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茜茜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近视
  • 4篇黄斑
  • 3篇斜视
  • 3篇高度近视
  • 2篇视网膜
  • 2篇手术
  • 2篇屈光
  • 2篇网膜
  • 2篇疗效
  • 2篇近视眼
  • 2篇加固术
  • 2篇教学
  • 2篇巩膜
  • 2篇巩膜加固术
  • 2篇后巩膜
  • 2篇后巩膜加固
  • 2篇后巩膜加固术
  • 2篇病理
  • 2篇病理性
  • 2篇病理性近视

机构

  • 1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合肥幼儿师范...

作者

  • 13篇万茜茜
  • 9篇陶黎明
  • 7篇刘贺婷
  • 4篇许育新
  • 2篇鲍宁
  • 2篇张青
  • 1篇蒋正轩
  • 1篇张博林
  • 1篇张晓峰
  • 1篇史慧静
  • 1篇王静
  • 1篇郭斌

传媒

  • 5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安徽医专学报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26例(46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对其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随访1年发现术眼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与术...
刘贺婷万茜茜陶黎明
关键词:后巩膜加固术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高度近视眼常并发黄斑裂孔,而黄斑裂孔易造成视网膜脱离。由于黄斑解剖及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可造成比较严重的视力损害,治疗上也很困难。近年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技术、手术器械的改进及生物辅助剂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治疗的成功率所提高,但这些技术对于视网膜的功能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进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万茜茜综述张晓峰审校
关键词:黄斑裂孔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内界膜剥除染色剂
屈光参差性弱视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
2024年
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阶光栅锐度和(或)二阶纹理敏感度,并分析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结果: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一阶光栅锐度(11.58±6.10 vs 20.27±3.47,P<0.001)、二阶纹理敏感度(0.33±0.16 vs 0.12±0.04,P<0.001)均有明显差异,且轻中度弱视患者与重度弱视患者一阶光栅锐度(12.10±6.23 vs 8.13±3.70,P<0.001)和二阶纹理敏感度(0.32±0.16 vs 0.37±0.17,P<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大脑皮层一阶视觉通路和二阶视觉通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度弱视患者较轻中度弱视患者损伤更为严重。
王家凤万茜茜赵云徽鲍宁陶黎明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视觉发育敏感期视觉通路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角度与视功能的关系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定量测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角度,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分析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确诊并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9例,同时收集门诊立体视正常的屈光不正患者35例,每个受试者均拍摄双眼正常瞳孔下眼底照相,并使用photoshop软件测算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比较间歇性外斜视组和正常组视盘黄斑夹角的差异,分析双眼眼底旋转之差与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组及间歇性外斜视组左眼DFA均大于右眼(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左眼DFA较正常组大(P<0.05),双眼旋转角度之差亦大于正常组(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中具有三级视功能者眼底旋转角度之差小于无三级视功能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DFA角度较正常人增大,观察眼底旋转有利于评估间歇性外斜视严重程度,指导手术方案的设计。
万茜茜刘贺婷许育新张青王家凤陶黎明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视功能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和屈光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 了解合肥市3~6岁学龄前儿童屈光及远视储备不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政策、开展综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合肥市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经开区4个区8所幼儿园抽取897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视力保健相关行为评估量表》收集相关个人信息及环境影响因素,通过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检测获取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不足和屈光发育水平。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眼轴长度和等效球镜度数(SE)发育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远视检出率为6.8%,近视为1.6%,散光为11.1%,其中男童(2.3%)近视率高于女童(0.7%)(χ^(2)=3.88,P<0.05)。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率为8.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高度近视、母亲高度近视、日均近距离用眼时间越长、日均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越长的学龄前儿童眼轴增长(β值分别为0.12,0.09,0.15,0.11),SE降低(β值分别为-0.10,-0.07,-0.18,-0.13)、远视储备不足(OR值分别为1.87,2.22,1.40,1.28)的风险增加;睡眠时间越长、日均户外活动时间越长的学龄前儿童眼轴增长(β值分别为-0.11,-0.10),SE降低(β值分别为0.39,0.51)、远视储备不足(OR值分别为0.54,0.51)的风险降低(P值均<0.05)。结论 合肥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及远视储备不足率较低,且影响因素较多。家长、幼儿园和相关部门应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视力监测及干预,培养学龄前儿童科学的用眼习惯。
张博林张珊珊万茜茜万茜茜吕萍萍王珂史慧静
