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灿
- 作品数:31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绍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头癌的CT诊断
- 2002年
- 冯国灿
- 关键词:胰头癌CT诊断CT表现
- 肺部小结节CT诊断体会
- 2005年
- 冯国灿
- 关键词:肺部结节CT诊断胸片检查无症状
- 肾损伤的CT检查及诊断(附10例分析)
- 1998年
- 冯国灿赵振华刘奕青
- 关键词:肾损伤CT
- CT导向立体定向脑内血肿抽吸术的临床应用
- 1999年
- 目的 探讨脑内血肿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51例脑内血肿患者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仅5岁,平均年龄57.6岁,发病距手术时间最短的3小时,最长的15天。结果 按临床出院评价,存活为34例,存活率66.7%,死亡17例,死亡率33.3%。结论 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对抢救脑溢血病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尤其对基底节、丘脑出血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
- 王伯胤金国良冯国灿张芝良孙新芳王晓明
- 关键词:脑内血肿手术SA
- 齿科正畸中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与X线头影测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技术在齿科正畸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齿科正畸病例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和X线头影摄片,运用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成像方法进行重建,对比测量颌骨及牙齿的角度、线距等指标。结果X线头影测量组在颌骨前后向关系的指标SNA、SNB、FH/NP的测量值均小于三维CT测量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ANB测量值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颌骨垂直向关系的指标MP/FH、Pg-NB的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牙齿角度及线距指标U1-NA、U1/NA、L1-NB、L1/NB的测量值均大于三维CT测量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U1-NA、U1/NA、L1-NB测量值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技术在齿科正畸中应用具有可行性,较X线头影测量具有优势;但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尚需制订。
- 赵振华王伯胤张国兴徐利军冯国灿吴建华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三维重建正畸学
- 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齿科正畸中的应用研究
- 王伯胤赵振华张国兴冯国灿徐利军黄锡仁吴建华钱伟永张芝良黄林江
- 该项目通过运用多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30例齿科正畸病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多排螺旋CT在齿科正畸中的应用价值,对比研究了齿科正畸中不同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产生的图像质量,对比研究了X线头影测量、多排螺旋CT三维测量的各...
- 关键词:
- 关键词:畸形诊断
- CT诊断眼球异物
- 1996年
- 目的:提高球内细小异物检出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对31例球内异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最大异物为4.1×4.2mm;最小仅0.2×0.4mm;2)岩石异物9例,铜屑1例,钙粒1例,铁屑20例.结论:CT对眼球异物的诊断明显优于常规X线,且定位准确.
- 王伯胤王建芳冯国灿徐利军闵宗英
- 关键词:CT眼球异物
- 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20例小肠套叠中小肠一小肠套叠15例,小肠一结肠套叠5例。CT表现直接征象有:靶形征10例...
- 卢增新王伯胤冯国灿
- 关键词:小肠套叠
- 文献传递
- 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改变。结果:20例小肠套叠中小肠-小肠套叠15例,小肠-结肠套叠5例。CT表现直接征象有:靶形征10例,彗星尾征或肾形征7例,漩涡征3例。间接征象有:肠壁增厚12例,肠腔扩张16例,肠梗阻16例,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等。20例小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原发癌8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息肉2例,平滑肌瘤1例,美克尔憩室1例,阑尾炎1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卢增新王伯胤冯国灿
- 关键词:小肠肠套叠X线计算机
- Castleman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例Castleman病局限性3例,均位于胸部;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增强CT值为128~157Hu,平均140Hu,1例肿块内见条状囊变及分隔。弥漫性3例,均位于腹部多发,其中1例伴双侧锁骨上、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超声检查表现为边缘光整的低回声区,肿块周边及内部见异常血流信号。CT表现为强化较明显的多发软组织肿块,增强CT值为95~103Hu,平均98Hu;1例MRI检查表现为:T1WI肿块呈等低信号,T2WI肿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强化较明显,呈边缘环状强化。[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以透明血管型多见,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块中心簇状分布的分支状钙化为特征;弥漫性Castleman病以浆细胞型多见,主要表现为多发强化软组织肿块,强化程度低于透明血管型,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
- 赵振华冯国灿王伯胤夏瑞明
-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