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抑郁
  • 6篇卒中
  • 6篇脑卒中
  • 5篇中西医
  • 5篇中西医结合
  • 5篇中西医结合治...
  • 5篇西医结合治疗
  • 5篇焦虑
  • 4篇自评
  • 4篇自评量表
  • 4篇卒中后
  • 4篇量表
  • 4篇脑卒中后
  • 3篇抑郁障碍
  • 3篇抑郁自评
  • 3篇抑郁自评量表
  • 3篇症状
  • 3篇焦虑自评
  • 3篇焦虑自评量表
  • 3篇产科

机构

  • 16篇南京医科大学...
  • 11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27篇黄敏
  • 11篇康冰
  • 10篇苏占清
  • 10篇朱运斋
  • 9篇翟毅
  • 4篇张宁
  • 3篇张雅平
  • 2篇龙伟
  • 2篇史爱武
  • 2篇单春剑
  • 2篇张爱霞
  • 1篇刘辉
  • 1篇张莹莹
  • 1篇杜勇
  • 1篇林敏
  • 1篇欧红霞
  • 1篇吴春
  • 1篇朱叶飞
  • 1篇王蕾
  • 1篇梅峰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现代康复
  • 1篇江苏卫生保健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四川中医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山东精神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上海护理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全科护理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3
  • 6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52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PSDD)的临床疗效。方法:PSDD患者52例采用中医通络化痰熄风、益气养血开郁治疗,药用白僵蚕、全蝎、丹参、地龙、瓜蒌仁、当归、黄芪、山楂、枳实、甘草辨证加减;并用西药针对病因...
苏占清朱运斋康冰翟毅黄敏
关键词:卒中后抑郁障碍抑郁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PSCAD)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症状特点,寻找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SAS、SDS量表对115例脑卒中病人进行测评,收集年龄、病程、性别、卒中次数、肌力等资料,对所获资料统计分析。结果 PSCAD的发生率为27.83%,病程、卒中次数、偏瘫程度等与PSCAD的发生相关。常见焦虑症状有不幸预感、睡眠障碍、乏力、焦虑等,抑郁症有能力减退、忧郁、易激惹、食欲减退等。结论 宜注重防治脑卒中,加强心理、家庭、社会支持,适当选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苏占清翟毅黄敏朱运斋康冰
关键词:脑卒中PSCAD发病率症状
团体干预对先兆流产患者免疫因子影响的探讨
2025年
目的探讨团体干预对先兆流产患者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妇幼保健院先兆流产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等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团体干预,时间均为8周。于干预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相关免疫因子(IL-2、IFN-γ、IL-10、TGF-β1)水平,比较干预前、后2组间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L-2、IFN-γ、IL-10、TGF-β1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2组患者血清IL-2、IFN-γ含量均明显减少,且干预组IL-2、IFN-γ含量[分别为(0.98±0.47)ng/mL、(117.86±66.98)pg/mL]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3±0.46)ng/mL、(154.91±64.8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血清中TGF-β1、IL-10含量均增多,且干预组TGF-β1、IL-10含量[分别为(80.92±19.69)、(14.38±5.43)pg/m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26±26.53)、(11.06±6.43)pg/mL],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团体干预能够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的免疫功能。
张慧雯黄敏蔡巧妹
关键词:团体干预先兆流产免疫机制
5例HELLP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总结HELLP综合征及其并发症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5年10月5例HELLP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HELLP综合征病人经过积极治疗、护理,病情均有所缓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有所改善。3例痊愈出院,1例子痫病人发生颅内出血后转院治疗,1例病人合并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转院治疗。[结论]HELLP综合征是一种病情凶险、发展迅速的综合征,容易并发脑、心血管、肾脏、肝脏等损伤。护士应动态监测实验室指标,重视进展性变化,注意评估有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保证母婴安全。
黄敏
关键词:HELLP综合征并发症护理
蛭黄合剂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1999年
