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雪莲
- 作品数:35 被引量:27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不同耕作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0
- 2020年
- 为了探究在不同耕作模式下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在吉林省梨树县开展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耕作(CT)、免耕+无秸秆还田(NT-0)、免耕+全量秸秆还田(NT-100)3个处理,测定不同耕作模式下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结构和酶活性及其在土层间的分配。表层NT-100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水溶性碳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CT和NT-0处理。秸秆还田促进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积累,长期免耕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免耕特别是免耕秸秆还田是提高东北地区黑土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农田管理方式。
- 张常仁杨雅丽程全国刘亚军张春雨何红波鲍雪莲鲍雪莲
- 关键词:耕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
- 大兴安岭不同火烧年限森林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45
- 2016年
- 测定大兴安岭林区不同火烧年限(火后4、14、40、70和120年内未火烧)、不同坡度(坡地、平地)凋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分析火烧对凋落物和土壤养分的长期影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火烧年限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显著,凋落物C含量变化不大.凋落物N、P含量随火烧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火后4和14年较低,在火后40年恢复到对照(未火烧)水平.凋落物C∶N和C∶P值随火烧年限增加而下降,N∶P值则呈上升趋势.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坡地土壤C含量随火烧年限增加而增加,在火后70年显著高于对照,在平地差异不显著.火烧年限和坡度的交互作用影响土壤P含量和C∶P值.坡地土壤P含量在火后4年高于对照,而平地在火后40年高于对照;坡地C∶P值在火后14年达到对照水平,而平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表明,有机质层土壤的坡度效应大于年限效应,矿质层土壤主要受年限效应影响.火后4和14年凋落物及土壤养分含量低于对照,随着火烧年限的增加,植被生长迅速同时凋落物分解加快,凋落物质量及土壤养分质量不断提高,在火后40年恢复到未火烧水平,趋于稳定状态.
- 杨新芳鲍雪莲胡国庆邵帅周锋叶佳舒解宏图梁超
- 关键词:坡度养分循环化学计量
- 冻融交替对农田氮磷淋溶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21年
- 农田施肥过量导致氮磷养分淋溶引发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高海拔和部分温带地区的自然现象,对冻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了解冻融交替如何影响土壤氮磷养分淋溶,对建立阻控养分淋溶的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梳理,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冻融交替对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冻融交替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养分淋溶:1)土壤水的相变对土壤颗粒、孔隙结构、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参与的养分循环的影响;3)最终导致土壤对养分和水分固持能力、可淋溶养分的含量和形态以及淋溶通道的改变。此外,气候因素包括气温和积雪覆盖对冻融模式的影响以及土壤自身的性质决定着冻融期间养分淋溶损失程度。基于冻融对养分淋溶的影响机制,阐述了增施生物炭、种植覆盖作物、采用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方式在减缓养分淋溶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潜在机制,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简要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
- 邓芳博鲍雪莲梁超解宏图
- 关键词:冻融交替农田土壤
- 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24年
- 免耕秸秆覆盖的耕作模式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提高土壤综合生态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核心措施之一。为探究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及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耕作(翻耕+无秸秆覆盖,CT)为对照,研究免耕结合无(免耕+无秸秆覆盖,NT0)、低量(免耕+1/3秸秆覆盖,NT1/3)、中量(免耕+2/3秸秆覆盖,NT2/3)、高量(免耕+全量秸秆覆盖,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不同土层(0~5、5~10、10~20 cm)的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免耕结合秸秆覆盖主要影响了表层0~5 cm土壤酶活性。与CT相比,免耕结合秸秆覆盖显著影响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免耕结合低量(NT1/3)和高量(NT3/3)秸秆覆盖处理下的CB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1.24倍和1.53倍。所有免耕处理下NAG活性显著高于CT处理78.1%~124.4%,且NAG活性有随不同秸秆覆盖量由低到高呈上升趋势(NT1/3NT2/3>NT3/3)。免耕结合秸秆覆盖对5~10 cm和10~20 cm土壤酶活性影响很小。研究还发现,土壤酶活性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pH以及含水量等理化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显著影响。与CT相比,NT3/3能够使0~5 cm土层中总体酶活性、SOC含量和微生物熵分别提高了60.5%、35.6%和21.6%。土壤总体酶活性与SOC和微生物熵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微生物酶活性的增加更有利于SOC积累。免耕结合高量秸秆覆盖(NT3/3)处理下微生物可利用性碳源更充足,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进而促进SOC固存。
