件。湿热虫邪定植后即会影响胃腑气血运行,产生虫毒损害人体,初期病邪轻浅,机体尚可耐受,侵袭日久病邪深入,变证由生。湿热虫邪由浅入深,由影响无形之气到有形之邪内生,此过程可见有虫邪郁滞、胃气失和,邪郁中焦、酝而化热,气血失和、虫毒相兼,脾胃内伤、气阴亏耗的病机演变过程,分别以和降胃气、清热除湿、活血解毒、平补脾胃为治法。
刘扬江锋薛婧于艳卉宫朝玲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取象比类病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