朱运斋翟毅苏占清康冰黄敏周军吴春
关键词:脑梗塞中医药疗法
反复发作躁狂症——亚型设置的必要性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CCMD—2—R重新将反复发作躁狂症列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个亚型,为研究其设置的必要性,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对象与方法入组标准为①符合 CCMD—2—R中反复发作躁狂症的诊断标准;②躁狂发作至少2次;
张宁黄敏张雅萍
关键词:躁狂症反复发作躁狂症
不同早期预警系统对孕产妇病情风险评估效果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综合评估、比较英国国家重症监护审计和研究中心(ICNARC)-产科早期预警评分(OEWS)系统、美国孕产妇安全国家联盟推荐孕产妇早期预警标准(MEWC)、爱尔兰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的爱尔兰孕妇早期预警系统(IMEWS)对我国孕产妇病情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对2019年1—12月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入住孕产妇共872例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采集住院期间的数据,使用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同时进行评估,比较3种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危重症孕产妇的预测、识别能力。结果872例孕妇,其中危重症167例占19.2%,非危重症705例占80.8%。OEWS、MEWC、IMEWS危重症组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依次为4(2,6)、3(0,6)、5(3,6)分,非危重症组评分依次为1(0,1)、0(0,0)、2(0,3)分,危重症组评分显著高于非危重症组(P<0.001)。OEW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1(95%CI 0.948~0.975,P<0.001),MEWC的AUC为0.803(95%CI 0.757~0.850,P<0.001);IMEWS的AUC为0.853(95%CI 0.817~0.888,P<0.001)。OEWS为0分时无产科危重症发生。OEWS≥6分时阳性似然比为8.2086。结论3种国外产科早期预警系统对我国产科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3种预警系统中,OEWS的预测能力优于另外2种预测系统,并且具有较好的分层能力。但由于不同地区人群、环境、条件等差异,各产科医疗单元可根据自身条件,对OEWS进行改良,设计符合自身临床需求的产科早期预警系统。
黄敏黄敏单春剑张爱霞
关键词:危重孕产妇预警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43例的再诊断研究
1997年
本文对43例既往诊断为民间健身术所致及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者进行了再诊断研究。有53.49%(23例)分别更正为精神分裂症、癔症、分裂样精神病及单次发作躁狂症等。在比较气功组与更正组时发现:两组在起病年龄、起病形式、病程、治疗显效时间以及临床症状中的意识朦胧、气感、发功动作、自伤(杀)、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的发生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作者支持保留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独立疾病单元,但认为对缓慢起病、发病年龄轻、与练功关系不很密切、伴典型精神病性症状、病程较长以及缓解不良者,诊断时应慎重。文章还对误诊原因及诊断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张宁黄敏
关键词:气功
HT1,抑制肿瘤细胞变形和迁移的新RGS基因
通过成人和胚胎睾丸RNA探针对人睾丸cDNA微阵列分别进行mRNA杂交,我们克隆到了一条新的胚胎低表达、成人高表达的睾丸基因---编号为HT1。对HT1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HT1蛋白质中含有一个长的N端...
胡艳秋邢俊王蕾黄敏郭雪江赵纯朱叶飞杜勇林敏周作民沙家豪
关键词:肿瘤细胞RGS
文献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期脑梗死7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机理 ,发现治疗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方法 对康复期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凝血四项、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及红细胞计数 (RBC)、血红蛋白浓度 (HGB)、红细胞压积 (HCT)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甘油三酯 (TG)、胆固醇 (CHO)、脂蛋白〔LP - (a)〕、血栓干重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治疗前高于正常值上限的凝血四项各指标经治疗后亦明显下降 (P <0 0 5 ) ;RBC、HGB、HCT治疗后略有升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 ,且均接近或低于其正常值下限。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通过降低血脂、影响凝血及血栓形成 ,从而改善脑血流状态 ,促进患者的康复 ;
苏占清黄敏朱运斋康冰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康复期脑梗死血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