- 吕付泽杨雅丽鲍雪莲郑甜甜郑甜甜解宏图何红波解宏图
- 关键词:秸秆覆盖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有机碳
- 典型黑土酸化对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影响规律
- 2025年
- 【目的】黑土酸化将加剧土壤退化过程,导致微生物功能下降,威胁东北黑土区粮食产能的发挥。厘清土壤酸化过程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控制机理,能明确土壤有机碳稳定化和酸化阻控的效应关系。【方法】采集玉米带典型黑土区不同酸化程度的土壤样品,应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探究微生物类群对黑土酸化的响应;分析不同酸化程度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玉米带黑土酸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适度酸化并未引起有机碳含量的显著变化,但当pH下降至某一阈值(6.75)时,酸化则会造成有机碳的损失。土壤酸化的不同阶段阳离子缓冲机制存在明显差异,钙离子在黑土酸化的不同阶段均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但当pH<6.00时,钙离子和镁离子共同起到酸化缓冲作用。黑土酸化对微生物产生了明显的胁迫,随着酸化程度的加剧,各类群PLFA含量呈现先下降,随后在pH为5.25-6.25范围保持相对稳定,随后又显著下降的“S”型变化规律。然而,不同微生物类群对土壤酸化的敏感性不同,相对来说,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土壤酸化最为敏感,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真菌,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酸化过程中对有机碳稳定可能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结论】土壤酸化过程中,阳离子的交换能力和底物可利用性的变化显著改变了活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控酸培肥措施提供了依据。
- 邓芳博刘书哲张威朱雪峰鲍雪莲陈智文何红波张旭东
-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
- 一种湿地和沙地两用土壤取样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湿地和沙地两用土壤取样器,包括C形横截面的取样管,在取样管的上端装有上端头,在上端头上装有取样手柄,在取样管的下端装有取样头,在取样管的外壁套装有防止上提取样管时土样从取样管内向下滑落的防脱器,所述防...
- 朱雪峰霍海南鲍雪莲杨雅丽高贵锋梁超何红波张旭东
- 不同水分含量下黑土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阐明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对土壤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响应规律,为黑土区农田合理水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依托长期定位试验平台,采集典型黑土区表层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微宇宙试验,设置4个土壤水分含量梯度(40%WHC、60%WHC、80%WHC和100%WHC)模拟土壤湿度环境,土壤样品在(25±1)℃下连续培养7天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黑土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数量,揭示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土壤水分对农田黑土硝化与反硝化微生物数量影响显著。硝化微生物AOA基因拷贝数在60%WHC下最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AOB基因拷贝数变化随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100%WHC、60%WHC、80%WHC和40%WHC。反硝化微生物nirS和nosZ基因拷贝数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而增加,在土壤含水量为100%WHC条件下均达到最高值,分别是40%WHC条件下的38和2.7倍。高通量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分异,微生物物种组间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80%WHC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而100%WHC处理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较低。低土壤水分(40%WHC和60%WHC)状况下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属为难培养的RB41和硝化螺菌(Nitrospira),高土壤水分(80%WHC和100%WHC)状况下为根瘤杆菌(Rhiz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黄色土源菌(Flavisolibacter)。土壤水分含量与优势微生物类群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土壤水分含量呈现极强的正相关关系,根瘤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较低的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硝化微生物丰度,�
- 丛兢兢马君玲李顺和高威鲍雪莲朱雪峰解宏图王连峰
- 关键词:黑土水分含量反硝化微生物
- 保护性耕作不等行距疏密种植模式及配套装置
- 本发明公开的保护性耕作不等行距疏密种植模式及配套装置,属于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领域,种植模式包括三比空不同株距种植模式和四比空不等行距不同株距种植模式,不等行距种植模式可以为保护性耕作提供秸秆还田空间;土地适当休闲,有利于...
- 解宏图霍海南张军张玉兰原树生李红标鲍雪莲杨光杨雅丽李婷婷
- 一种秸秆覆盖深松垂直耕作整地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秸秆覆盖深松垂直耕作整地机,包括机架,在机架的前端设有牵引架,在刀盘横梁上装有秸秆切断圆刀,在犁钩横梁对应秸秆切断圆刀位置装有深松犁钩,在深松犁钩后方的机架还装有限深轮和振压辊,在深松犁钩与振压辊之间...
- 解宏图霍海南盛铁雍张玉兰鲍雪莲杨雅丽原树生何红波
- 一种适用于东北黑土区南部的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行间套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 本发明涉及作物种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东北黑土区南部的豆科覆盖作物与玉米行间套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玉米秸秆还田与归行;步骤二、玉米免耕播种;步骤三、覆盖作物播种;步骤四、田间管理;步骤...
- 鲍雪莲解宏图何红波王语隋鑫巴晓博于洋张旭东