关键词:近视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对病理性近视的疗效。方法对26例(46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施行后巩膜加固术,对其术前术后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治疗经验。结果随访1年发现术眼的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与术前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有效对抗病理性近视眼眼轴的持续性增长,延缓甚至阻止屈光度的加深,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术式。
刘贺婷万茜茜陶黎明
关键词:后巩膜加固术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眼底病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2025年
目的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在眼底病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方法以2022年9月—2024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62名实习生(2020级、2021级眼视光医学专业学生)为观察对象,2020级31名实习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2021级31名实习生作为研究组,采用PBL教学法。对比两组实习生学习效果。结果研究组实习生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实习生学习能力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满意度评分(95.21±1.10)分高于对照组(93.24±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2,P<0.001)。结论PBL教学法在眼底病教学中实践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升实习生的学习能力和满意度。
李墨涵万茜茜
关键词:眼底病教学法教学效果
PEI联合术中房角镜下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治疗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12-01/2023-03-31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的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65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32眼行PEI+GSL+GT,对照组32例33眼行PEI+GSL。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 1 wk, 1、3、6 mo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前和术后6 mo时分别评估视野、杯盘比、前房角开放范围、前房深度、RNFL平均厚度。结果:PEI+GSL+GT组术后6 mo眼压和平均眼压降幅(16.68±2.65、11.12±8.53 mmHg)与PEI+GSL组(18.71±2.51、8.32±4.17 mmHg)有显著差异(P<0.05),眼压降幅率无差异(44.57%±21.79%和35.20%±17.94%,P>0.05)。术后6 mo两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BCVA、前房深度、房角关闭范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PEI+GSL+GT组术后6 mo的药物减少数量和房角开放范围均大于PEI+GSL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6 mo的视野平均偏差、杯盘比及RNFL平均厚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5)。PEI+GSL+GT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1%(26/32),手术条件成功率为94%(30/32);PEI+GSL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58%(19/33),手术条件成功率为76%(25/33)。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均有差异(完全成功率χ^(2)=4.275,P=0.039;条件成功率χ^(2)=4.040,P=0.044)。两组患者均未见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及再次手术。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PEI+GSL+GT治疗比PEI+GSL治疗更有效。
高思佳闻郁万茜茜刘贺婷陶黎明
关键词:白内障前房角镜检查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相关指标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眼表情况,探讨可能引起糖尿病患者干眼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110眼、正常受试者46例46眼。所有受试者均进行OSDI主观评分、Keratogragh 5M检查。所有糖尿病患者记录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行眼底镜及OCT检查评估眼底病变情况,根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黄斑水肿、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长短分组,分析不同分组条件下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睑板腺缺失评分、眼红指数、泪河高度及OSDI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与正常受试者相比,糖尿病患者NI-BUTav降低,OSDI评分、睑板腺缺失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bA1c≥7%的糖尿病患者OSDI评分高于HbA1c<7%的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有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的OSDI评分、眼红指数均大于无黄斑水肿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泪河高度较病程<10年者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质量下降,干眼的主观不适症状更为明显。血糖控制较差或合并黄斑水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主观不适较为严重,糖尿病病程较长者基础泪液分泌水平下降。
郑雨薇蒋正轩李恒万茜茜郭斌张鹏宇陶黎明
关键词:糖尿病干眼睑板腺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20例的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35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注射组20例和手术组15例,其中注射组又分为结膜微切口组(注射组a)和无结膜切口组(注射组b),每组各10例。手术组根据术前三棱镜度数设计手术方案,注射组予以内直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比较各组间3个月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3个月时注射组与手术组治愈率分别为75.0%和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a与注射组b治愈率分别为70.0%和8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治疗后出现上睑下垂2例,轻度外斜视1例,均于1个月之内恢复,1例复发,予以重复注射。均未出现结膜淤血、瘢痕、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效果较好,安全性、可重复性高,可作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万茜茜刘贺婷王家凤郑雨薇许育新
关键词:内斜视A型肉毒毒素眼外科手术动眼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